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地是純正的水泥地,感覺比現在的水泥地強多了。根本就不知道還有木地板這麼一說。。。過了N多年後才知道有地板革,鄰居家安裝了以後,那叫一個漂亮,羨慕了很長時間。老屋的廁所是蹲坑,從小就蹲慣了。搬家以後,條件好了,改了馬桶,那叫一個別扭,即使咬牙,攥拳頭,也不容易拉出來。。。
老屋的窗戶是木頭的,裡面還有一扇木楞紗窗,放學後和同學逮了蜻蜓,“雞鳥猴”放在紗窗上,第二天醒來,看到“雞鳥猴”已經脫皮。。。
老屋很小,根本就沒有門廳。一家人擠在一起,兩張木板床,一個木頭箱子,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木頭箱子上度過的,好像過了初中後,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沙發,而且放下後可以當床。。。
老屋沒有陽台,那個時候也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房子居然會多出去一塊,所以養成了我到現在還有恐高症的習慣,很少去陽台。那個時候曬衣服也不像現在這樣復雜,用竹竿掛上伸出去就行了。。。
老屋從來不缺乏快樂,親戚朋友都住的很近,經常過來拉家常,吃飯。。。
老屋的牆永遠不會為你保守秘密,因為你可以清楚的聽到鄰居家的談話,甚至洗澡的聲音,記得當年我到鄰居家玩,媽媽做好飯後懶的過來叫我,敲敲牆,我就會跑回來,當然,鄰居也會這麼做,來叫他的孩子。
老屋做為結婚地點就感覺小多了,鄰居的大哥大姐把收來的禮品都放在了我家,我記得當時有20多個暖壺,30多個臉盆,很多都印著“毛主席語錄”。新郎的父母在樓下支了個大棚,雇個廚師炒菜,美味傳的很遠,那叫一個讒。。。
老屋沒有私人電話,當年那個東西可是地位的像征,裝一部要5000多元,裝不起不說,還要排隊等一,兩年。幸虧不遠處的街道委員會裡有部電話,它就成了我們與外界聯系的唯一紐帶,大媽們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很高,經常跑到樓下扯開嗓子大叫這個接電話,那個有長途。。。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媽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服務質量不減當年!
老屋沒有公共天線,那個時候,我家是全樓第一個買電視的,9寸,黑白。很多鄰居都到我家來看電視,坐的滿滿的。記得當時演的是--“冰山上的來客”,媽媽忙著給大家端茶倒水,爸爸一邊轉換著天線的角度,一邊督促我在“單間”裡學習,老屋裡充滿了歡樂的笑聲,有人不停的重復著--“阿米爾,衝!”雖然我離電視很近,但那卻是廚房!
搬家了,房子是新的,家具是新的,電視是新的,鄰居是新的。。。有陽台,有地板,有公用電視天線,有電話。。。新房是那麼的安靜,鄰居家家大門緊鎖,互不往來,獨自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我,卻失去了很多朋友,失去了無數的歡樂。。。懷念我童年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