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詩人張繼這首《楓橋夜泊》的七言絕句,以她意境悠遠、幽深飄逸的詩句,勾畫出了一幅秋夜旅人泊舟的圖畫。時間、地點、心緒表現無遺,夜半古寺的鐘聲,將人引入了悠遠的意境。全詩含蓄、精煉、自然、耐人尋味。正是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一座極為普通的寺院,成為聞名遐邇的好去處。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中外游人到寒山寺,體會這美妙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
那年秋天我終於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寒山寺,從蘇州市區坐公共汽車只用了二十分鐘。當我看到“寒山寺”三個遒勁端莊的大字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的心情倏地變得格外興奮起來。也許是因為從小就熟讀了《楓橋夜泊》詩句的緣故,我對寒山寺卻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甚至有一種故地重游的喜悅。
相傳寒山寺始建於南朝,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時寒山、拾得二僧居住於此,因而起名為“寒山寺”。寺內有寒山、拾得兩僧的塑像,還有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的碑刻。現在雖然不見了月落烏啼,不見了江楓漁火,但香火繚繞處,風含古意,樹搖幽情,讓你無處不感受到悠遠綿長的韻味。踏上曲徑,花木蔥蘢,翠竹紅亭,寒山寺更顯幽深和神密,令人心懷寬闊,疲憊全消。
“走啊,敲鐘去!”一個小孩子的喊聲提醒了我。只見一個天真活潑的小男孩兒,拉著年輕的父親使勁的跑去。我也情不自禁的跟著跑起來,到寒山寺決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只見男女老少井然有序地排成一排,雖然敲鐘的短木寒酸了點,但大家都認真地、興致勃勃的把鐘敲得悠揚而且韻味十足。鐘聲悠揚、深沉,讓人感到歷史和現實竟然會離得這樣近,近得似乎一步就能跨過千百年。“夜半鐘聲到客船”天高地遠,霜白風輕,夜半的鐘聲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神往。而陽光下的鐘聲,在綠樹翠竹叢中,紅葉點綴之下,在充滿歡笑的人群中蕩漾,不也有別開生面的感覺嗎!
出了寒山寺,我便直奔楓橋而去。楓橋下潺潺的綠水,清澈見底,充滿生氣,與寒山寺相比別有一番情趣。站在楓橋上,望著蜿蜒而去的河流。遙想當年兩岸時隱時現的漁火,月落烏啼、秋霜染白了天地,幽靜的夜晚傳來了悠揚而又悅耳的鐘聲,扣擊著遠離故鄉、漂泊在外的天涯倫落之人,此情此景耐人尋味。是詩人的天才與創作,使這座極普通的寒山寺和楓橋留芳千古。而寒山寺、楓橋,幽深飄渺的景致給了詩人以靈感。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人與自然和睦相處,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