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腳到山頂的鎮國寺只有6980級台階,另去老金頂或新金頂各有500級台階,這就是外人所知的8000級台階。和此相比,《39級台階》又算什麼?面對看不到頭的石階,有人走不多遠就累了,只得沿原路返回;有的更慘,累得上不去也下不來,只好掏錢坐了滑杆。我倒沒覺得太累,走的還算輕松。“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梵淨山金頂的天宮似乎杳無蹤跡了,只有幾處小廟和大片的寺廟遺跡。蘑菇石在夕陽下閃爍著金黃的光,坐在下面享受從山那邊吹來的風,很長時間我懶得動彈。遠處的山頂木屋是我今晚住宿的地方,屋頂有炊煙升起,很快和雲融在一處。
從山巔到洞天
昨夜猛抽了幾口木屋老板的旱煙,人當即暈了。入夜了,卻怎麼也睡不著。木屋在山頂的風裡搖曳,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到下半夜時霧起來了,整個木屋被裝進雲裡。躺在雲中,知道早晨看不見日出,於是安心睡去。
直到下山,也沒看到梵淨山著名的金絲猴和小熊貓,可我一點都不在意,原始的山林已經美不勝收了。
沿著碧綠的錦江,汽車穿過銅仁開往漾頭鎮。漾頭,是不是蕩漾的碧波山頭?我不知道。車在中途停下,把我一人留在江邊。江那邊的山腰上是九龍洞。偌大的水邊除了我一個外鄉人,就只有橫亙在水中的幾艘木船。擺渡的老人載著我一人過江,靠岸後只收5毛錢。問他能不能帶我在江面上游玩一陣,我說可以付給他費用。老人說不行,兩岸的村民都要坐他的船過江。想想也不好強求。
九龍洞要三人以上才會開燈,或是你一人付三人的錢。早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自帶了頭燈。他們也不收我的門票,任由我獨自往裡走。頭燈的光不夠強大,在昏暗中摸索前進。鐘乳旖旎,狀若鬼魅,往裡越來越涼,本來膽大包天,走了一段後也心驚膽戰了。據說此洞直通山腳的錦江,為九龍日常憩居之所。不慎踢落一塊石頭,叮咚從路旁的懸崖滾下,回音在洞中盤旋良久。終於受不了洞中的陰冷,灰溜溜地原路返回。洞內洞外兩重天。陽光穿過樹葉透射下來,一只竹節蟲落到我肩上,噌地又走了。沿山路往上,到山頂的小尼姑庵小憩,山下錦江圍繞蜿蜒東去,與山林是兩種不同的綠。
儺神的模樣
銅仁市的中心有一座小山,山上是東山寺,僧人早已不知去向,現在的寺院已經是貴州省儺文化博物館了。但凡偏遠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之神,這裡的神便是儺神。山民敬神的方式是跳儺戲,而面具則是儺戲最吸引人的地方。木雕的面具刀法樸實、風格粗獷,舞者戴上後不怒自威、非常獨特。東山寺中收藏不少上千年前的儺戲面具,雕刻精湛,混不帶一絲煙火之氣,值得仔細欣賞。
東山下游不遠是另一個好去處——水晶閣,這裡曾是專門接待國內外專家和領導人的行館。從山上望去,坐落在江心半島的水晶閣宛如一艘玲瓏別致的游舫泊於河岸,土柏浮蒼,碧水映翠,曲徑通幽處,樓閣亭榭隱於林間,倒真有幾絲仙境的味道。
游罷銅仁,我立刻前往凱裡。火車從玉屏出發,路過鎮遠。鎮遠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我只是這裡的匆匆過客,因為神往已久的凱裡在等著我呢。
世外桃源
我已經是第二次到凱裡了,想不到,這次居然碰到了老熟人。他告訴我,有兩個地方很值得去,一個是銅鼓,一個是上郎德。
從凱裡坐車1小時,到了下司古鎮。下司當年曾經是黔東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而今已經沒落。像所有急於發展的小城鎮一樣,現在的下司到處或拆或建,只有鎮子的西大街還保留著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建的、條石鋪砌而成的大碼頭。
問當地人,下司還有什麼可玩的?有人熱情推薦清水江中一個叫“桃源島”的地方。乍聽名字不錯,到了才知道是個娛樂場所。卡拉OK的魅力在島上極致體現。這才想起,他們所謂的好玩和我腦中想的完全不一樣。下司村頭的清水橋邊有一條小路,由此往裡走將近五公裡有一個小山村,寨中婦女多能畫畫,筆觸淳樸,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鄉”,這裡就是銅鼓村了。村中最好的房子是小學,惟一的磚瓦建築,其余皆保持原始風貌,頗有古韻。爬上村邊的一座小山,銅鼓村的全景頓時盡收眼底,只覺得美侖美奐。心想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苗寨奇景
很多介紹苗族風情的宣傳冊上,往往能看到一個用卵石排列而成的蘆笙場,圖案模仿古代銅鼓上的十二道太陽光芒砌成,兩頭還有用石料鋪成的駿馬,這就是郎德上寨裡的景致了。
上郎德是當地人習慣的叫法,因為屬郎德鎮管,而離郎德又有一段距離,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依山傍水的寨子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環抱,茂林修竹,蜿蜒的卵石路在吊腳屋檐間若隱若現。
時值正午,偌大的村子人跡寥寥,間或的牛哞才能打破寨子的寂靜。好笑的是幾只雞停在樹上,似乎在重尋祖先做鳥的感覺。有人從身旁經過,它們也愛理不理,只顧專心打盹。寨前的小河逶迤如龍蛇,小水車三三兩兩。偶爾能聽到兩嗓子苗民的歌聲,高亢而嘹亮。
王安石說過:“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而神秘美麗的貴州也是這段話的最好例證。
總覺得,鋼筋叢林已經掩蓋了這個世界太多的美好,也許只有在貴州這樣的地方,在銅仁、在凱裡才能看到山、水的本來面目,體會到那些淳樸的民風,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美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