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游 記 -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 (2)Oct.15 Shanghai - Paris
愉快的延誤
當我心急火燎地坐著機場班車到達浦東國際機場時,離飛機的起飛時間只有不到一個小時了,然而check-in櫃台似乎發生了狀況,工作人員正在對每個乘客做著解釋工作,我支棱起耳朵隔著8個人的隊伍,終於聽明白了,原來我們正趕上了中國第一次載人火箭的發射時間,空中交通管制,所有航班都要延誤。喜悅和懊惱的情緒湧上心頭,喜的是中國終於成為世界第三宇航大國了,惱的是早知如此就在家多睡一會兒了。嗨,在這舉國同慶的大好時刻,怎麼就小肚雞腸起來了?
憤怒的起飛
在比預定時間晚了一個小時之後,國航的波音747終於在跑道上滑行,准備起飛了。我正計算著到達巴黎的時間時,機艙裡突然傳出了不和諧的聲音,有2個中國人(聽口音是南方的某個地方)為了搶座位發生爭吵,繼而動起手來,打作一團。一旁的乘客(包括一個老外)上前勸架,直至在乘務員的嚴厲呵斥下,這場鬧劇方才收場。真TMD給中國人丟臉,恨不能把這2個家伙丟出機艙。
其實我也知道,坐長途飛機,搶幾個座位睡覺是個減少旅途疲勞的好辦法。不過,在此懇請諸位,注意文明禮貌,哪怕是在搶座時,為了文明古國的形像,也為了你自己的好心情。
長途飛行注意事項
在脖子上套上我在上文提到的充氣枕頭,蓋上毛毯,多多睡覺。中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有六、七個小時的時差,也就是說這一天多出了六、七個小時。睡覺既可以倒時差,又能儲備體力。雖然去歐洲旅行不像到甲A踢球那樣需要體能測試,但是充沛的體力是旅行開心的前提條件,否則到時候由於體力不支作暴屍街頭狀,豈不掃興?
多多喝水。你沒看過那個廣告嗎:“飛機上的空氣比沙漠還要干燥好多倍”?所以多向空姐要水喝。按照“一天八杯水”的標准,怎麼著也得喝夠五、六杯吧。否則你在下飛機的時候干得像一只從撒哈拉沙漠裡逃亡出來的蜥蜴,心情一定好不到哪裡去。我還聽說一位電影明星的飛行絕招:在臉上敷了保濕面膜後睡覺。怎麼樣,很有參考價值吧。
倒牙的降落
“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熏酥了的——有時許太熱一些。那也不礙事,只要你受得住。贊美是多余的,正如贊美天堂是多余的;咒詛也是多余的,正如咒詛地獄是多余的。巴黎,軟綿綿的巴黎,只在你臨別的時候輕輕地囑咐一聲“別忘了,再來!”其實連這都是多余的。誰不想再去?誰忘得了?”正當我默念著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手撫著腮幫子覺得有點酸得厲害時,飛機已輕輕的降落在巴黎戴高樂機場Charles de Gaulle。不管是天堂還是地獄,我來了,巴黎!
地獄與天堂
巴黎戴高樂機場真的好大,裡面有一條長得看不到頭的自動扶梯把旅客們接來送往,我估計都快有1公裡的樣子了。從候機大樓乘坐機場的免費專線巴士到Roissy火車站,准備乘坐郊線火車RER進入巴黎市區。當我找到RER的售票窗口時,竟然掛著牌子上寫"closed",當時就嚇出我一身冷汗,現在才傍晚7點,就已經收工啦?難道逼著我去叫Taxi嗎?那可是天價呀!我立馬感到地獄之門在我眼前徐徐打開。正當我不知所措之時,過來一位工作人員模樣的先生,用還算流利的英文告訴我們幾個呆立在售票窗前,看來准備搭乘RER的旅客:從售票窗口邊的一個通道進去,下到24站台,可以搭乘RER前往巴黎市區,而且,更重要的是-免費!莫不是我剛才看錯了,那扇打開的門上分明貼著標簽:"Made in Heaven"?
初到貴地
乘著RER一路向著巴黎的市區駛去,此時天色一點一點暗了下來,讓我有一種這列車帶著我駛向越來越深隧道的感覺。過了沒多久,它果然開進了隧道,於是火車變成了地鐵。我順利的在夏特萊Chatelet Les Halles站下車後,發現自己正面對一個有無數選擇的問題:我該從哪個通道上到地面?由於該站是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大車站,轉乘其他線路地鐵和通向地面的通道有十七、八個。我只是在網上看了介紹知道我預訂的旅店離這個車站最近,哪裡想到會是這個樣子,而且我連一個法語單詞都不認得啊。當時就自覺得像一只迷宮裡的老鼠,在尋找出口。經過2分鐘的仔細觀察,我看明白了地鐵裡指示標志,其實非常簡單明了,如果是一個箭頭旁邊有一個或幾個帶圓圈的數字,表示換乘幾號線地鐵的方向。如果是一個箭頭旁邊寫著"Sortie",那就是出口啦,而且還標明了出口所在的街道名。雖然沒有看到我的旅店所在的街道名稱,但是我想到了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隨便找個通道先上到地面再說!況且我有地圖在手中,我就不怕找不到。
當我一腳踏在巴黎的街道上,已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分了,我還沒來得及仔細打量這花都的優美線條,飢餓的腸胃就在嚴重提醒我:趕快找到旅店,放下行李,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先。
在花了5分鐘的時間找到路牌之後,我才分辨清楚東南西北。原來巴黎的路牌都是釘在路口建築的牆上,不像我們這裡有專門獨立的路牌。而且總有三、四米高,眼神差點的還真不好找。
我按照地圖的指示,找到了旅店所在的聖但尼街Rue St. Denis,看到門牌號一路大上去,心想離我的旅店是越來越近了。嗯,怎麼回事,號碼一下子大了好多,已經走過了?趕緊反身往回再找,終於在2家店鋪的夾縫中看到了只有一扇門的旅店Hotel de la Vallee。它沒有沿街的自動玻璃大門和寬敞優雅的lobby,而reception櫃台在1層(這裡的底樓叫0層),不要看它門面小,還沒電梯,只有公用的衛生間和淋浴,不帶早餐的單人間也要40euro一晚呢。這可是我在網上找了半天,打了幾個國際長途電話確認才覓到的,道理很簡單:它在巴黎市中心,郵編75001,也就是第1區,拽吧。巴黎的區號很有意思,它是以市中心為起點編為1區,然後依順時針螺旋狀向外逐漸增大區號。其他的旅店要麼房價更高,便宜的又都客滿,要麼地處偏僻,區號都大過15了,不合吾意。還要怎樣呢,能住在巴黎的市中心就不錯啦。我拎著行李艱難地爬上3層時在這樣安慰自己。
用那把古老的銅鑰匙打開房門,我就一屁股坐倒在門邊的單人床上,打量起房間來。這是個寬約2米,長約4米的狹長形房間,進門右手邊就是縱向安放的單人床,往前右邊是一個靠牆而立的雙門衣櫃,左邊依次是小桌一個,洗臉台盆一個,淨身盆一個,再往前就是兩扇窗了,窗台下的是在上海久已不見的古老的熱水汀。再往前約五、六米的光景,就可以到街對面鄰居的家裡了。這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那時候上海的弄堂房子也是這樣:房間又小,距離又近,鄰居之間不用打電話,那時也沒有電話,有什麼事只要打開窗戶說話就行。我不遠萬裡來到巴黎,不曾想第一腳踩到的是巴黎的方磚路,第二腳就趟進了時間的河流,攪起了陳年往事的細沙。沒緣由地,我的腦海中冒出了這樣一個泡泡:30年前我們家搬離的那個弄堂,現在還健在否?
關於吃
3分鐘後,腸胃的吶喊把我從迷思中喚醒。丟下所有行李,只帶上錢,我將那把足有半斤重的銅鑰匙交給前台,然後出門尋找我的第一頓正餐。
你知道我的旅行原則: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其中有一層意思就是:像當地人一樣地吃。飲食其實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這些以美酒佳肴著稱的國度裡更是如此。所以,“吃”是我旅行的一大項目,誰叫我就好這個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吃什麼都不長肉的人,胃口還特別的好。於是有些喝涼水也長膘的朋友就咬牙切齒地說我是浪費糧食,但我卻以為這是有口福的標志。試想一下,如果美食當前,卻只能光咽口水來解渴,豈不是一邊折磨人的意志和心靈,一邊又暴殄天物嗎?
關於中餐,我的個人意見是:盡量不要在國外吃中餐。如果你一周內吃不到中餐就會渾身不舒服,建議縮短行程。因為國外吃不到正宗的中餐,而吃了半吊子的中餐只會讓你一面詛咒混在中國餐館裡的廚子(也許根本就不是中國人),一面更加思念故鄉的醬菜泡飯。在國內天天吃的都是再正宗不過的中餐,花了大把銀子到這裡來十幾天本就是體驗生活來的,何苦放著千百種美食不嘗,自己為難自己呢?再說這麼地道的西餐,你要是回了國再想吃,估計代價不菲,還不一定能達到同樣的水准呢。
第一次晚餐
出門後左轉,沿著聖但尼街向塞納河Seine方向走去,沒走多遠就到了聖嬰噴泉Fontaine des Innocents,這是巴黎唯一的文藝復興噴泉,1549年由讓?古戎Jean Goujon設計興建的。這座雕刻著精致浮雕的噴泉,白天是情侶、朋友、或是游手好閑之輩相約聚首的好地方,感覺就像是上海淮海路上百盛門口小廣場的功能。我所到之時已是深秋的夜晚,寒意逼人,行人寥寥。況且,此時更吸引我的是廣場邊的餐廳。
歐洲的大多數餐廳,都會在門口擺放著該店的菜單,有的像是個閱報欄,有的則更像個歌譜架,大部分都標有價錢。我就學著老外的樣子,先在餐廳門前研究了一番菜單。其實上面除了阿拉伯數字外,沒幾個字是我認得的(現在知道學習外語的重要性了吧),主要是看看他的套餐menu的價位是否在我的錢包承受範圍之內,更要緊的是湊近些觀察裡面的顧客情況。你知道如何判斷一家陌生餐廳的好壞嗎?我這裡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辦法:看顧客。其一,看餐廳的顧客是成群結隊的游客為主呢,還是三三兩兩的當地主顧更多。其二,看顧客們就餐時的表情,是一臉嚴肅、公事公辦呢,還是眉飛色舞、吃得有滋有味。這其中道理,我不說你也明白啦。如果現在不明白,多吃幾頓冤枉飯,你就會明白了。
經過對附近3家餐廳的閃電式考察(我的肚子已經不容許我慢慢研究了),我選了一家餐廳Lentrecote(後來知道這就是牛肋骨排的意思),此時已是8:45pm了。我用最快的速度點了menu裡的Le Classique,根據英語裡的相近詞彙我猜大概意思是“經典套餐”吧。
人在他鄉,想吃得好,卻又語言不通,看不懂菜單,如何是好呢?在此透露我的點菜秘笈。眾所周知,吃正式西餐有好些道工序,有開胃酒、開胃菜、湯、色拉、1道或2道正菜、甜點、咖啡等等,羅嗦得很。而且如果真的是什麼都點的話,要麼是吃掉的沒有剩下的多,被老外側目,老覺得自己花了錢還被人看不起;要麼吃個干淨,把胃撐到西伯利亞,又會覺得自己就像個飯桶。幸好現在歐洲的許多餐廳都有特色套餐供應,也就是簡化到2至3道菜的簡餐,但其主菜部分都是保留了該店的特色招牌菜。而全世界的餐廳都保留著一個共同的行規:招牌菜的性價比最高,否則怎麼打響招牌呢?現在知道該怎麼辦了吧,你只需將手指點在menu(既是菜單,也是套餐的意思,而且各國文字都一樣,有意思吧)一欄裡,告訴招待:給老子來這個。保證讓你少花錢,又吃好。不過,你若想點一些特定菜色的話,那就事先學一點外語吧,至少也應該知道你要的東西是怎麼拼寫的,到時候好在菜單上找啊。
這個餐廳好像生意太好,上菜速度較慢。趁著等上菜的功夫,我開始觀察這個人聲鼎沸的餐廳。餐廳的面積不太大,估計最多也就40個座位。只有2個招待和1個領班,全都忙得上竄下跳的。招待甲,40出頭,略有謝頂,中等偏瘦,法國人模樣。招待乙,約30,略胖,英國人模樣。領班,約40,瘦高個子,德國人模樣。看來這個餐廳受全球化的影響很深嘛。招待的記性都極好,我旁邊有一桌6個人各點各的,招待居然不開單子,全部心記,厲害。他們還有個絕招是開酒瓶塞,每次看到他們像變魔術一樣,從褲兜裡掏出開瓶器,旋進瓶塞幾下,扳一下,將瓶塞起出一半,調整一下起子的支點,再扳一下,隨著清脆的砰的一聲,開瓶完畢,然後很順手地把帶著瓶塞的開瓶器揣進褲兜,所有動作一氣呵成,絕不會超過五秒鐘的樣子。就在我像看美國西部片裡的牛仔拔槍決鬥一樣,看著招待干掉十來個酒瓶塞,也看了手表十來次之後,我點的菜來了。9:08pm上色拉,生菜中有橄欖,色拉醬微酸,很開胃,不過這時我的胃還用得著開嗎?9:27pm上牛排,雖然我點的是半熟,不過倒好像有點過熟,還有地方是焦黑色的。味道還不錯,但是燒焦的部分就免了。10:02pm上甜點,沒想到巧克力摩絲chocolate mousse是那麼又厚又稠,極甜。2小勺之後,喉嚨口已經粘得不行,不得不放棄。到法國後的第一頓正餐18euro,考慮到以後再來此地用餐的機會渺茫,我就掏出了信用卡付帳,你懂我意思啦。
出了餐廳,我已昏昏欲睡了,一來是飽了犯困,二來時差還沒調整到位呢。晃回旅店,一路無事。倒頭睡覺,一夜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