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印像之二

作者: lilif

導讀(五)餐廳和白葡萄酒我一直是一個好吃、貪吃的人,談不上美食家,但對吃也頗有一番“研究和愛好”。和中國的食品相比德國飯店裡的上菜有以下特點:盤大,量多,味重。充分體現了德國人在飲食文化上的特點。當然也和他們生理上的特點很相像——人高馬大,需求量多。不過也體現了德國人在飲食上的一種熱情。 一個雨天的夜晚,我獨自一人找到了一家有點羅曼的克 ...

(五)餐廳和白葡萄酒我一直是一個好吃、貪吃的人,談不上美食家,但對吃也頗有一番“研究和愛好”。和中國的食品相比德國飯店裡的上菜有以下特點:盤大,量多,味重。充分體現了德國人在飲食文化上的特點。當然也和他們生理上的特點很相像——人高馬大,需求量多。不過也體現了德國人在飲食上的一種熱情。

一個雨天的夜晚,我獨自一人找到了一家有點羅曼的克的餐廳。餐廳是羅曼的克的,一對對的情人和沉浸在親密交談之中的食客使得餐廳的氣氛更加暖和、協調。可我一點也沒那個情緒。我有點餓,就想吃點什麼或喝點什麼。就在我獨自一人走進餐廳時,許多餐廳裡的顧客都不約而同的朝我瞥了一眼。是的,這深更半夜的還會有誰孤單單的一人享受飲食呢?更何況是一個亞洲女子。在他們的一瞥中我感到有點窘迫和不安。在女侍應生的引導下,我找了張桌子坐了下來。“SINGLE?”“是”“想吃點什麼?”“隨便!”於是西餐老套就上來了。開胃酒一杯,一碟似乎是免費的餐前小點。可我不知道那只是小點,其實是面包干加了點干酪。我餓了,就著那些小點把餐前的開胃酒一口喝完了。侍應生們覺著我很可笑,吃飯的速度是如此的快。和歐洲人相比我那是中國特色的吃西餐方式。呵呵! 我才沒那麼耐心和優雅在我餓了的時候擺POSE呢。接著我東張西望的等著我下一道菜。在我的正前方是一桌家庭聚會,一對老夫妻和他們的子女和朋友。其中一位金發碧眼的年輕女子在他們之中很是亮麗,也似乎是這聚餐中的主角。她時不時地和她身邊的年輕男友調情,又時不時輕聲細語地和她對坐的男子說著什麼,然後哈哈哈的一陣狂笑。我揣摩著他們之間的關系,細細打量著他們的穿著。的確,他們是典型的日爾曼人。優雅並且帶著點高傲。就在我揣摩和品位我的臨桌時,我的第一道菜“金槍魚沙拉”剛剛到。天那!和上海的西餐沙拉相比,德國一個人吃的沙拉的量足夠2個人分享。而且金槍魚數量在蔬菜沙拉中也很多,魚的味道很鮮美!不愧為是德國的“金槍魚沙拉”實實在在的!上海的西餐廳真會盤剝顧客!我心裡有點忿忿不平。就在我專心我的沙拉時,我的右邊的那桌似乎發生了什麼事。侍應生正在快步跑向那桌。我回頭一瞧,好!那桌的人全喝“翻”了。早聽說德國老老少少的愛喝酒,可沒見著喝“翻”和倒下去的啊。不過我身邊的那桌的確已經快倒下去了。6個德國男人,喝完了2瓶葡萄酒、1瓶大香檳、同時啤酒和部分威士忌還正在進行之中。侍應生快步跑來的原因是其中的一個德國男人實在不行了,在他即將站起身時,由於不能自控將別人的酒杯打翻,酒灑得到處都是,而其他的同行也都喝得不能動彈,只能揮手示意侍應生。中國人喝醉的情景是“我沒醉!哥們,繼續!”而德國人喝醉的情景是一、忙著撒尿;二忙著繼續上酒;三、很安靜,部分人繼續胡說八道,大部分人保持GENTLEMAN。根本沒像中國人喝醉了酒那麼熱鬧。或許那是德國的“理智”的醉酒方式。我光顧著看熱鬧卻忘了我還有最後一道菜。記得侍應生和我說過“德國鹽熏火腿肉和菠菜”,應該說那是一道典型的德國菜。我吸取前面的“教訓”和侍應生說我只要一片鹽熏火腿肉就夠了!可等到這道菜上來時我差點暈過去。一大盆!3大塊厚厚的鹽熏火腿肉!我嘗了一小口那鹽熏火腿肉,鹹!依我的口味最好將這3片火腿肉在水裡浸泡一天那就不鹹了。或許我這樣做就成了“洋盤”了(上海人對不懂行的人的稱呼)。最後我把鹽熏火腿肉打包了。不過這個“鹽熏火腿肉”的下場很悲慘,當我去拜訪荷蘭的朋友時我把它遺棄了!嗚。。。可憐的鹽熏火腿肉,我就咬了它一口!而且價格不菲啊。

80年前,德國的葡萄酒的價格非常高,可以與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相提並論。現在德國的葡萄酒的聲譽下降了很多,這主要歸罪於葡萄酒業自身,為了迎合要求不高的市場需求,他們制造了大量的廉價摻糖葡萄酒。

然而,德國依然是幾種世界知名的白葡萄酒的產地。他們的秘密武器是李斯林葡萄。那裡的葡萄品種之多,令人咋舌,它們既可以釀制高純度的干葡萄酒,也可以制成與蜜一樣甜的甜葡萄酒。優良的李斯林葡萄酒可以在瓶子裡至少存放20年,而且時間越久,味道越醇厚。由於干白濃度高,口干醇厚,喝後的感覺是慢慢地帶一點點的輕飄飄的,別擔心,那不是醉!品酒師告訴我品葡萄酒的方法,而我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品嘗著德國的白葡萄酒。喝後不上頭,感覺很快樂,喝了還想喝,我想那就是好的酒。方法是土了點,可事實上是這樣啊!

(六)埃森。歐洲建築展

埃森曾以“武器之國”而著稱,但它現在已不再出產鋼鐵了。在埃森,工業化的歷史可追朔到1837年,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工業化的先驅弗蘭茨。漢尼的革新能力。他發展了采礦技術,並改造了煉鋼爐,使這裡的煉鋼業更具有競爭能力,鋼鐵工業因此在埃森蓬勃發展起來。當采礦業逐漸衰退時,埃森成了服務業的中心。埃森展覽館就以承辦建築、工業展覽會見長。

雖說這個展覽會打著“歐洲”2字,可整個展會展覽的產品基本是來自德國本土。這或許是主辦方在文字上賣了一個小小的關子,其實還是想通過這種方法招募更多的參展商和觀眾。不過“德國制造”是應該值得驕傲的,一些老品牌在現今的時代仍然保持著它的牌子,但質量和外觀的設計則早已超越了它自身的價格。

展覽館一共設了15個展館。前6位的展館展出的都是代表現今德國建築業的展品。當然“環保”和“人與自然”的理念還是德國設計師首選的。用竹子代替化工原料制成裝潢產品;用泡沫槊料代替九格板做地基模板;將家庭廢水進行再處理,處理後的廢水用水泵打到房頂儲存。在炎熱的夏天就可以用此水降低房頂的溫度達到整個房間涼快的效果。當然這個方法是用在一棟棟小別墅上的。此外類似“BOSCH”等在世界上知名品牌的工具和家電參展商在展館亦是鶴立雞群,洽談業務和咨詢的人也是熱鬧非凡。由於主辦方將前6位的展館提供給大的參展商,之後的展館參與的展商就有點凌亂。像國內展覽會一樣埃森建築展上也有一些零售商和私人公司設一個攤位,擺放一些自己公司的產品。有叫賣的,有展示給你自己公司產品的。相比那些大公司用電視屏幕或者手提電腦來展示產品的手段零售商和私人公司的展台則另有一番風趣了。零售商和私人公司更加貼近觀眾,如你有問題他會耐心地解答;如你對他的產品感興趣,他會先讓你試用,或者就先送你一個小禮品。等到你想買了,他的展台裡也有新貨提供給你,價格還比市場上便宜點。

德國人的確是“啤酒迷”,到那裡他們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啤酒。考慮到這是個建築展,觀眾會側重於男性,於是很多參展商在各自的展台裡搭建了一些小酒吧,放上一些糖果、餅干和水果以吸引觀眾。更有甚者,一些實力雄厚的塑鋼門窗、土建材料、五金材料、建築機械參展商在自己碩大的展台前擺開一大溜的桌椅,叫上幾個酒吧小姐,像開barbecue 那樣招攬觀眾。這一招也的確吸引了很多過路的看客和觀眾。尤其是在中午時間,那幾個展台湧滿了人。原來在這一時刻這幾家參展商不僅提供免費的啤酒,還提供德國的香腸和漢堡。於是那裡老是人滿為患。吃的人當中也不乏有一些穿著像樣的“流浪漢”,他們看似在洽談業務,其實還不是混口飯吃!真正要談生意的人那還有心思吃呢?!看產品都來不及了呢。我就是其中一個。在整個展覽會期間,我從未吃到過參展商的免費糖果、點心;更沒心思去那些展台裡的酒吧品嘗啤酒。我羞於像那些裝得像洽談業務的男人,一手拿著高腳酒杯,一手比劃著在高談闊論。等喝完了還禮貌地道聲“謝謝”,然後就“BYE BYE ”了。對於我來說,這次的展覽會最大的收獲就是我找到了一家合作伙伴,在我回國後他們公司的新產品目錄也到了公司的EMAIL郵箱了。

當然在埃森的展覽會上我也見著了與該展覽會有點格格不入的一幕。我遇到了來自中國大陸的參展商。他們只是擺了幾個攤子,有的連產品都沒有展出,展位上只坐著幾位年輕的中國小姐,口裡嚼著口香糖,翹著二郎腿在那裡說笑。至於穿著打扮則更有點像應招女郎!許多走過的觀眾(歐洲人)都斜眼瞥了她們。唉!我拿什麼獻給於你,我的中國人!不要在再國外丟人顯眼了!我們希望我們的國家強大,但我們更希望我們每一個在國外的中國人以自己的行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臉面。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但首先我們自己得尊重自己。永遠記住,你、我是一個中國人!

(七)波恩。永遠的貝多芬

1949年之前,波恩(BONN)(人口29。8萬)只是一個寂靜的小城,城裡有選侯宮和波恩大學,唯一使它聞名的是,它是路德維希。馮。貝多芬的故鄉!市場廣場的東北是貝多芬故居,它位於波恩街20號,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貝多芬去世不久,該故居就面臨著被拆除改建為餐廳。此時波恩的12位市民發現該故居是貝多芬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於是他們自己掏錢買下了位於波恩街20號的整座房屋,修繕後於1889年建立了貝多芬故居(博物館)協會。從那時起該協會就管理著貝多芬博物館的日常一切事物。迄今為止,博物館工作人員依舊是那些早年12位市民的後裔和親屬。他們工作認真,態度嚴謹。當你要求他們解說時他們會滔滔不絕地和你說上一陣,其中還不乏有貝多芬音樂愛好者,並通曉和把玩一些18-19世紀早期的樂器。他們的穿著打扮只是顯示很普通的市民,有的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年紀都是80-90歲了,但他們以貝多芬為驕傲,忠實地成為貝多芬音樂和精神的代言人。

一個冬日陽光燦爛的早晨,我來到了波恩的貝多芬故居(博物館)。這是一棟普通的歐式四層樓民居,四扇窗戶緊鄰著其他的民居。在大門口沒有任何貝多芬頭像和雕塑,只有牆上的一塊小銅牌顯示這是貝多芬出生地。

我的攝像機只能拍故居的外表。一旦進入那四層樓的內屋,工作人員馬上提醒你要關閉所有的照相、攝像器材。我想這可能是涉及到貝多芬和該故居的肖像版權。

經過維修的故居內部依舊保持原樣。木門,格子玻璃窗,木地板,樓梯及閣樓。工作人員告訴我四樓部分的木地板還是貝多芬在世時遺留下來的。現在經過高科技的防蟲防濕的處理,這些18世紀的木地板仍然完好無損。

一樓是展示廳,介紹貝多芬生平和作品。空氣中回蕩著《田園》交響曲。音樂無國界,音樂是永恆的,這是對貝多芬音樂的最妥帖的詮釋和理解。看看那厚厚的留言本吧,上面記錄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心聲。無論他是貝多芬的崇拜者還是一個普通的游客。有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俄文、意大利文、法文、日文、韓文和中文。記得有這樣一位來自日本的貝多芬愛好者,他(她)在留言本上默寫了第九號交響曲(英雄)第四樂章的譜子。這是怎樣的一位愛好者!或許他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或老師,或許他只是一個普通音樂愛好者。在這裡貝多芬不僅僅屬於德國,也屬於全世界!

在四樓還完好的保存著貝多芬曾用過的一些樂器。有立式的管風琴、長笛、雙簧管、小提琴等。其中有一件樂器引起我的注意,經工作人員的解說那是一支既可以當作煙鬥又可以用作表演的短笛。只不過一頭是短笛的出氣孔;另一頭是用銅片包著的煙鬥嘴。我很好奇這件樂器或煙鬥,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對於它的內部構造用肉眼卻是很難看清的。迄今為止,這件稀有的樂器仍能演奏和當作煙鬥抽。遺憾!不能拍照和攝像。要不然在這裡就能和讀者分享這件“稀物”了!

貝多芬故居中還保存著貝多芬生前和去世後的2個面具。那是2張截然不同的臉。1812年維也納雕刻家克萊因為45歲的貝多芬制作了面模同時依據這個模型創作了一尊與其本人大小相同的塑像。那時的貝多芬正處於他創作的顛峰。此時的面具面部線條流暢、飽滿,充分顯示其不畏權貴,崇尚自由、平等的情感。1827年3月,貝多芬因肝病在維也納家中去世,終年57歲。2天後維也納畫家旦豪澤爾用鉛筆為死者繪制了一幅畫像,並作了面具。由於貝多芬多年經受肝病的折磨,在去世時已經非常消瘦,他的整個臉頰都塌陷下去。與45歲時所做的面具相比很難辨認。但他那張不屈的嘴角卻仍然表達著貝多芬堅毅倔強的性格。在貝多芬去世後的3天,有2萬人在其維也納的住所地為他送葬。畫家真實的將當時送葬的畫面記錄下來,並陳列在現在的故居中。

在參觀中我發現貝多芬故居所陳列的展品中很少有贗品。貝多芬當年用鉛筆和鵝毛筆寫的樂譜及其往來書信如今依然清晰如故;管風琴依舊保留著它優雅的聲音。原來故居的工作人員購買了昂貴的除濕器及安裝了恆溫空調。高科技不但給我們帶來了優質的生活,同時也讓歷史和文物保留了它們的原有風貌,永遠得展示給了我們後代!(未完需待)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