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城市的心跳——廈門記憶

作者: dedekakahu

導讀廈門,一個熟悉的名字,但在腦海中卻又只是個模糊的影子,只是曾在家中的像冊裡看到母親二十年前在日光岩的留影;終於有機會成行,短短數天的廈門之旅匆匆但收獲頗豐,一直想把心中的感受留存於紙間,可每每卻不知從何下筆,一拖再拖;今日提起筆,只盼能找回片爪美麗的記憶…… 夜 抵 鷺 城 走出機艙,已是夜裡十一點。乘上出租車約半小時後,到達去鼓浪嶼的 ...

廈門,一個熟悉的名字,但在腦海中卻又只是個模糊的影子,只是曾在家中的像冊裡看到母親二十年前在日光岩的留影;終於有機會成行,短短數天的廈門之旅匆匆但收獲頗豐,一直想把心中的感受留存於紙間,可每每卻不知從何下筆,一拖再拖;今日提起筆,只盼能找回片爪美麗的記憶……

夜 抵 鷺 城

走出機艙,已是夜裡十一點。乘上出租車約半小時後,到達去鼓浪嶼的輪渡。打開車門,雨後濕潤而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居然讓我這個南方人呼吸也頓感急促,領略到南國的氣息!

候船廳裡只有六七個人,清一色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三三兩兩地坐著聊天,有說有笑;我找了個居中的位置坐下,想聽聽他們在說什麼,哦,原來是閩南話,不僅悅耳,而且備感親切呢!

輪渡開了,眼前的高樓與長長的一線路燈逐漸遠去,夜色籠罩著整個城市,子夜的燈光映襯著它,瞬間讓人以為是在夜晚的黃浦江輪渡上,可是卻沒有那份喧囂和大都市的悸動,寧靜得讓你能感覺到這座城市的呼吸和心跳;站在甲板上,望著對岸,掩隱在燈光中的鼓浪嶼,靜靜的,似乎已經入眠……

我聽到了廈門的心跳

夜宿琴島酒店,早上五點不到就被急促的腳步聲,關門聲吵醒,爬起來隨大隊人馬向日光岩進發,時間不長,我們來到日光岩的最高處;站在岩頂四處張望,我卻有些不知所措——面對著一幕360度的美景,不知道該往哪兒看了,只恨自己不能長出十個八個眼來,生怕遺漏點什麼。

天空中布滿了靛青色的的雲,連綿交錯著,大塊的濃重厚實,小塊稍淺,東面廈門島上的建築也被染成靛青色,近處的輪廓清晰,顏色也深,遠處的建築是淺淺的,有的似乎已經醒了卻還睡眼惺忪,而更多的建築還在朦朧中沉睡……街上的路燈也不是那些在夜晚裡給人溫暖的路燈,眨巴的有些刺眼;原來他們是城市裡的精靈,只屬於夜晚,當天空放白時他們就會躲藏起來和我們告別……再向東南方向望去,靛青色的的雲與藍黑色的海交錯在一起,我分不清哪裡是雲,哪裡是海,只看見遠處好像有陸地,是金門嗎?再轉身,看到的是更加廣闊的海洋,水面上是大大小小的船只,大的是貨輪,小的是漁船,蓄勢待發,頗有點“萬類霜天競自由”之勢!向北看去隱約能望見一座氣勢不凡的跨海大橋,一腳就從海滄跨到了廈門島上……

天空稍許亮了些,日光岩頂逐漸人聲鼎沸,可是東南方向的雲層中只露出一線魚肚白,連金黃的邊都沒有,或許是太陽這老夫子還不願起床吧,城市裡的精靈們,你們可以再多玩耍一會了,我要下山了。

一路下山,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眼前的廈門,呼吸聲在耳邊,均勻而舒緩;在那些似醒非醒的建築後面,我分明聽到了城市的的心跳聲:“咚…咚…”低沉而有力。

從未有過如此的體會,一個城市內心的秘密被我完全知曉,而此刻的感受又是那麼真切,那麼的不容置疑,伸手可即;我幾乎分不清夢境與現實,呼吸又一次沉重而急促,為什麼?!或許我的靈魂早就與廈門結識了吧。

鋼 琴 之 島

鼓浪嶼,因島西南的鼓浪石而得名;面積1.7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萬,島上的鋼琴有近700架,擁有比例之高,讓人咂舌,被稱為“鋼琴之島”;廈門音樂廳,廈門鋼琴博物館,廈門音樂學校都在島內,從鼓浪嶼走向世界的鋼琴家有劉詩昆、殷承宗、孔祥東……就連從島上的侯船廳也是一架鋼琴的樣子。

鼓浪嶼又稱為“海上花園”,島上植被茂密,郁郁蔥蔥,幾乎看不到裸露的泥土,島上眾多健壯的大榕樹讓人印像深刻;島上各式中西別墅錯落有致,又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美譽;而海拔98米的日光岩是刀上的最高點,佇立在紅牆綠樹之上,獨享著最燦爛的陽光。

穿行在小巷裡,就像穿行在一步中國近代史中,別墅的主人是誰?是外國領事和僑民,華商巨富,還是愛國歸僑?每扇院門後的別墅裡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多少悲歡離合流逝在歲月中?歲月無情,別墅的主人已不知所終,但一幢幢別墅依然留了下來,默默地見證著一段段歷史,牆體上的班駁,綠色的爬山虎,讓人生出無限遐想…

不知不覺已近黃昏,而我繼續穿行著,忽然眼前一亮,一簇紫紅色的三角梅(廈門市花),從院子裡伸展出來,我被它吸引,停留在一個巷口;這時從圍牆的深處又傳來叮咚悅耳的鋼琴樂曲聲,只一瞬間,我就像被人施了魔法,再也挪不動腳步。夕陽的余暉輕輕灑在巷口,灑在我的臉上,也灑在班駁的圍牆和那簇三角梅上……

鼓浪嶼是如此優美和諧,浪漫之至,就連我的心也被它俘虜。坐在輪渡上,電視裡反復播放著鼓浪嶼的音樂風光片,其中那首韋唯唱的歌旋律非常優美,在我看來,簡直就是鼓浪嶼的完美心聲,度身定造;我開始發瘋地在而音像店裡尋找這首歌,但到今天也未能如願。

有時為了能多聽上一會這首歌,我會特意在輪渡上多停留一會,聽著它,充滿幸福的感覺,我的心也隨著它歌唱……

集 美 印 像

車行至廈門大橋上,導游小姐給我們唱了一首閩南話歌曲“愛拼才會贏”,落落大方,贏得一片掌聲;而車窗外,鷹廈鐵路與廈門大橋平行,鐵路、公路路基與海堤合二為一,在很長的時間裡,它們構成了廈門的生命線;而廈門也從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島嶼變成了一個半島。

中巴車駛下大橋,不一會到達集美學村。這裡是愛國華僑首領陳嘉庚先生出資成立的,從初中,高中到大學一應俱全,規模很大,可容上萬學生。學校的建築采用西方風格,水泥牆面,大窗戶,而樓頂則類似中國廟宇的頂,俗稱“穿風衣,戴鬥笠”,非常有特色,別具一格;

學村的東南角是陳嘉庚先生的陵園——鰲園。解放集美烈士紀念碑也建在園內,碑上的字是毛主席親筆提的,而當時集美只是一個鎮,毛主席為一個鎮的紀念碑題字,僅此一回;碑高28米,像征1921—1949年中國共產黨28年奮鬥的歷程,因為陵園選址是慎之有慎,背山臨水為上佳風水;而此地無山,何以選至此呢?導游一語道破天機:陳嘉庚墓後的烈士紀念碑即為山,而被“山”面海,也不失為上好的風水了。

陳嘉庚先生墓後有一面石牆,兩面都是不同的畫面,正面描述的是他一生的經歷;背面則是教書育人,報效國家的典故;通往陵園的道路兩側的牆面也是由一幅幅石雕組成,內容是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典故,並且用簡練獨特的語言概括這些事件。看了這些內容,我深深地被感動,因為陳嘉庚先生實在是用心良苦,不僅生前報效國家,為抗日、為家鄉、為教育捐資,就連死後也不願獨享清淨,寧願被打擾,把自己的棲息之地變成教育後人的場所。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遙 望 金 門

乘船出海,沿著鷺江(鼓浪嶼與廈門島之間的海域的稱謂)前行,向右手望去,不一會就看見延平王鄭成功,他佇立在浩月園臨海的岩石上,面向東南方,神情嚴肅,右手按在腰間的劍柄上,胡須和戰袍隨著海風飄揚,似有未了心事。船首左邊,可以看見幾艘海軍的導彈快艇,靜靜地停在港口。

我們逐漸遠離鷺江,進入深水航道,站在船左側面對著廈門島,船老大向我們介紹,對面半山腰的寺廟是著名的南普陀寺,而寺的周圍則是廈門大學,是陳嘉庚為首倡導出資建立的,建築風格也是“穿風衣,戴鬥笠”;廈大往東,是清末建立的胡裡山炮台;再往東,有一片白色的別墅,別墅後的山上刻著兩個巨大的紅字“天泉”,這就是著名的“白樓”。

繼續前行,我們來到更廣闊的水面,右手方向能看見一個小島,白花花的,沒有植被,原來它叫小擔島,是大陸管轄的與金門距離最近的地方,在持續多年的炮戰中,島上的石頭被削去了一米多;如今硝煙暫時平息,島上也不再有解放軍駐守;而我們的漁船此刻正朝著國民黨管轄的島嶼前進,距離島嶼還有數百米時,船老大把船熄了火,拋下錨;我們紛紛湧上船頭,拿起望遠鏡朝島上望去,一面白底藍字的標語牆映入眼底,上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八個大字;邊上能看見一個碉堡,一個碩大的國民黨黨徽;此時船老大又介紹說,在廈門島上也有一紅色巨幅標語,上書“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正對著這面標語……

環島路是廈門最美的一條路,它時而在繁華都市中穿行,與高樓大廈為鄰;時而又跨過淺灘,與大海緊緊相伴;寬闊的八車道路面,路兩側滿是亞熱帶植物,好一派南國風情!

車至一國兩制標語牆停下,我站在環島路邊,面向大海,海風勁吹,海浪不斷湧向岸邊,海濤聲陣陣,望著海那邊,小金門島是那麼近,它後面是大金門島;而在海峽的那一邊,還有一個更大的島嶼,它的名字叫——台灣。

我突發奇想,若延平王老人家在世,聽著遠華的故事,看見紅樓白樓,再看看對岸的金門,會做何感想呢?歷史總是在不斷的輪回中上演同樣的故事,只是版本,情節略有不同罷了。

廈門,承載著太多歷史的重負,又一次次從重負中走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從中美望廈條約中成為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到今天經濟繁榮的特區;從金門炮戰到“小三通”,廈門總是站在時代的浪尖上,在一次次的起落中尋找著新生……

隨想

古語曰:喜山者智,喜海者仁。從小在山裡成長,又上過兩次黃山,也上過廬山、泰山、雁蕩諸山;自以為是最愛山的,可是在廈門,我卻得出一個結論:原來自己更愛的是大海。

鷺江兩岸,即不及浦江畔之繁華,也不及西湖之溫婉,可是站在這,我卻覺得自己不會在繁華中迷失,不會在靡靡中沉淪,因為面對的是一片熱土,大海給了它無窮的力量。

它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又是那樣的命運多舛,起伏不定;歷史與文化,戰爭與和平在這裡留下如此之深的痕跡……

還記得鼓浪嶼上那個條不知名的小店嗎?那天在小巷深處,那個看上去只有十來歲的小姑娘,帶著甜美的笑容熟練地向我推銷金門特產,有香煙、糖果和“金門三寶”——飴糖、高粱酒和菜刀。金門的菜刀小有名氣,而它的取材源於島上炮彈殼和炮彈碎片,據說再過很多年也用不完。

戰爭與和平的符號同時標注在這菜刀上,它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距離;當我們執著地想要尋找答案時,當時沒有得到答案;現在,時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離開廈門的時刻到了,雖依依不舍但終有一別。在我心中廈門不僅只是個美麗的城市,還是一個情結;母親的家鄉就在附近,我無從知曉外公的先人下南洋時曾走過怎樣的風雨歷程?留下太多遺憾,有一天我還會回來的,再一次觸摸廈門的脈搏……

的的喀喀湖

甲申年一月二十八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