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的甜沫

作者: (蘋果)

導讀在早的時候,家住在濟南大明湖南的西公界街上。從街南頭向東走,穿過省府東街,迎著的就是芙蓉街上的老關帝廟,現在已成了一所糧店。芙蓉街得名於巷內的芙蓉泉,是濟南的一條老街,寬有三四米,南北長不足一公裡,也是最有濟南味的地方。說它老,並不僅指它建的年代早,而是它屬於濟南最早的商業地帶。據說清末最盛的時候,這裡商賈雲集,日用雜貨店、眼鏡鐘 ...

在早的時候,家住在濟南大明湖南的西公界街上。從街南頭向東走,穿過省府東街,迎著的就是芙蓉街上的老關帝廟,現在已成了一所糧店。芙蓉街得名於巷內的芙蓉泉,是濟南的一條老街,寬有三四米,南北長不足一公裡,也是最有濟南味的地方。說它老,並不僅指它建的年代早,而是它屬於濟南最早的商業地帶。據說清末最盛的時候,這裡商賈雲集,日用雜貨店、眼鏡鐘表店、書店、樂器店、照相館、服裝鞋帽店、裁縫店、飯館、乃至診所,一應具全。說它最有濟南味,說是這一帶建築獨特,風格比京城的清秀、比江南拙樸些,最具有濟南風情,而且劉鍔《老殘游記》裡形容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致就集中在這一帶。許多有名無名的泉池,分散在街道居民的家院裡,清澈的溪流穿牆而過,整日流淌著“濟南瀟灑似江南”的韻味。

芙蓉街呈北廟南市的布局。北是濟南最大的孔廟——文廟,如今風吹雨打得已經搖搖欲墜了,關帝廟往南是各類商業門市。不同的是,隨著泉城路的開發建設,原有商業門市逐漸遷移了,這裡也衰落了,成了菜市、雜貨鋪還有眾多飯館攤點的天下。不過百姓的習慣沒有改變,依然清早來這裡吃早餐,春夏秋冬,四季如此。

那個時候,芙蓉街南口有個百年樂器店,北是泉城路派出所駐地,在門口電線杆下,有個賣甜沫的攤子。這個攤子擺開兩個簡易小桌和一些馬扎,而甜沫則裝在一個直徑有五六十公分,高半米多的縮口瓦壇裡,外面用棉被套包著,頂上有包著棉墊子的木蓋。這個壇子放在一個舊的木制小推車上,上面還扎了個簡易的架子,裡面放著一些刷干淨了的碗筷。小攤原先只賣甜沫,五角錢一碗,後來又添了茶雞蛋,五毛錢一個。

賣甜沫的是一個老頭,當年有七八十歲了,中等個,背有點駝,五冬六夏都是他一個人在那兒看攤。他總是扎著白圍裙,不善於言笑,忠實地守護著他的攤子。他耳朵特別背,和他說話的如果聲音小了,他就會茫然地看著你。再不然就會伸出一個手指頭,接著換成兩個指頭,意思問你要幾碗,然後看你怎麼說,對你的口型。和老人交談的時候,可以從那表情上感受到老者的厚道,從目光裡看到慈祥。時間長了,和他熟了,每當來的時候,老遠就給他伸出食指,然後再指一下小桌,他就明白了。等從別處買來燒餅油條什麼的,盛滿甜沫的碗早就在桌上等你了。有時候,吃一碗不過癮就再來一碗,吃完了把錢一起給他。這時候,他總會點一下頭,用那渾濁又慈祥的目光給你道別。

甜沫算是濟南的特色小吃,就像西安的羊肉泡饃一樣。甜沫還有“添麼”一說,在濟南話裡,“麼”就是什麼的意思,也就是往說粥裡添多樣東西。甜沫實際上並不甜,倒是鹹的,是一種典型的鹹粥,用小米面或玉米面加上油鹽熬的,裡面還放了花生、豇豆、粉絲、菠菜葉、豆腐絲、海帶等,有些“鹹味八寶粥”的意思。甜沫好做,但是做好了並不容易,選料不一樣,稀了或稠了,熬得火候怎麼樣,甚至鹹淡上的差異,給人的口感就不一樣。所以,濟南做甜沫的很多,味道也不近相同,這是外地人一時感覺不出來。

這裡的甜沫好吃,自然是慢慢品嘗出來的。開始只是個偶然的機會嘗了一次,感覺還是不錯的,所以有了印像,後來長了,熟了,也喜歡了,就經常想著來吃。這攤上的甜沫,口感不粘不稀不滑,鹹味淺淺的,菜味香香的,還有姜的辛辣味,真有些甜的感覺。甜沫不僅喝著香,嚼著也香,喝一口,嚼一嚼,不同香味交替變換著,加上蒸發上來的熱乎勁,吃一次就是過一回癮。攤上的甜沫每天早晨只賣一壇子,多了沒有,可不管你哪天來,那甜沫的濃稠、鹹淡和沁人肺腑的香味,總是不變。

雖然和老人不曾說過幾句話,但他像一個寡言的老父親,讓人感到親近。加上他賣的甜沫好,來喝的人也就多,不少人也特地來這裡。記得有一次,年輕的父親帶著幼小兒子來吃甜沫。那孩子看來剛上小學,要開學了,讓爸爸帶他來吃甜沫。爸爸要來兩碗甜沫,要了兩個茶雞蛋,又從其他攤上賣了幾個小燒餅,和兒子一起吃。兒子把剝了皮茶葉蛋夾在燒餅裡,帶勁咬著,咬一口就那小勺舀著甜沫喝。一邊吃爸爸囑咐兒子怎麼聽好課,放學怎麼走,防著車。兒子很聽話,邊吃邊答應著,等吃飽了,臨走了,孩子露出滿意的樣子,說真好吃。還記得有個早晨,來了兩個外地的打工妹,聽她們說話像約好了專門來吃甜沫的。兩個人要好了甜沫,然後分別去買菜餅和油條,回來後喜滋滋地吃著。或許這甜沫加油條的搭配,就是她們來改善生活的美食。

經常去吃甜沫,習慣了,有時也不用想,提早出門去喝甜沫,好像每天該這樣一樣。有時外出或有其他事情沒能顧及那甜沫,舌尖上就會冒出惦念的感受。直到十年前搬了家,遠離了芙蓉街,行走不方便了,去的就少了。有時忍不住想吃了,還專門騎車去一次,再感受一下香香的味道。再後來,說不准從什麼時候起,就見不到那個甜沫攤了,也就斷了去喝甜沫的念頭。

就這樣,好久沒到芙蓉街了。前兩天有事經過哪兒,有特意去走了一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穿行芙蓉街。走過整條街道,就像翻閱一段歷史那樣,給人以舊歲滄桑的回憶。到了街南口哪兒,不知怎麼又想起了甜沫的味道,想起那賣甜沫的老頭。如今芙蓉街口改造了,古老的樂器店拆了,立了一個仿古的彩繪門樓,原先甜沫攤那兒也沒有留下絲毫痕跡,可我來到這裡,依然萌生出許多童年般親切感受。我發現那甜沫不僅是曾經的向往,還有濃濃的親情和對往事的眷戀。那老人或許已經作古了,若是他知道曾經有一個晚輩至今還惦記著他的甜沫,回憶著他的樣子,肯定會高興的。

(2004年3月26日)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