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游記(之七)

作者: zhuyt

導讀——意大利印像 威尼斯 意大利在我的腦海記憶中,總是把墨索裡尼聯系在一起,再有是那裡的皮具比較出名,至於其他我就沒有什麼記憶了。從地理資料上得知意大利地處亞平寧半島,亞平寧山脈(也叫中央山脈)橫貫南北,地形很像女人的靴子。國土面積有三十余萬平方公裡,人口近6000萬。 2月26日早餐後,我離開薩爾茨堡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位於薩爾茨堡南偏 ...

——意大利印像

威尼斯

意大利在我的腦海記憶中,總是把墨索裡尼聯系在一起,再有是那裡的皮具比較出名,至於其他我就沒有什麼記憶了。從地理資料上得知意大利地處亞平寧半島,亞平寧山脈(也叫中央山脈)橫貫南北,地形很像女人的靴子。國土面積有三十余萬平方公裡,人口近6000萬。

2月26日早餐後,我離開薩爾茨堡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位於薩爾茨堡南偏西,約400公裡。汽車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山間高速公路上,從北向南橫穿阿爾卑斯山脈。由於前幾天下了大雪,高山、深林、鄉間建築都被白雪覆蓋著,陽光照耀下的阿爾卑斯雪山風光太迷人了。汽車跑了兩個多小時,穿越了三十幾個涵洞,行駛了200余公裡,走出了阿爾卑斯山脈進入了意大利境內。到了這裡就感覺到與奧地利大不一樣,地勢平緩,青草綠地,氣溫要比過阿爾卑斯山時高出七八度,室外溫度在5度左右。因為這裡是意大利唯一一塊較大的平原——波河平原。

汽車又行駛了200余公裡,於中午時分我到了意大利名城——威尼斯。午餐後我乘游船來到了威尼斯島——傳說中的水城。我慕名威尼斯已久,但並不知威尼斯的聖馬克廣場聲名更是顯赫。四周羅馬庭院式建築,古色古香,把廣場圍在中間,頗有點壯觀大氣之感。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在與游人戲耍,成了這裡不可缺少的景觀。廣場東側,著名的聖馬克大教堂,融合了哥特和拜占庭雙重風格,既有華麗妖嬈之感,又有凝練厚重之感。教堂頂部的馬賽克裝飾,在夕陽下璀璨奪目,堪稱一絕。這裡的玻璃藝術也是世界聞名的,翻譯帶我參觀一家手工玻璃藝術品的作坊。通紅的玻璃水在藝人的手中不大一會兒就變成了晶瑩透明、美妙絕倫水晶般的藝術品,令人贊嘆不已。小橋、流水、人家似乎是威尼斯的專利,坐“貢多拉”(類是中國江南的小烏棚船,不過它的兩端是高高翹起的尖兒)游覽水城是最好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真切地體驗到古老水城的美。威尼斯是被無數條流水分割又被無數座小橋連接起的城市,由於水域縱橫、橋面窄且距水面又很低,所以行汽車或乘大船是不可能的,非“貢多拉”不可。坐在“貢多拉”裡,感覺到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橋一路都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千年的歷史,眾多的傳說,燦爛的文明,碧藍的地中海,別樣的風情,這一切的一切,只在這水城威尼斯。

佛羅倫薩

我在威尼斯下榻了一夜,第二天也就是2月27日早餐後離開,前往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而聞名於世。16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的“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聚會於該市,成為藝術史上之千古美談。

佛羅倫薩在威尼斯南偏西近300公裡處,中午時分我來到了這座聞名古城。午餐後我游覽了百花聖母大教堂、君主廣場、維希歐橋、米開朗琪羅廣場。百花聖母大教堂建於13世紀,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列為世界三大圓頂教堂。85米高的鐘樓,龐大的穹頂,是當時最大的穹頂建築物。教堂外牆用粉紅、白、粉綠大理石建成,奇麗宏偉,集莊嚴、優雅於一身。君主廣場上有一座莊重的建築,從其94米高的鐘樓下往外延伸,極具特色,它曾是該城總督的居所,又稱韋奇奧宮,建築入口處裝飾著帶有城市徽章的佛羅倫薩的獅子像 。現在它是意大利最早的國家博物館之一。該建築物外,有一些雕塑作品,其中有一尊“大衛像”,是米開朗琪羅的弟子雕塑的。君主廣場上,還有騎在馬上的意大利國王青銅像。阿諾河從佛羅倫薩市中流過,兩岸盡是吊腳石屋,景色不俗。維希歐橋是坐落在阿諾河上眾多石橋中最著名的一座,此橋建於14世紀,如今變成一條金飾街。橋上行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可惜我並未覺得該橋有多大特色,橋下的流水也是黃澄澄的,沒有什麼可值得欣賞的。米開朗琪羅廣場處在城邊的一塊高地中,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大衛像”(復制品),其腳基台上躺著四尊塑像:“晝”、“夜”、“晨”、“昏”的仿制品。站在這裡可以俯瞰全市的景色,那高高聳立在國家博物館頂部的鐘樓,那阿諾河上一座座形狀各異的石橋,那百花聖母大教堂巨大的紅穹頂,一一展現在眼前。這就是古老、美麗的佛羅倫薩,在向我們講述著它久遠的歷史故事和不朽的文化豐碑…。

羅馬

當天下午三點多,我離開佛羅倫薩奔向這次歐洲之旅的最後一站——意大利首都羅馬。向東南近300多公裡的路程,汽車跑了三個小時,達到羅馬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只好第二天游覽羅馬了。

在任何時代對異鄉客來說羅馬都是一座充滿感官刺激的城市。經過2500年的歷史舞台留下的各種各樣的遺跡,足以讓旅游者大飽眼福。早餐後,我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游覽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城。聖彼得教堂坐落在羅馬市西部的梵蒂岡國境內(梵蒂岡國實際上就是這座教堂加上四周的建築物),最初是4世紀時在聖彼得的墓上修建的長方形會堂,15世紀中葉尼古拉五世發出重建的命令後,相繼百余年才建成今天這樣的規模。教堂前的廣場十分宏大,據說能夠容納5萬人作禮拜。站在教堂正門的台階上前望去,廣場中央豎立的一座足有六七十米高的紀念碑,兩側由無數巨大圓柱支撐起來的回廊建築,眼前寬闊的廣場,令我感到這裡是那樣的壯觀、那樣的神聖。聖彼得教堂是基督教的聖地,82歲高齡的保羅二士就在這裡居住。在教堂進門口的右邊走廊裡,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作品《皮埃塔》,現在只能隔著玻璃欣賞,但是仍然能打動任何人的心。正中央右邊有聖彼得的青銅像,由於來參觀的信徒的吻和手的觸摸,使銅像光亮閃耀著金色。在大廳的正中央,也就是位於圓頂中央下面,一座高大的四柱式金色亭子的平台上,放著用玻璃罩子罩著的聖彼得的遺骸。教堂內的牆壁上和天花板上都布滿了各種雕塑、壁畫和天頂畫,顯得栩栩如生、金碧輝煌。我走出教堂向右側的內巷望去,看見手持古代槍戟、身著古式戎裝的士兵屹立在兩側,據說他們都是瑞士人,教主規定這裡必須使用瑞士人作為士兵,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最忠誠的。

威尼斯廣場的主要建築物是巨大的維托裡亞諾紀念堂,是為了紀念意大利統一,於1911年修建完成的。這座新古典式建築中,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是最精彩的部分。台階下兩側各有一座噴泉,右邊的像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像征亞得裡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築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和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裡守護著無名戰士墓。廣場的中央是綠色的草坪。面向維托裡亞諾紀念堂的正面靠左側,是通往大圓形競技場(也叫鬥獸場)的帝國大道,這條大道的兩旁有很多古代遺跡。威斯帕希阿努斯大帝下令於公元80年建成的大圓形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以上,在這裡可以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凄慘悲壯的角鬥。當時用於鎖住猛獸的鐵欄和用作建築材料的大理石,被後世人們拿走了,才變成了現在的廢墟模樣。和鬥獸場毗鄰的是古羅馬遺址,盡管是斷壁殘牆、一片廢墟,但仍然可使人們想像出當年古羅馬建築的宏偉和國家的興盛。

午飯後我就趕往機場了,作晚上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班機返回北京的准備。為期兩周的歐洲之旅到此結束了,我帶著遐想和美好的記憶踏上了回鄉之路。再見——羅馬!再見——意大利!再見——歐洲!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