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拾零(二)如果始信峰的秀美,排雲亭的平易和天都峰的險峻是大自然的造化,那麼玉屏樓的雄秀大半來自於人文。大多數人是先知迎客松而後識黃山,先登玉屏樓而後爬黃山。
本身一個“樓”字已經浸透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將蓮花和天都的景致收歸己有。更甚者,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這裡的松樹背陰的一面松枝盡數脫落,向陽的一面則松針茂盛,古人便想像成伸出臂膀迎、送遠道而來客人的情景。好在迎、送兩松松姿雍容,在人們領教天都峰的險峻後的確有一種游子回家的感覺。
黃山雲成海,是以峰為體,借松成名的。當時,我們剛從鰲魚峰下來,此時流雲已經開始散落在諸峰之間,雲來霧去,風平浪靜。只是眼前的奇峰、怪石和古松慢慢隱沒在雲海之中,我告述我的愛人可能有雲海出現,並要她快點走,盡量往高處趕。還沒等我們到玉屏樓的時候,雲霧便一鋪萬頃,我們隨人流往玉屏樓獅石的高處趕去。站在高處才發覺腳下的千溝萬壑都已淹沒在雲濤海浪裡,天都峰、蓮花峰也早成遼浩瀚雲海中的孤島。遠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搖,波平如鏡;近處仿佛觸手可及,山影如畫。時而微風輕拂,雲漫四方,從群峰之間穿隙而過;時而浩浩蕩蕩,飛流直瀉,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頃刻間,雲開霧散,只留清淡處,就像一杯清醇的黃山毛峰;濃重處,就像一壺濃郁的祁們紅茶,絢麗繽紛。周圍的人們議論著為看雲海美景上下奔波的勞累,笑稱“在千米高空趕了一次海”。
無論在五岳之尊的泰山,還是人間童話世界的九寨溝,或是高原江南的麗江我所看到的雲霧景致與黃山的雲海相比,我總覺得都有一些黃山的影子。黃山的雲海更像一幅由雲、山峰、奇松和落日演繹的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