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習見聞(九)2004.2.19
Rudy剛來美國的時候,先是跟美國老師學了一年的美語。美國老師教給他印像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有色人種同白人打官司是永遠不會獲勝的”。我去引用這句話倒不是覺得美國存在普遍種族歧視的緣故,因為大家都知道在美國是絕對不允許有種族歧視事件發生的。比如任何企業不得以膚色、性別、年齡為理由辭退或不接受職員;市政府的官員也這樣告訴我們,只要在工作上不出差錯,就無法進行必要的新陳代謝。因此,前面我所說的“社會分層”,並非指種族分層,而是指社會地位分層和心理地位分層。據2001年的統計,美國的中位家庭收入為$42228,亞裔人為$53635,白人為$46305,拉美及西班牙裔為$33565,黑人為$29470。的確,在美國,亞裔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但語言的弱勢造成了心理的弱勢。您一定會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自信地挺起胸膛來,但是在異鄉他國真正遇到了與“老外”發生的衝突,難道您還有足夠的自信取得心理優勢嗎?或許您可以指望始終同別人和睦相處,生活中從來沒有問題與矛盾的發生。前面有網友對我的見聞有所指正,我只能說由於我的接觸時間和接觸面有限,個人理解也會有偏頗,對於幫助,萬分感謝!
美國的教育同中國的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美國的教育強調:自我、投票和爭辯。我認為,這就是形成了成長以後人的觀念和思維上的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自我”造就了以我為本的價值觀,“投票”形成了民主觀及低效率這一副作用,“爭辯”形成了性格上的張揚。Rudy反問我們,“你們哪會聽說中國的教材裡有教人吵架的”?
Rudy給我們介紹了一些中國人在美國打工的事情。有一個來自沈陽的小伙子,原先在國內的礦工做事,六年前來到美國後找了份餐館打工的差事(許多華人,包括部分學生來美國後都會在餐館打工),老板包他吃住,然後每月付給他$1200的薪酬。當Rudy三年前認識他的時候,薪酬已經從$1200漲到了$1500,還算蠻受老板賞識的。他每月將$1000寄回老家沈陽供妻子、孩子生活使用,自己只留下$500零用。Rudy告訴我們這些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中國過得好好的人是不會願意,也不應該來美國生活的,這是他一貫的觀點;只有迫於生計沒有辦法的人才會出此下策,維持整個家庭的生活。
下午去了洛杉磯市區的第一、二、五、七大街,是市區主要的商業區和金融區。路上雖然還是會遇到好些要求“Give me one doller”的黑人流浪漢,但是他們卻都不會胡攪蠻纏地跟著你,否則准被嚇死。在市政府官員的介紹下,我們從細微之處了解到Downtown煥發新顏的種種跡像。據說,Downtown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座空城,百貨大樓紛紛倒閉,商業企業被迫遷走,居民搬到郊區居住。直到5年前,市政府開始啟動城市重建計劃,修建停車大樓、調整商務樓宇功能、優惠稅制、推行土地容積率轉讓,以吸引企業重新入駐,期待Downtown獲得新的生命。聽說現在晚上居然也會偶爾見到有人溜狗了。
市中心的遠東銀行前,有一條號稱世界上最段的鐵路,並且現在仍在運行著,只不過功能更著重於觀光和城市標志。鐵路有著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Angels Flight,鐵軌被修建在一個約40度的小斜坡上,全長50米左右。不過,因為前些天不巧出了車禍,目前正處於維修狀態。道路是錯落的,叢向的道路會從橫向道路的底部穿過,使橫向道路底部被架空。很難想像,許多高聳入雲的金融建築就是這樣被修建在一條騰空的道路上,況且洛杉磯還處於強地震帶哦。即使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方,隨處可見小型廣場和精致的公共設施,這都是政府向開發商推出土地容積率轉讓辦法後,為城市爭取到的別致的都市小景。在國內工作時,我常為公共設施的土地容積率受到限制的問題傷透了腦筋。原來洛杉磯政府嚴格實行“容積率轉讓”與“公建配套”結合的方法,以保證市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保證城市環境的維護。而國內則是將原本可以有償轉讓的這部分土地容積率無條件地奉送給了開發商,作為對開發商的吸引,從而失去了對這個城市公共設施利益的保障。規劃部門也許是低估了在土地容積率轉讓過程中所能夠獲得的利潤,或者說是在讓利吸引與保障社會環境健全之間選擇偏失,被聰明的開發商鑽到了控制。
拜訪洛杉磯市政府後,我們驅車去蓋蒂博物館(The Getty Center)參觀。蓋蒂博物館被稱為20世紀最後一座美術館,收藏了美國鐵路大王Getty先生無償捐獻給國家的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品。主要展出的是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後期的歐洲雕塑、油畫、裝飾及器皿等,讓您近距離地接觸如此非凡的藝術精品,帶您跨越不同的文化時期。其中對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南廳PL層的大型櫥櫃,希腊大力神海克裡斯與亞瑪遜女王希波裡塔抱著整個正面的大抽屜,路易十四是此櫃的第一擁有者。幸運的話,您將見到據稱是蓋蒂博物館最出名的一幅油畫《Blue Boy》(藍童),因為展覽是經常被更換的。我很幸運地看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