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山是蘇州的名山,不過不像虎丘山那樣為人所熟知。最早知道靈岩是從一張蘇州畫冊中看到的靈岩雪景:大雪覆蓋的山路上兩個執著的游人正向著山頂的尖塔前進,像是一幅很久遠的山水畫。而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來過蘇州。後來知道山上曾有吳王夫差為美女西施建的館娃宮,現在成了香火旺盛的靈岩山寺。於是當我來到蘇州之後很快就去了靈岩山。
靈岩山在蘇州城西。原本是很偏遠的,因為蘇州新區規劃到此,使得她已漸漸溶入城中。何況木瀆古鎮一向就是其近鄰。所以路途倒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遙遠。
在靈岩山的東面下了車,抬頭就看到了突兀的山石,立時讓我感到了幾分古老的意境。尋路拾級登山,一路不停有各種小商販,賣甘蔗的,賣香火的,有意思的是有不少路邊音像店出售唱念經文,因為是梵語,聽不懂在唱什麼,可那種韻律還是給人一種很寧靜很安然的心靈的舒適感,只是我並非朝聖者,所以不想去深究禪意,只感謝佛讓人作出了這樣動人的音樂。
山路曲折,青磚的縫隙裡都長滿了青苔,被磨的光滑的表面看的出這條路上曾走過多少虔誠的腳步,兩旁高高的山林更添山路的陰涼與幽深。
沿途經過一層平台,平台上有好多圓圓的大石,旁邊有一塊中日友好紀念碑,感覺自己成了丈二的和尚。中日友好?靈岩山?還是趕快離開這不明所以的地方吧。
再向上去,忽然看到一片黃牆的建築,就到了山上的主建築--靈岩山寺了。
靈岩山的門票只有一元,門口幾個和尚在賣票。據說靈岩山的門票每張上面的畫面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很可惜的是票面太小,而且印制粗糙,和公交車票倒也差不了多少。
進了山門,一道小河,過了橋就到了主大殿。和其他寺廟裡一樣的布局。轉到右邊的塔院,發現不可以登塔,失望!圍著塔轉了一圈,發現旁邊有一個拆下來的塔剎(即塔頂),好重的一塊鑄鐵,是以前的塔上拆下來的,我想也就是我在畫冊中所看到的那座塔的塔頂了,原來現在的塔是新建的。
回到大殿前向西去,到了寺廟的後花園(或者叫西花園),這裡才是我真正的目的地。
因為已有兩千多年了,那時的館娃宮已無處可尋。在花園裡,我只看到幾個大的深水池,一個名為玩月池,一個玩花池,還有吳王井、西施井東西相對。真假當然無從考證,但在靈岩山頂能有這樣幾個深水池,也真的是一個奇觀。這些水池(井)四周都有山石或欄杆。
和尚們不怎麼會經營,所以這樣的歷史遺跡只是用幾塊石頭表示一下。也許他們忙於修建隔壁的寺廟,無瑕去管自己的休閑,所以這樣的古跡只是吸引了游人一批批的來,一隊隊的去。而在這個後花園裡走了一圈,我也真的沒有看到一個和尚會在花園裡玩樂,後花園,只是游人的花園。
而想到西施,這個毀譽參半的古代美女。我不知道是因為吳王的亡國而使其聞名,還是因為這位美女而讓人到現在還會傳說夫差的故事。那個時候當然是吳王的天下,因為吳王貴為春秋霸主;越王勾踐也要為其牽馬為其嘗便,為了打敗他不惜使出美人計,並留下了臥薪嘗膽的故事激勵他的老鄉—紹興人為了復仇而戰。但現在呢,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西施的名字和她的許多動人的傳說,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那個吳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其實他就是那個那個虎丘塔下的吳王的下一代吳王-也是最後一個吳王:很簡單—當時的蘇州也只有兩個吳王,其他的吳王都在無錫的梅村舊都。
從靈岩山寺出來,沿著寺牆向西去,穿過一片灌木叢,再翻過幾塊大石頭,就到了靈岩山的最高峰—琴台了。琴台就是西施當年在此彈琴的台子。這裡也是一片光滑的大石塊,沒有什麼亭台樓閣,很難想像在這光滑的大石頭上,四望無際,一個古代弱不禁風的美女怎麼會在這裡彈琴。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有時候不用當真的。
如今站在這個大石頭上,臨風而立,西面是水天相接的太湖,東面是連綿的蘇州城,何山、獅山清晰可見。卻也讓人心曠神怡,只是不能把酒臨風,一抒情懷了。腳下的山石上有一對對的小情侶,旁若無人自得其樂。自古英雄美女糾紛不斷,更不必說這些飲食男女了,就要離開靈岩山了,還是留下一個美好的祝福:但願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