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在一念之間決定周末的出游。目的地是向往以久的南京,因為在江南這片重風景勝過人文的土地上,南京是唯一一座張顯厚重的城市。於是向南大畢業的同事咨詢了半天,連計劃路線也設計妥當,只等第二日直奔目的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大早匆匆趕到車站,還沒來得及贊嘆明媚清新的空氣,卻得知早班車的車票已經告罄。為了不辜負難得的春光,不辜負起的大早,和echo商量著臨時改變決定,買了最方便的去蘇州的車票。
雖是臨時客車,車廂裡依舊擠滿了人,那光景不亞於春運時節的熙攘。據說是因為清明掃墓,也難怪有很多人手捧菊花,全家老少一起出動。一路閑話,同時努力消磨著為去南京准備的繁多零食。
到站,又被擁擠的購票隊伍嚇了一跳,於是放棄了自己去虎丘的念頭,上了旁邊一處所謂“自助”旅游團的客車。雖然選擇跟團本身就和自助出行的初衷相違背,可誰讓我們臨時改主意又貪圖省事兒呢。
早聽說蘇州的園林雖然名聲在外,卻大同小異,所以只選了“怡園”作為游覽的代表。亭榭樓台,假山矮橋,和豫園的風格相去不多,想必江南園林都是如此,在方寸之間竭盡轉回彎繞之能事,在兜兜轉轉曲曲折折間達到最大錯亂空間感的目的。相比開闊的皇家園林,這種建築方式也算是江南的一種韻致了。印像最深的還是園中種類繁多的植物花卉。水榭旁的廣玉蘭,亭欄畔的梅花,還有院落邊的桃花靜靜地吐馥,讓我這個難得在春季裡看到鮮花的北方人感到好奇又新鮮。
蘇州這個城市更像一個介於古時和現代之間的城鎮,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醒目聳立的廣告牌,城市的建築風格盡力保持著古樸原始的粉牆黛瓦,連路燈都是古宮燈的形狀,連汽車站台都修成了亭子。據導游說,為了保護這座“國家園林”,蘇州的路都沒有拓寬,市內的樓房都不能過高。。想來保存一份千年的文化也需要非凡的細心與呵護呢。在路上,導游小姐還講起了蘇州能夠在經歷過那麼多的戰亂之後依舊保持完好和蘇州人求平安的性格有關,經她提醒才想起這裡少有英雄豪傑,也少有起義反抗,除了吳越時代近乎神話般的歷史,這裡的故事似乎都只出現在詩詞歌賦的悠揚之中。如果說每個城市都是有性格和生命的,那麼蘇州應該就是一個信天由命的小女子了,只要能過著一份情靜安閑的日子,她便不會質疑太多,抱怨太多。
跟著旅游車顛簸半天,下午的時候來到了我們選擇的第二個景區“楓橋夜泊”,張繼的一首古詩成就了一處旅游勝地,而詩的意境也渲染了景色的氛圍,雖然游客如織,卻還是能感受到一種蒼涼的況味,只不過千年前詩人的落寞是自己體會的孤寂,而我們產生的只是想像中的滄桑。
傍晚,旅游車把我們送至市中心的觀前街,結束了匆忙緊湊的一日游。此時已是華燈初上,街兩邊的店鋪都閃亮起來。乍一看,這門面相連行人稠密燈火相映的步行街與夜晚的南京路並無分別,再仔細瞧,卻發現它與其他城市流光彩溢的不同:這裡沒有聳立高樓而是飛檐翹壁的古建築,這裡閃亮的不是霓虹而是樸實的彩燈,雖然整體的光亮度要稍遜一籌,卻別有一番古城新貌的韻味。
在觀前街吃了晚飯,回火車站返滬,又是一路閑話不提,只是夜車上依舊旅客滿滿讓我詫異。
簡單的蘇州一日,並無太多感慨,用幾個關鍵詞做結:沿路開放的油菜花,隨處偶遇的嫩粉柳綠,搖擼阿婆吟唱的《四季歌》小調,傍水而建的白牆青瓦。
也許春天的江南,該是無處都不勝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