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音樂生活

作者: roc_zheng

導讀提到布拉格,你會想起什麼呢? 卡夫卡?米蘭·昆德拉?那你是文學愛好者了。對政治感興趣的人,會想到"布拉格之春"。而這個寒冷的名詞,對樂迷卻意味著一段最明媚的時光。首創於1939年,1946年正式舉行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現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音樂盛會之一。每年5月12日,也就是捷克民族音樂之父斯美塔那逝世紀念日,音樂節在《我的祖國》的旋律 ...

提到布拉格,你會想起什麼呢? 卡夫卡?米蘭·昆德拉?那你是文學愛好者了。對政治感興趣的人,會想到"布拉格之春"。而這個寒冷的名詞,對樂迷卻意味著一段最明媚的時光。首創於1939年,1946年正式舉行的"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現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音樂盛會之一。每年5月12日,也就是捷克民族音樂之父斯美塔那逝世紀念日,音樂節在《我的祖國》的旋律中開幕。這一天是全世界音樂家、樂評人和樂迷衷心向往的節日。的確,雖沒有維也納那麼有名,布拉格也是個名符其實的音樂之都。

布拉格和音樂的因緣,不只有"布拉格之春",也不只是莫扎特著名的第35交響曲"布拉格",或莫扎特在此寫作並首演的歌劇《唐璜》。布拉格還為世界貢獻了兩位傑出的音樂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這兩位生於斯眠於斯的音樂巨人,讓布拉格的靈魂洋溢著音樂,讓布拉格的人們為音樂而驕傲。

薄暮時分走上大街,我奇怪難得看到唱片店。須臾華燈初上,我就恍然發現,自己仿佛是漫步在一個音樂的花園中。四處飄飏的樂音告訴我,這裡根本就不需要唱片,人們隨時都生活在音樂中。從音響效果最好的藝術家之宮和市民會館到聽歌劇的國家歌劇院、民族劇院,從聖阿內日卡修道院到聖米庫拉什教堂,眾多的音樂廳、教堂、博物館乃至飯店、酒吧,都是音樂的殿堂。入夜,從不同窗口飄出的歌聲,讓人恍惚迷醉在曲折幽暗的深巷。

九月下旬的布拉格,已過旅游旺季,游人大為減少,但演出活動仍絡繹不絕。馬友友、巴倫波依姆、海明富士子……甚至還有中國的京劇。觸目所見全是音樂會的海報。各大劇院附近,身著戲裝的年輕人捧著劇照和座位表向游客介紹歌劇演出;舊城廣場上,游走著許多舉音樂會海報牌的人。類似的牌子,我在日本京都的大街上也看到過--那是色情表演廣告。

布拉格是音樂的城市。

這座純粹的消費城市,滿街是玻璃工藝品店,比工藝品店更多的是餐廳和酒吧。裡面播放的流行音樂和街頭藝人的彈唱交織出布拉格的時尚色調。如果你走得疲勞,而又不喜歡酒吧的嘈雜,有一個更安靜而愉快的去處可供你小憩,那就是教堂。分布在市區四處的教堂,大都不收門票,可以進去觀賞一番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和雕刻,若時間湊巧,還能聽到管風琴演奏。抵達布拉格的翌日上午,我信步走進一座教堂,獨自靜聽管風琴演奏。那回蕩在穹柱棟宇間的宏偉聲響是我的ATC也絕對不能再現的,超出我的想像。出門時我在功德箱裡投入3枚10克拉硬幣,只合一個三明治的價格,但後來我驚異地發現,它竟可以買半張音樂會的門票!

布拉格的物價普遍高於北京,唯獨我喜歡的啤酒和音樂會,正像旅游手冊說的,十分便宜。普通演出的門票在200到400克拉之間,幾個最好的音樂廳略貴些。東道主替我們預訂了兩場音樂會,一是"同時代的捷克作曲家"專場,一是馬勒作品專場。捷克作品專場由馬提努室內樂團演出,四個年輕人在德沃夏克博物館演奏了四位捷克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門票原說100克拉,最後變成50克拉,約合人民幣22元。這是一場近似沙龍的小型音樂會,二樓的客廳放著四排坐椅,每排約10人。即使不扣場地費,每個演奏者的門票收入也只有500克拉,一頓正餐的價格。可四位樂手都演奏得很認真,配合也很不錯。馬勒音樂專場由布拉格交響樂團獻演於市民會館的斯美塔那廳,那是捷克名列第二的管弦樂演奏廳,音響效果極佳,由是門票也貴至850克拉,近200元人民幣。布拉格交響樂團算不得一流樂團,當天的指揮也沒聽說過,但演奏水准出人意外地好,看得出訓練有素。當時我就決定將布拉格交響樂團的唱片列入我的收藏範圍。

音樂貫穿了布拉格的歷史,連系著布拉格的今天和過去。如果你不是那麼急於離開,還可以探訪一下布拉格的音樂歷史。在細雨中叩開德沃夏克博物館的大門,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流連於莫扎特寫作《唐璜》的貝爾特倫卡莊園;還應該造訪布拉格的發源地--維謝赫拉德城堡,在斯美塔那墓前,聆聽聖約翰和聖保羅教堂每到正點就奏響的鐘聲,那是我們所有人都熟悉的《沃爾塔瓦河》的主題……"天地是飄搖的逆旅,晝夜是逆旅的門戶。多少蘇丹與榮華,住不多時,又匆匆離去。"站在熱鬧的舊城廣場,不知怎麼的,忽然想起《魯拜集》的詩句。廣場剛搭起巨大的舞台,秋季音樂節開幕在即,但我卻要離開了。

布拉格,優雅的布拉格,美麗的布拉格!一切都會過去,只有音樂永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