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源,一個與野生動物毗鄰而居的地方

作者: 13906817

導讀生態旅游景區太湖源因其樹木蔥蘢,植被原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理想的野生動物的棲息之地。生活在太湖源景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梅花鹿、豹子、黑麂,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水獺、穿山甲、狼,其余還有野豬、野兔、黃麂等。景區內有個叫龍須溝的自然村,居住著十幾戶人家。這裡的農民與眾多的野生動物生活於同一空間,相互依存,同時又有衝突。野生動物給他 ...

生態旅游景區太湖源因其樹木蔥蘢,植被原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理想的野生動物的棲息之地。生活在太湖源景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梅花鹿、豹子、黑麂,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水獺、穿山甲、狼,其余還有野豬、野兔、黃麂等。景區內有個叫龍須溝的自然村,居住著十幾戶人家。這裡的農民與眾多的野生動物生活於同一空間,相互依存,同時又有衝突。野生動物給他們單調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也增添了不少煩惱。

獼猴會釀酒

太湖源生活著一群野生獼猴,這群獼猴活動的核心區域是太湖源的主峰馬尖崗。龍須溝雖離馬尖崗有十幾裡路,但依然在這群野猴的活動區域內,莊稼成熟時,獼猴就會下山來“打秋風”。

過去在太湖源,獼猴偷吃莊稼是常事。當地農民對野生獼猴並無多少好感,因此就有人想懲罰一下這群野猴。獼猴有個習慣,傍晚回窩時都要盡可能帶一些食物回去,囤積起來以防雨雪天餓肚子。這個農民就上山去找猴窩,想把猴子藏在窩中的食物掏空,讓它們在雨雪天挨餓。他果真在馬尖崗的懸崖上的一個山洞中找到了猴窩,令他驚奇的是猴窩中並沒有發現猴子囤積在那裡的食物,而是發現了一池美酒。

據這人講,山洞的岩石有一塊地方凹下去形成了一個小池,池中堆放著玉米、蕃薯、野果等各類獼猴帶回去的食物,食物已經發酵霉變成一池漿液,散發出濃烈的酒香味。他說他曾嘗過一口,那絕對是一池清醇無比的美酒。

黃麂入家門

黃麂是鹿的一種,體態玲瓏小巧,行動敏捷,很討人喜歡。雄性黃麂體態比雌性大,頭上長有犄角。雖然性格溫順,但為爭奪地盤或者是異性伴侶,雄性黃麂之間也會發生戰事。黃麂角鬥用的是犄角,兩對犄角相向而頂,比誰的力氣大。黃麂的角長有分叉,相互角鬥就很容易勾住。兩對角一旦勾纏在一起,它們就都拼命往後退,互相拉扯,成了拔河比賽。對角鬥的黃麂來說,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此時如果碰巧被別的猛獸碰上,那就誰也跑不了,只能坐以待斃。

野生動物都天生懼怕人類的,但在遇到危險時黃麂卻會主動尋求人類的保護。黃麂是豹狼等肉食類野生動物的主要捕食對像,有時被這些猛獸追得走投無路時,它們就會逃入農家躲藏起來。但自古以來,在太湖源一帶絕不會有人在這種時候趁“麂”之危下殺手的,因為這一帶的老百姓當中有一個說法,假如捕殺逃進家裡前來避難的黃麂,日後必遭老天的懲罰。這雖然是迷信,但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野生動物的作用。

野狼敢吃牛

太湖源的農民對狼很討厭,因為野狼經常潛入農家偷吃雞鴨。為防野狼,太湖源的農民家家戶戶養有看家護園的狗。或許是同類的緣故,野狼從不襲擊狗。但狗也有走神失職的時候,因此總無法完全杜絕狼患。如果僅僅是偶爾偷吃幾只雞鴨倒也沒什麼,可恨的是那些狡猾的野狼有時候竟能把個頭大於它們幾十倍的大水牛也咬死吃掉。

在一般情況下,狼是單獨活動的。單獨活動時,由於勢單力薄,它們捕捉的對像都是一些如野兔、黃麂、雞鴨等一些弱小的動物,對於像水牛一類的大個頭動物絕不敢輕舉妄動。但野狼也有成群活動的時候,少則幾只,多則十幾只甚至幾十只。在這種時候,如果在荒山野嶺碰上一頭牛,它們就有可能鋌而走險發起進攻。狼是一種群體性很強,而且是富有智慧的野生動物,它們在對牛發起進攻時,會自動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一次又一次向牛發起攻擊,一直把牛逼進山溝。牛身高體大,行動笨拙,下了狹窄的山溝身子周轉就不靈活。這時,狼就跳上牛背,咬破牛的肛門把它的腸子拖出體外。牛受盡折磨倒斃在地後,群狼就一擁而上飽餐一頓。但狼襲牛的事一般只會在食物稀少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發生,所以太湖源有史以來也只發生過兩三次。

巧捕野兔

在自然界中,野豬、野兔等草食類野生動物是豹狼等肉食類野生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文革期間,太湖源一帶由於植被破壞嚴重,草食類野生動物明顯減少,最終也必然導致了肉食類野生動物的銳減。改革開放後,當地政府一方面進行封山育林恢復植被,同時又采取禁獵措施保護野生動物。二十年後,太湖源到處是林茂草豐,自然界的野生動物的數量也成倍增加。但是在野生動物數量增加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比例失衡的現像。由於野豬、野兔的繁殖率遠比豹、狼一類肉食類野生動物高得多,失去了天敵的制約,野豬、野兔在太湖源一帶已處於繁殖過度的狀態,由此而導致莊稼大量被毀。為控制野豬和野兔的繁殖,當地政府已允許在一定範圍內對野豬和野兔進行狩獵。狩獵野豬非得用獵槍等特殊工具不可,但狩獵野兔卻方便得多。在太湖源,甚至連七八歲的小孩也能用他們一套獨特的方法徒手捕捉到野兔。

野兔找到一片如青草或者麥苗一類食物之後,它們就會在這塊地附近的山坡上找一個地洞作為住所,晚上出來吃食,白天就在洞中睡覺。人們在白天找到這個洞後就往洞中塞土,當土塞到一定的程度後再在洞口插上一排小木棍組成一個木柵欄。晚上准備出門找食的野兔被人塞進的泥土擋住了去路就會用腳往後扒土,一邊扒土一邊往前挺進,最後到達洞口時卻被木柵欄擋住了去路。這時它想返身回洞也沒有了可能,因為退路已被它往後扒去的泥土塞住了。進不得,退無路,等待它的命運只有一個:天亮之後束手就擒。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