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游 記 -18天漫步法、比、西、意 (3)
Oct.16 Paris
法式早餐
早晨8點被手表的鬧鐘叫醒,起床時已沒有時差的感覺了。打開窗子換空氣的時候,一群鴿子在我鼻尖前掠過,悄無聲息,嚇我一跳。探頭張望,街角窗台上一排排鮮紅的花朵在微涼的秋風中散播著絲絲暖意,驕傲地告訴我:這是巴黎,花之都會。看著旅店門前的聖但尼街,我想像著它曾有過的輝煌歷史:它曾經是法國國王的行徑道路,兩旁的噴泉噴灑著美酒迎接國王,好奢侈好過分哦。嗯,是誰在學瓊瑤老阿姨的腔調?
洗漱完畢,我就要和普通巴黎人一樣,出門用早餐了。很多巴黎的上班族,都是在上班的途中到咖啡館解決早餐問題的。巴黎的咖啡館之多,是世人皆知的,在任何地方,百步之內就有咖啡館的概率大於九成。我來到薩瓦斯托波爾大道Boulevard de Sebastopol,抬頭就見前面街角Le Capitole的暗紅色遮陽蓬在朝陽中分外醒目。走近端詳,遮陽蓬上有著"cafe restaurant non-stop"的字樣,想必是咖啡館及餐廳吧。進得門來,就往長長的吧台上一靠。干什麼,一大清早就要泡吧?想錯啦,這是用早餐吶。他們這裡的習慣是這樣的:早餐一般是一杯咖啡,加1-2個羊角面包。這和吧台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就在於,如果你和大多數法國人一樣在吧台邊站著,邊看報紙邊用早餐,是不用另算服務費的。不過你想坐下來花一個小時,像喝英國下午茶一樣來用法式早餐的話,也沒有問題,招待會很高興的。
記得有一次在上海的咖啡館裡,我點的espresso端上來的時候,我很不滿意於其咖啡杯的小。到了巴黎我才發現,他們這裡用來盛白咖啡的杯子,更小,真的是“一口杯”。相比之下,他們用來盛cappuccino的杯子就比較正常了。這裡說到的白咖啡,實際正是我們平常所指的黑咖啡:不放糖和奶的清咖啡,顛倒黑白的說法來源自其表面的一層白沫。看老法一口干掉白咖啡的勁頭,不亞於我們的北京同胞一口悶掉二鍋頭。
我在異國旅行時對自己有一個要求:盡可能地做一個當地人。為什麼呢?假設我們在中國,你發現有一個老外很地道地品中國茶,很熟練地用筷子,甚至普通話說得比你還標准,你會怎麼想?我在歐洲的感觸就是:喝不加糖和奶的白咖啡,學會正確的倒酒手勢,體會品酒的過程,讓你通過另一種生活方式,進入另一種文化。
我到法國後的第一頓法式早餐,在我靠到吧台邊10分鐘後完工,沒有看報紙(因為看不懂),2.75euro。
第一天的路線
經過事先的功課准備,我把巴黎的景點分成幾大塊,今天要走的是中線:從住所出發,經過中央菜場,聖厄斯塔許教堂,盧浮宮,廊街,旺多姆廣場,協和廣場,羅丹美術館,直到艾菲爾鐵塔。
巴黎的地鐵
到巴黎觀光,不能不提及它的地鐵Metro(和我們這裡的麥德龍拼法一樣)。始建於1900年的巴黎地鐵現共有14條線300多個車站,它能快捷地把你送到巴黎的每一個角落。地鐵站的標志是一個白底紅字的"M",很好找,巴黎的地鐵站太多了,幾乎走不了多遠,就能碰上一個。而且很多的地鐵車站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在巴黎的最後一天特意安排了一次地鐵特色車站之旅,乃後話。每條地鐵線都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乘坐的時候要仔細看清楚所乘線路和終點站方向,以免搭錯車。巴黎地鐵實行單一票價,不管你坐幾站、換幾趟車、走多遠,都是一張票,入口檢票,出口不檢票。巴黎的地鐵車票,單張買的話是1.30euro,一次買10張就只要9.60euro了。大多數地鐵站都有自動售票機,有英語顯示,我覺得在那上面買票比對著售票員的雞同鴨講方便多了。哦,你會說法語?恭喜,你有鍛煉的機會了。
我這次在巴黎較少乘坐地鐵,是因為我發現巴黎的景點很密集,只要計劃一下,很多的景點路線可以連起來走。而且我也喜歡在走街串巷之中體會當地的風俗人情。還有一點,坐落在景點附近的餐廳一般不會物美價廉,而在小巷深處倒是常有美味食肆。在花都幽靜的小馬路上散步,如果還能品嘗到意外的美食,豈不功德圓滿?
中央菜場Forum des Halles
沿Rue Rambuteau往西走,來到了800年來一直是法國農產品市集的中央菜場。由於當時此地的生意過於興隆,擁擠的人潮堵塞了附近的交通,政府不得不於1969年將市場遷至郊外。如今這裡的地面已成了一片花園,而地下的4層商場仍舊吸引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可能這就是最早的“地鐵商圈”吧。
聖厄斯塔許教堂Eglise St.-Eustache
從商場的出口,就可以看到聖厄斯塔許教堂。這是一座建於16世紀,有著哥特式及古典式的建築結構及設計,同時又搭配著文藝復興式裝飾的大教堂。它的出名倒不在於它是僅次於巴黎聖母院的第二大教堂,而在於同許多歷史名人有關,如:路易十四在此進行第一次聖餐儀式(吃的是什麼啊?),莫裡哀在此受洗(哼,有什麼好看的),柏遼茲在此觀賞由950名音樂家演奏他的“感恩贊”(那才叫壯觀!),李斯特在此首演了“大彌撒曲”等等。而我則是被教堂門前的現代雕塑所吸引,那是由米勒創作的一個巨大的頭和手的組合,名為“聆聽”LEcoute。他是在聆聽教堂內傳出的悠揚樂聲,還是眾教徒的虔誠祈禱?抑或他只是在那裡打盹,任由我們去猜測他擺pose的意義?也許可能。
盧浮宮Musee du Louvre
沿著聖厄斯塔許教堂旁的盧浮路Rue du Louvre向南一直走,就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門票7.50euro。據說巴黎一直不計成本地進行著盧浮宮的裝飾工作,這一點從1989年興建的貝聿銘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即可見一斑。不要忘了,那個玻璃金字塔的尺寸和埃及的吉薩金字塔是完全一樣的,而它只是一個入口處哦。
很多人容易忽視的是,其實盧浮宮自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它那富麗堂皇的建築形式,包括兩層樓巴洛克風格的雙柱式,和古典主義的細部配合,使它成為法國宮殿群中的傑出創造。此外,其內部裝飾也極其考究,集中了各個時期優秀畫家和雕塑家的藝術佳作。
說起盧浮宮內浩如煙海的館藏珍品,那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暈。如果要仔細觀摩,那就可以考慮買它的年卡了,估計時間也不夠,據說盧浮宮的館藏超過35萬件,如果你想把他們全部看完,估計這輩子也就交代了。我的參觀計劃是半天時間,按著盧浮宮的導游圖挑一些最著名的作品來看了。
“蒙娜麗莎”Mona Lisa,她的微笑把我的耳朵都快吵聾了,我是急忙忙上前請安。雖然今天觀眾不多,和我擠在一起的只有10多人(要知道這裡可是經常擁擠得像上下班高峰時的上海地鐵車廂),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看不真切。首先,在此油畫上,有一個盧浮宮內獨一無二的玻璃罩,將她於外界隔絕。其次,在離畫近2米遠的地方,橫著一根欄杆,阻止觀眾太過靠近。而且,可能是出於保護油彩的目的,館內的照明不夠明亮。於是,不管我是瞪大眼睛也好,眯起眼睛也罷,始終看不清2米開外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是我知道,在這僅有77x53cm大小的畫布上,凝聚著一代巨匠達.芬奇晚年整整4年的心血,而且在完成之後,達.芬奇就從沒有讓她離開過自己的身邊,一直伴隨著他走完人生旅途。除了對他/她頂禮膜拜之外,我還能做什麼呢?
“阿芙羅蒂特”Aphrodite,不太熟了吧?又名“米羅島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另一個震得我等耳根發麻的名字。這座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完成於公元前1世紀,只比姚明矮一個頭的身高(2.04米),如果能在現今加盟NBA,肯定也是超級巨星一個。而且憑著她那標准希腊古典美的容貌和渾身上下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比例,估計在引領時尚潮流方面也是無人能出其右。庫娃,趕緊練球去吧,沒你作秀的份了。
“薩摩屈拉克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另一個和維納斯一起統治盧浮宮希腊古文物區的美女。即使她的頭部不知去向,但是對於她,人們也只能用“驚艷”二字來形容。她立於階梯高處,衣袂的皺褶表現出微風的吹佛,仿佛她會隨時飄然而下。其展翅欲飛的造型,更被世界頂級汽車勞斯萊斯Rolls Royce用作車頭標志,香車和美女的搭配,可能就出於此吧。
相對於以上三個表現女性的美,米開朗琪羅的“垂死的奴隸”Captif ("lEsclave mourant")和“被縛的奴隸”Captif ("lEsclave rebelle")則充滿著男性的激情、力量和堅強不屈的意志,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這兩塊冰冷的大理石散發出生命的活力。如果你能了解米開朗琪羅當時所受的世事折磨,就不難理解他在作品中所蘊涵的苦悶和憤怒了。
在盧浮宮的繪畫藏品部分,精品也是俯拾皆是,如傑利科的“美杜莎之筏”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就掛在同一面牆上,你可以比較同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兩位畫家構圖的相似性。在安格爾的“大宮女”前,你可以仔細研究一下,畫家是否如傳說的那樣,為了表現宮女修長的腰部而多畫了3節脊椎骨。還有幾幅油畫的尺寸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如韋羅內塞的“迦拿的婚宴”和路易.大衛的“拿破侖大帝的加冕儀式”就都是獨占了整整一面牆。
在盧浮宮內參觀,你會時不時看到在展品前有人支著畫架在臨摹,或遇上成群結隊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上課,學術氣氛甚濃。看著那幾個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迷人藝術氣質的年輕女教師,用輕柔婉轉的法語給學生們講課的情景,我有一種衝動,恨不能立刻遞上入學申請做個插班生,和其他學生一起坐在地上來接受藝術的熏陶,順便在課後請老師喝杯咖啡作更進一步的探討。所以有人說,學藝術的就要到巴黎來。你想學習、臨摹大師的作品嗎?那好,有500多家美術館等著你,而且展品絕大多數都是原作。怎麼樣,有一種老鼠掉進米缸的幸福感吧。
在盧浮宮裡穿行,我忽然有了一種身披黑色連帽鬥篷飄浮其中的錯覺,難道是蘇菲.瑪素的電影“盧浮魅影”看多了產生的幻覺?定下神來一琢磨才發現,已是下午2點多了,5個多小時沒吃飯的我已是餓得有點暈了。
薇薇安廊街Galerie Vivienne
出得盧浮宮來,其北面就是王宮Palais-Royal,大門前的空地上有人在玩單排輪滑,一派祥和氣像。沿黎塞留街Rue de Richelieu向北走,坐落在王宮北面的是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Nationale,向東穿越國家圖書館,在薇薇安街Rue Vivienne的對面,就是薇薇安廊街的入口了。
由玻璃蓋頂的廊街,被形容為“人類水族館”。它們可以讓游客輕松的逛街,不怕刮風和下雨,也沒有來往車輛的侵擾。這些19世紀的商店廊街是法國百貨公司的前身,最多的時候全巴黎有100多個,現在已所剩無幾了。不過,從現存廊街的精致結構上還是能看到一些昔日繁華留下的痕跡。我不禁在想像,如果把上海的南京東路步行街改成一條廊街,那將會是一幅怎樣的熱鬧景像呢。
不出我所料,廊街裡果然有食鋪,是那種點好吃的付了錢,然後自己端著托盤上樓找座的餐廳,和上海宜家裡的餐廳差不多。排著隊的好像都是附近上班的白領,我就加入其中,感受一下巴黎白領的生活。沒想到輪到我的時候發生問題了,幾個女招待都是不懂一句英語,她們是嘰嘰呱呱連珠問,我是指手畫腳窮比劃,旁人看著就像吵架一樣,還是弄不明白。直到排在後面的一位先生看不下去了,用流利的英語和更流利的法語斡旋了這一場中法戰爭。我看著玻璃櫃裡的烤雞腿和大熱狗之類的沒有興趣,就要了一塊厚披薩和一碗不知名的湯。味道嘛,還過得去,就當作到上海各大寫字樓下的美食廣場吃工作午餐啦,看來世界各地打工族的營養午餐問題都有待改善。
旺多姆廣場Place Vendome
從薇薇安廊街出來,沿小場街Rue des Petits Champs向西走,接著是卡薩諾瓦街Rue d. Casanova,直到和平路Rue de la Paix左拐,你就看到了旺多姆廣場。該廣場是由路易十四興建的,整個廣場相當開闊,甚至顯得有些空曠,和巴黎星羅棋布的其他大大小小的所謂“廣場”不可同日而語,有些甚至還沒有我家的客廳大呢(有點誇張啦)。廣場內的唯一裝飾物是樹立於廣場中央的頂端鑄有拿破侖銅像的奧斯特利茲柱,以紀念拿破侖1805年贏得的奧斯特利茲戰役。環繞該石柱的銅制裝飾是由此戰役中所繳獲的1200門大炮制成。
廣場邊大名鼎鼎的麗茲飯店Ritz Hotel於1898年開張,它現在的主人是於1993年以3億美元接手的埃及富商穆罕默德.法耶茲。沒聽說過?那他的兒子多迪.法耶茲你總有所耳聞吧,正是這位富家少爺當初和離婚後的戴安娜王妃擦出愛的火花,並在6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同從這裡出發,走上了不歸路。和麗茲有著密切關系的名人還有不少,海明威就自稱曾於1944年隨盟軍“解放”麗茲並“常駐”於此。著名奢侈品香奈爾的創始人Coco Chanel也以麗茲為家直至去世。嗯,怎麼有一縷Chanel No.5的芬芳在挑逗我的嗅覺?我隱約聽到了瑪麗蓮.夢露在1921年發出的呢喃:“睡覺時,我只穿Chanel No.5”。我時刻提醒自己:體會巴黎需要動用所有的感覺器官,不可懈怠。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出了旺多姆廣場,沿著Rue Castiglione往南走,重又回到盧浮宮的牆邊,右轉沿著Rue de Rivoli向西,當你走完了盧浮宮的圍牆,也就到了協和廣場。它建於1757年,廣場上的方尖碑有著3300年的歷史,是位於拉舍神殿前的一對方尖碑之一,是埃及總督於1829年贈送給法國的。方尖碑旁邊的兩座噴泉,隱喻海洋和河流航行,以及代表著法國8個主要城市的雕像。此時請留心你的腳下,因為在1792-1794年間的恐怖時期,有1200多人在此被送上斷頭台,其中包括路易十六和瑪麗.安特瓦內王後。想到於此,我不禁感到頸後一陣涼意,於是趕緊拉了拉衣領,以抵御從塞納河上吹來的瑟瑟秋風。
站在協和廣場的方尖碑下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Elysees,它的盡頭是同樣著名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穿過凱旋門的門洞,你可以一直望到坐落於拉.德芳斯La Defense商業區的大拱門La Grande Arche。他們和盧浮宮的騎兵拱門一起,並稱為巴黎東西中軸線上的三個凱旋門。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好氣派!但是與此同時,香榭麗舍大街上塞得滿滿的車流,又不禁讓我為之嘆息,難道商業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嗎?我想同樣的問題也在困擾著我們的城市,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呢?難道非得等到馬路變成大停車場的時候,再來考慮交通問題。
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
我沒有到香榭麗舍大街上去散步,因為這不在我今天的路線圖上。我從協和廣場向南,由協和橋Pont de la Concorde跨過了塞納河,沿Rue de Bourgogne一直向南,就是羅丹美術館,票價5.00euro。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他的藝術思想對西方美術有著重大影響。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少年時曾報考過三次美術學院都未被錄取,他是在參加的各種手工藝勞動中(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等等)掌握了雕塑技藝,是無師自通的藝術家,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也因此一生強烈排斥學院體制。這對於我們的藝術教育體系是否有所啟示呢?
“地獄之門”是羅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為非凡的事業。實際上,這件作品已成為羅丹自己創造的一個“世界”,是他的所有意圖和想像力的全景圖。他在這件宏偉的作品上不斷工作達37年之久,僅僅是構思就耗費了他20年的光陰。為了表現那些運動中的生命,他制作了186個為情欲、恐懼、痛苦、理想而爭鬥、並折磨著自己的形像。其中有幾組形像後來發展成獨立的雕像,如著名的“思想者”和“三個幽靈”等。面對“地獄之門”,我被但丁“神曲”的悲劇氣氛所籠罩,甚至讓我無法向它走近一步,因為我已感到了一種壓迫心肺的窒息。也許這就是一個警告,誰若走入了地獄之門,就會萬劫不復。
“思想者”在“地獄之門”中的位置是在門頂處,像征詩人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獨立出來的“思想者”有2米高,蹲坐在3米高的底座上。他所表現出的極度痛苦和悲天憫人,正是詩人但丁悲劇形像的化身,也是羅丹個人思想的寄托。我曾見過一幅漫畫,調侃說“思想者”在思考一個問題:是誰拿走了我的衣服?而我當時的感覺是:任何額外的裝飾都是多余的,只要這赤裸裸的真實。
“三個幽靈”在“地獄之門”中的位置是在門頂之上,他們的頭靠在一起,手又共同指向下面的地獄深淵。獨立出來的銅像靜靜地站立在落葉滿地的秋日花園之中,似乎少了些沉重的氣氛。但當我用手撫摸銅像時,其肌肉、骨骼、甚至皮膚下血管的觸感,都是那麼清晰可辨。而銅像特有的冰冷讓我不寒而栗,仿佛我所觸摸的就是幽靈的軀體。我被他們深深震撼了:原來藝術大師的傑作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
羅丹的另一件著名作品是以他那著名的情人卡彌爾.克勞德爾為模特的“吻”,表達了羅丹對女性美的崇拜。為此,羅丹全身心投入這件作品長達4年時間。當秋日午後的陽光斜照在這座雕像上時,大理石材質顯現出一種隱約的半透明感,站在一旁的我,幾乎可以感覺到她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體溫,在溫暖著我這顆孤獨的心。
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
從羅丹美術館出來,沿著Boulevard des Invalides向南,然後到Avenue de Tourville右轉向西,經過巴黎榮軍院Les Invalides,再往前,就來到了艾菲爾鐵塔前的大草坪,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曾經開過演唱會的地方。
我坐在草坪上,一面端詳著這個每年有著500萬游客,卻(曾)被巴黎人視為俗氣的空洞燭台的鐵器文明像征,一面按摩著今天已走過半個巴黎的雙腿,同時看著一旁嬉戲玩鬧的孩童們,慵懶的感覺油然而生。人生的旅途不就是這樣嗎,走走,停停,看看一路兩旁的風景,體會不一樣的人情。
看著鐵塔下等著坐電梯的長龍,我打消了上塔的念頭,因為我實在不是一個喜歡湊熱鬧的人。根據我的經驗,看風景時的享受程度和當時的擁擠程度成反比。要說到看黑壓壓的人頭,上海的南京路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我何苦不遠萬裡來這裡受罪。當然,我不上鐵塔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到更好的艾菲爾鐵塔的風景。想知道嗎?Follow Me。
從艾菲爾鐵塔下走過,向西從Pont Diena橋上過塞納河,眼前就是呈馬蹄型的夏樂宮Palais de Chailot。拾級而上,來到夏樂宮的平台上。然後聽口令:向後轉。你知道嗎,從這裡眺望塞納河對岸的艾菲爾鐵塔以及夏樂宮前的巨型噴水池,可是巴黎最棒的風景之一哦,尤其是當夕陽西下,整個鐵塔逐漸的被刷上一層紅色的時候。此時此景,我不禁由衷感嘆:好一個大燭台!
看完了“鐵塔夕照”,且慢離開,還有節目吶。地點:不變。時間:再過約半個多小時,晚上7點。節目名稱:“鐵塔掌燈”。隨著天色漸暗,鐵塔上的泛光照明燈也亮了起來。當夜色完全籠罩大地,艾菲爾鐵塔已成了一座通體發光的巨型火炬。每當整點時分,還有無數的頻閃燈在點綴著塔身,此時的艾菲爾鐵塔又換裝成了一支超級焰火,光彩奪目。此番美景,若你身處塔上,斷是無法領略得到的,恐怕到那時連跳塔的念頭都會有。
第16區
夏樂宮所在的地區就是巴黎的第16區,從地理上說,它位於塞納河和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之間,遠離市中心的煩擾,因此數百年來巴黎的上流社會一直對此區趨之若騖,這頗有點上海人解放前所說的“上只角”的意思。在這個區,有許多新藝術建築和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在這裡,你可以追尋一下上海的那些舊式公寓大樓的淵源。我原本想去參觀座落於47 Rue Raynouard的巴爾扎克紀念館,可惜下午5點就關門了。就在往返的路上,我看到了不少位於幽靜小馬路邊的有著落地大窗的高級公寓。在巴黎有這樣一句話,你可以根據窗戶的大小來判斷該房產的價值:如果窗戶開得越高,說明屋頂也越高;如果窗戶數量越多,說明房間面積也越大。所以,如果一套公寓有著許多落地大窗,那它的價值肯定不菲,很有趣的看房法則。在許多小巷裡,我也看到了一些帶小花園的房子,這些都市裡的村莊,以前可能是磨坊工人的居所,而現在的房產價值估計要用到天文數字了。
紅燈區
時間已經不早了,該解決溫飽問題了,但是16區的餐廳又都貴得離譜。什麼叫做高尚住宅區呢?基本上也就是高消費區的同義詞。而且這個時候,我的兩腿也在經過一整天的跋涉之後,有了脫離身體軀干的危險。於是我趕緊鑽進地鐵,往旅店方向趕去。出了地鐵Strasbourg Saint-Denis站,看到第一家食鋪我就一屁股坐了進去,有什麼就吃什麼吧,這時候我最需要的是盡快倒在床上好好歇一歇,也顧不得食物的美味與否了。所以我至今沒想起來當晚塞進我肚子裡的是什麼貨色,反正能果腹就是了。
當我拖著麻木的雙腿沿著Rue St. Denis慢慢地向旅店方向挪時,忽然覺得街道兩旁的氣氛有些異樣。仔細一看,店鋪門上的成人情趣店和成人電影院的霓虹燈告訴我,我無意之中到了紅燈區了。果不其然,再往前每隔幾步就有一個穿著暴露而又濃妝艷抹的女人在那裡站崗迎接你了。她們的共同點是:臉上塗的脂粉足夠刷一道牆,你是根本看不出她們的本來面目和實際年齡的。而且似乎又都不約而同地在穿著不多的衣服裡面塞進了幾個氣球,突現出恐怖尺寸的胸圍和臀圍。我是一面走一面慶幸自己剛才沒吃太飽,否則吐在當街可是實在不雅,說不定還會因污染環境而遭重罰呢。要是在新加坡,肯定連我的屁股都要遭殃,怕怕。
回到旅店,比昨天更艱難地爬上3層(按照我們的說法是4層),進門之後只有2個字:我倒。於是,今天GAME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