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記憶前年去的周莊。
周莊離上海幾十(?)公裡,一日游去的。
車子一到,上來幾個土警察指揮停車、排隊,一副不由分說的樣子。與淳樸民居民風很不協調。
也難怪,誰叫這兒名氣大,環境幽,建築古樸,雖經千年滄桑,仍頑固不化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古老建築風貌!
全鎮只幾條小老街,大石條鋪的。民居大多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平方公裡的古鎮坐擁近百古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有的已顯破舊。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農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悠遠的歷史,造就了小鎮諸多勝景。全鎮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初期的建築仍為多數,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及60余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 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數沈廳、張廳。
先走近雙橋 ,由世德橋和永安橋縱橫相接,石階相連,組成雙橋,位於鎮東北部,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此交彙成十字。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鑰匙橋。
還有貞豐橋 、富安橋 等等。這些小橋左近,到處是古鎮橋與樓聯袂結構完美的獨特建築。橋身四側的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或修建走廊,擺滿茶座酒旗;或飛檐朱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樓內設餐館、商店; 游人既可歇憩,又可賞景,還能夠買到土特產和紀念品。
轉入迷樓 ,樓位於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早在20年代初,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和周莊的南社社員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樓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後將百余首詩編結為《迷樓集》流傳於世。因此,周莊迷樓名聲大振。現經修葺的迷樓仍保持當年風貌,依水傍橋,令人著迷。跟這裡其他瓊樓一樣,此樓並不壯觀甚至不大但是蠻有特色。
鑽進一條小巷,住著的人家是一對老人。看見他們正在雕刻一件小木人。邊上有蜂窩煤,煮的稀飯。問這屋不漏不潮?又問地下為什麼不鋪瓷磚?家裡的年輕人為何出去打工而不願歸家,守住一方水土?回答是不置可否的。
又到張廳, 在北市街雙橋之南,原名怡順堂, 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所建,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張廳前後七進,房屋70余間,占地1800多平方米。進門兩側是廂房樓,樓下樓上設蠡殼長短窗,顯得古樸典雅。主廳為玉燕堂,軒敞明亮,古雅樸實,粗大的廳柱挺立在楠木鼓墩上,堅固如石,較為罕見。廳旁箬涇河穿屋而過,河水中段設一丈余見方的水池,供船只交會和調頭用。駁岸擁圍,纜石各異,扁舟臨岸,一派“轎自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情景。後廳臨 河設一排敞窗,窗前設吳王靠,透過窗戶可賞後花園中假山樹木,後花園南北兩側 均有閑靜小院,北側臨池水榭,可觀池水中輕舟蕩漾,其味無窮。張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買了萬山蹄,吃來跟四川的東坡肘子相似。
其間坐了搖船,艄公(其實為婦女)邊劃船搖漿邊唱歌,累!
下面泛起的小河水已經變味,裡面少魚,環境令人擔憂。願大蝦早點去玩,免得日後生悔。
走出來,大路甚囂塵上,車流滾滾。
周邊新建的大道即可以使大家暢通無阻,便於旅游觀光,又可以感受到新周莊的大氣派!
氣派是氣派了,不過古老的原始的游人要看的周莊日漸隱沒其中,跟我們很多大城市一樣,高樓大廈一建,你要找尋的昔日舊夢業已遁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