西溪且留下(轉貼《風景名勝》)

作者: 筧橋空戰

導讀西溪且留下(2003-11-10 10:36:59) 撰文/章群星 攝影/朱洲平 西溪:“天堂”淨土 杭州自古繁華,然而在這繁華的“天堂”都市的城西,卻有一塊地貌風光非常原始的“淨土”,它就是“西溪”。史書雲:錢塘之勝,名於“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勝又獨在於水。西溪對於杭州人來說,從來就是個可以親近的江南水鄉。 西溪風景區是僅次於西湖風景區的杭州市第 ...

西溪且留下(2003-11-10 10:36:59)

撰文/章群星 攝影/朱洲平

西溪:“天堂”淨土

杭州自古繁華,然而在這繁華的“天堂”都市的城西,卻有一塊地貌風光非常原始的“淨土”,它就是“西溪”。史書雲:錢塘之勝,名於“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勝又獨在於水。西溪對於杭州人來說,從來就是個可以親近的江南水鄉。

西溪風景區是僅次於西湖風景區的杭州市第二大風景區,已有1000多年歷史。西溪俗名“沿山河”,它以秦亭山為源頭,西堪橋為埠頭,舊屬杭州府城之川流,故有“杭川”之稱,相傳舊時從秦亭山舟行至留下十八裡,沿水有十八座橋、十八個灣,沿山有南宋十八裡輦道,景區內有一百零八個景點。自唐代以來,西溪就以賞梅、竹、蘆、花而聞名。“西溪探梅”為西湖十八景之一。著名的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把西溪看成是副西湖,而又有殊於西湖,說它是“仙境天開”之域。

我們在蔣村水產市場邊的碼頭上坐船進入西溪景區,船從野荷和浮萍中劃出一條水路,船過後,河面又被浮萍淹沒。極目四望,只見兩岸蘆葦叢生,水草茂密,彎彎的河道就這樣曲曲折折地通向幽靜的遠方。遠處洲渚上,有白鷺或灰鷺棲息,三五成群優雅散步,遇游船和船上的游客驚擾,便騰空而起,從蘆葦叢上掠過,復停棲在不遠處的草叢之中。

陪我們游覽的是被蔣村人稱為西溪活字典的沈慶漾。老沈現在是西溪風景游覽接待辦公室的主任,並且是蔣村深潭口村西溪環保管理小組和西溪旅游文化研究組的組長。老沈說西溪風景以蒹葭裡為最,此處又名南漳湖,“西溪探梅”、“秋雪聽蘆”、“荻蘆散花”、“蒹葭泛月”、“秋雪八景”、“淇上初夏”、“雲棲曲水”,光是聽這樣的名字你就可以感覺到一種詩意,就可以知道這裡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

而且還有極為深厚的人文積澱。據說從宋代起就有文人在此游歷或隱居,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詩詞。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和乾隆都曾到過西溪,並留下了大量筆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此,寫詩曰:“十裡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竹早,水落草痕深”。傳說乾隆帝還讓人在西溪栽種了3000余株柿子樹。我們泛舟西溪水道,果然看到許多老態龍鐘的柿樹,倒垂在岸邊的水面上,一律都是虯髯蒼勁。老沈說這些柿子樹年年都開花結果,以前杭州人吃的柿子主要就是來自西溪,南宋的時候,西溪因為溪、蘆、柳而成為皇家的後花園,又因為魚、柿、筍、菱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家貢品基地。明代僧大善曾有詩贊曰:“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

西溪最有名的當然是蘆葦,正是因為有了近200畝(最多時有300畝之多)的蘆葦才有了西溪秋雪,才有了秋雪庵。古書說,西溪水道自松木場起,至留下止,溪光杳靄,引人入勝,至南樟湖,蒹葭滿目,曳素百頃,皚若白雪,所謂秋雪。所以游西溪,以秋季為最佳。

西溪多庵,據說最盛時有68個,西溪的庵文化獨具一格。老沈說那時候交通不發達,許多文人墨客來西溪游覽,一般都不會當天返回,所以庵堂其實扮演著客棧的角色,一些庵堂則是高人逸士為尋求心靈解脫、回歸自然的隱居之所。現在,這些庵因為戰亂和文革都已不復存在了。西溪景區內目前還存有千斤漾、龍舟渡、秋水庵、神道寺、梅竹山莊等歷史遺跡。整個風景區給人的感覺就三個字:清、淨、靜,原始自然。

留下西溪

“雖無弱水三千裡,不是仙人不到來”,1000多年前,宋高宗趙構看到了小橋流水、蘆花似雪的西溪美景,故曰:西溪且留下。1000多年過去了,西溪小了許多,也變了許多,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熱潮加劇,西溪的濕地功能在逐步喪失退化,大片的蘆葦、水網遭受破壞,許多鳥兒也不得不離開了這片原本美麗的幸福天堂。

西溪且留下。杭州人要在充分保持自然原始風貌的前提下,有限度地開發西溪風景區,讓其成為與西湖相媲美的勝地。

沈慶漾說對西溪最好的開發,就是盡快恢復其原有的自然生態並嚴加保護。為此,六年前,老沈就不余遺力做著一件看似簡單的事:動員西溪當地的農民在自家的荒地上重新種上蘆葦,並許諾給予每畝250元的補償。老沈其實開的是空頭支票,他並沒有現錢支付給他們。但是他堅信,只要蘆葦搖曳,荻花如雪,這些荒地自然就成為了寶地。他多次動員鄉村的黨員干部去義務種植蘆葦,六年共計種植蘆葦20多畝。

西溪以水見長,讓西溪的河水回復清澈是所有人的夢想。和其他的蔣村農民一樣,李土根也為這個夢想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今年1曰1日生豬禁養以前,李老伯家一年要養近300頭豬,以每頭豬最低250元計算,年淨收入達6萬多元。現在,生豬不能養了,李老伯幾乎就沒了什麼經濟收入,原本和他一起養豬的女婿也只好外出打工,收入比以前減少了四分之三。

蔣村鄉的這個生豬禁養規定是忍痛作出的。蔣村的人口只有1、2萬,但年養豬卻有7萬多頭。鄉黨委書記單金華說,養一頭豬對大氣和水體的污染相當於七個人,所以鄉裡是下了大決心的,僅此一項,全鄉就減少近5000萬元的經濟收入。

我們在西溪的那幾天幾乎沒聞到什麼異味,有的只是泥土的清香和河水的淡淡的腥氣,河水也比以前清澈了許多。沈慶漾說杭州市還有個將被細化並實施的方案:把錢塘江的水引入西溪。到那時候,西溪濕地那白色的蘆花將可以大片大片地開遍蕩漾的碧水之中了。

留在西溪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西溪的百年柿樹,萬年池塘留下了無數人的夢想,讓多少喧囂塵上的心靈在這水鄉風貌和田園風光中得到放松。

沒有人像朱洲平那樣在西溪一留就是十年。他沉潛在西溪的清晨和黃昏,寫生拍攝西溪的四季之美,他甚至在西溪的一個四面環水的孤島上租了一間民房,買了一條小船,養一只狼狗為伴,在西溪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在許多個陽光燦爛或細雨霏霏的日子裡,他把小船咿咿呀呀地劃到風光旖旎的南漳湖,劃到蘆葦蕩裡,對他來說,西溪唯美且充滿了野趣。他用畫筆和色彩捕捉了西溪的瞬息萬變的美麗,同是也用鏡頭記錄了西溪人的生活和勞作。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西溪是一個可以尋夢的地方,是一個可以讓身心都得到解放的都市淨土。在西溪垂釣,和村婦們一起采菱,跟漁民去打魚,或者跳到清澈的河水裡游泳、摸螺螄,都是很有情趣的。即使什麼也不做,就只是坐在船舷,看秋雪蘆花,讓垂柳拂面,你也會覺得這一刻心境和那湖水一樣平靜,而回來以後,你會發覺這心也不知怎麼就留在了西溪的那一泓清水裡了。

西溪日漸地熱了起來,搖船的村婦說:“一般雙休日,一天要送十幾船的游客進入景區,每天的客流量在四五百人。” 西溪儼然是一處旅游勝地了。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