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有魚蝦

作者: Mingkaiyehe

導讀這是京劇《沙家浜》裡的一句唱詞,我小時候對《沙家浜》特熟,好些年後才知道,這劇原來是汪曾祺寫的,怨不得詞兒那麼誘人。 艱苦的抗戰年代,沙奶奶那兒還能讓新四軍傷病員一日三餐有魚蝦呢,水裡長出來的平常東西,而已,當地之富饒可想而知。  那時候我爸就跟我說,沙奶奶有魚蝦容易,讓她一日三餐有肉鴨可就做不到啦。  我爸是海邊人,他小時候水裡邊 ...

這是京劇《沙家浜》裡的一句唱詞,我小時候對《沙家浜》特熟,好些年後才知道,這劇原來是汪曾祺寫的,怨不得詞兒那麼誘人。 艱苦的抗戰年代,沙奶奶那兒還能讓新四軍傷病員一日三餐有魚蝦呢,水裡長出來的平常東西,而已,當地之富饒可想而知。 

那時候我爸就跟我說,沙奶奶有魚蝦容易,讓她一日三餐有肉鴨可就做不到啦。 

我爸是海邊人,他小時候水裡邊的東西還都不值錢呢。 

我離水就遠多了,從小只知道燒雞、醬肘子好吃。蟹麼更喜歡吃海裡邊兒的,海蟹個兒大肉多,爪子上長毛的河蟹吃起來太費勁兒了。 

因此那種叫作大閘蟹的東西不管炒得怎麼熱我也一直不太買賬。 

我姥姥年輕時在唐山住過,那兒臨海,落下個喜歡吃海貨的習慣。近些年這些東西買著方便了,大家就接長不短地給她買點兒。聽我媽說最近老太太宣布:“螃蟹吃著太麻煩,你們以後給我買琵琶蝦得了!” 

琵琶蝦一般也叫皮蝦、皮皮蝦,學名蝦蛄(只有我兒子才這麼叫,他從動物書上看來的),東北管叫爬蝦,天津人叫蝦爬子。那東西比螃蟹要便宜得多,不過季節性很強,每年也就能吃著一、兩個月。 

皮蝦蒸熟後小心去殼,能剝出一條整肉來,肉質不如螃蟹細膩,但味道不比蟹差。 

我爸原先有個同學家裡是塘沽的漁民,早先渤海裡出螃蟹,到季節一捕一船。 

大海螃蟹吃不了,在船上一只只掰開,取出蟹黃,剩下部分就隨手扔海裡了。 

蟹黃用來包餃子,豬肉韭菜蟹黃三鮮餃子絕對美食,可那時漁民家比較窮,買不起豬肉,也買不起韭菜,就只好包純蟹黃餡兒的了。 

這個關於蟹黃的故事跟我姥姥講的一個關於吃棗的一樣讓我小時候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我姥姥老家在河北農村,當地土地貧瘠,卻出一種品質很好的金絲小棗,家家都有片棗樹林子。 

棗熟了,鮮的吃個飽,曬干了可以換饅頭吃,有人走村串巷地背著饅頭來換。那年頭兒糧食值錢棗不值錢,一口袋干棗也只能換幾個饅頭。 

舍不得換太多,剩下的干棗把來蒸窩頭吃,為了省糧食,就使勁多放棗,少放棒子面兒,蒸得那窩頭完全是一堆棗,只棗縫兒裡稍微有點兒玉米面。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