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去的地方:上海的滄桑往事(三)

作者: lucia

導讀周公館思南路73號。在上海西區幽靜的思南路上,法國梧桐樹叢中掩映著棟棟洋樓。有一棟小樓與眾不同:它的院牆不用水泥砌成,仍保持半個多世紀前的風貌,用竹籬笆取代了院牆,上面還攀附著花草。人在寂靜的馬路邊,透過稀疏的竹籬笆,就能看見院落內漂亮的西班牙式小樓和它綠草茵茵的精致花園。這裡,就是著名的“周公館”——一九四六年設立的中共代表團駐滬辦 ...

周公館思南路73號。在上海西區幽靜的思南路上,法國梧桐樹叢中掩映著棟棟洋樓。有一棟小樓與眾不同:它的院牆不用水泥砌成,仍保持半個多世紀前的風貌,用竹籬笆取代了院牆,上面還攀附著花草。人在寂靜的馬路邊,透過稀疏的竹籬笆,就能看見院落內漂亮的西班牙式小樓和它綠草茵茵的精致花園。這裡,就是著名的“周公館”——一九四六年設立的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有一個很大的花園,包括兩處草坪,一座噴泉。朱德將軍60大壽時就在花園裡舉辦過慶祝會。幽竹細細,吊蘭垂垂,還有那棵周恩來先生所鐘愛的女貞樹,勾起我們的追思之情。

PS: 那天去的時候,下著綿綿的細雨,不用打傘。思南路上幽靜的梧桐樹輕輕的搖擺,路上幾乎沒有行人。我原以為會有一些感興趣的中國朋友在那裡逗留,卻只看到外國朋友打著傘,不停地轉悠著。

張學良公館

皋蘭路一號。這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層的花園洋房,毗鄰復興公園,乳白色的外牆。樓前有一座大花園,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名荻苑,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藤、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秋千架等。當年皋蘭路是一條短短的馬路,人行道上種了大法國梧桐,枝葉蔽天,旁邊又是公園,是一處十分恬靜的所在,可是張學良住在裡面的時間很短。解放後,此樓曾是盧灣區工商聯和區民主建國會辦公處,1992和1994年大修,保護起來,現作為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迎賓館,並將幾處廳室,分別取名敬學廳、慕良廳、憶卿廳、少帥廳,廳內壁上掛了張學良、趙一荻的照片及張學良的手跡。這是張學良在上海僅有的手跡。

PS: 去看了,就在復興公園的後門,PARK97旁的那扇門。可是只在牆外面,乳白色的外牆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個人覺得這幢建築沒有什麼特色。

中山故居

香山路7號。在上海復興公園西側,有一條香山路,雖然很短,但很幽靜,卻很出名。因為在這條路上,座落有一幢深灰色的兩層樓房,它就是孫中山故居。1918年,四位加拿大歸國華僑從原准備在滬開化妝品廠的股本中抽出一筆錢,買下了莫利哀路29號(現香山路7號)的住宅送給孫中山。這幢小樓環境幽靜,布局合理緊湊。樓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環繞著的冬青、玉蘭、香樟和松柏蒼翠欲滴。屋內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臥室和室內陽台。室內的陳設是1956年來慶齡按當時原樣布置的,絕大部分是原物。香山路7號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後居住的寓所,時間雖僅4年多一點,但卻成為孫中山的思想從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轉變的見證,又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發起和醞釀之處。1961年3月4日,孫中山故居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故居

虹口區山陰路132弄9號(原施高塔路130號),即大陸新村9號,是魯迅在上海最後的寓所。大陸新村是一群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裡弄房屋,由大陸銀行上海信托部投資,於民國20年(1931年)落成。重迅故居是大陸新村132弄的最後第二幢,魯迅在民國22年4月11日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遷入,民國25年10月19日在這裡逝世。魯迅故居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僑占住。1950年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華東文化部籌建上海魯迅紀念館時,決定恢復魯迅故居。同年9月征用了大陸新村9號,經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魯迅夫人許廣平(時為政務院副秘書長)來滬指導籌建。經多方調查核實,在許廣平指導下恢復。魯迅故居在9151年1月7日作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1952年5月改為內部開放,1989年3月起對外開放。

PS: 虹口公園的旁邊進去也可。山陰路和溧陽路是兩條並排的馬路,雖然我介紹的只是魯迅故居,但實際上溧陽路也是一條名人居住頗多的地方,如郭沫若,蔡元培等。多倫路的名人一條街在此我就不多說了,但是可以去看一下和魯迅非常要好的朋友內山完造的銅像和內山書店。作為日本人,他對中國抗戰時期的貢獻頗為令人敬佩的。夏天的山陰路,是個與日隔絕的好去處,兩旁高大的梧桐樹葉遮住了整條馬路。走在樹蔭地下,焦灼的陽光透過樹葉縫懶散的撒下來,騎著自行車穿梭,還用塗防曬霜嗎?晚上的溧陽路也是格外的漂亮,綠熒熒的燈光打在梧桐樹上,似為前方的四川北路商業街指明了方向。

李鴻章的私家花園--丁香花園

華山路849號。丁香花園,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私家花園。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起,作為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經常住在上海,晚年娶了年輕的丁香為第九房姨太太。丁香不甘心做小老婆,在天津與合肥,和李家中的人及李的正室不和,李鴻章也知道自己年老,便委托盛宣懷在上海為她置辦一筆不動產。盛氏心領神會,便在海格路(今華山路)購地2.67公頃,造了新穎的別墅和花園,後來人稱為丁香花園。如今,人們只知丁香花園是李鴻章的藏嬌之所,卻不知此處也曾藏書甚豐。李鴻章是個收藏家,藏書和古物甚為豐富,號稱望雲草堂藏書,所以在這裡造了兩座樓房,一座給丁香居住,另一座便是藏書樓。李鴻章死後三十余年,抗戰爆發後,藏書中的珍本由一家舊書店轉手售出,就此散落。丁香花園後雖曾幾易其主,但一直是作為私人府邸。建國後,上海市政府將其列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對其修繕。後來曾是興國賓館的分部。八十年代中有關部門將兩樓大修復原,單獨營業,夏日開放夜花園,成為人們的休憩場所。

PS: 華山路在以前是上只角(上海話)的地方,意味著達官貴人的地盤。先不說丁香花園如何,整個華山路我再鐘情不過了。記得兩年前的某個傍晚十分,氣候只需著件襯衫,順著夕陽西下的方向,漫無目的地隨便走走,穿過小巷,買了杯我最愛地珍珠奶茶,小啄了一口,什麼煩惱都被拋至腦後。誰說只有借酒可以消愁地?

(待續)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