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的夫子廟一個好去處

作者: 布衣游

導讀吃著狀元豆,想起來南京夫子廟,想起了江南貢院。一般人去夫子廟,也許賞的多為“十裡珠簾”的秦淮風光帶和秦淮美食了。知道這裡有個江南貢院的人只怕不多,去的人也就更少了。從貢院裡寥寥的人也側證了這點。從進貢院到出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只遇到三撥5位游客。其中兩位是南京本地人陪朋友而來,卻也是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也是,中國1300年歷史的科舉制度 ...

吃著狀元豆,想起來南京夫子廟,想起了江南貢院。一般人去夫子廟,也許賞的多為“十裡珠簾”的秦淮風光帶和秦淮美食了。知道這裡有個江南貢院的人只怕不多,去的人也就更少了。從貢院裡寥寥的人也側證了這點。從進貢院到出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只遇到三撥5位游客。其中兩位是南京本地人陪朋友而來,卻也是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也是,中國1300年歷史的科舉制度,歷經完善,那一整套煩瑣的考試選拔體制,豈是普通游客能詳知端底的?

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來,到最後取得進士身份,查清代登科榜,全國登取最多的一科也不過400多人—這可是三年一科的大比!全國多少舉子做官出仕,錦繡前程的關口呵。貢院,就是這三年一科會試的基礎,鄉試取舉人的考場,也是三年一試,取中的舉人才有資格參加赴京城的會試。而這鄉試,每次所取舉人,大省不過二、三百人,小省則不過只數十人。可知,鄉試的競爭有多激烈。甚至有一輩子都沒能考取之人。所以,範進中舉後的癲狂形態也就不足為奇了。江南貢院,規模宏大,曾是我國封建科舉考試最大的考場,號舍有2萬余間,占地30萬平米。雖然現在多半損毀,然現留存的部分,從實物、介紹,仍可窺當年考試場面之盛!這裡,走出過唐伯虎鄭板橋、吳承恩、吳敬梓、方苞、張騫、陳獨秀等一大批中國歷史上的出名人物呢。

不惟考生的艱苦—號舍高6尺,深四尺,寬三尺。每闈三常,每場三晝夜,都要在這裡度過。食物自帶干糧,睡呢,只能晚上把白天考試時所用的木板拼起,就是床了,地方狹小,腿是難以伸直的。為了仕途,考生受著這樣的罪,卻是多數只能落榜!而為了科舉只會讀死書,只會四書五經,只會八股的文人,若未能做官,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能做些什麼呢?封建科舉害人,可見一斑。

190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了一份奏折說:“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實實在在切中了科舉考試之弊、之害。1905年,慈禧太後根據張之洞等人的建議,下昭停止了科舉,結束了中國長達1300多年之久的科舉制度。江南貢院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漸次改作它用。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