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自助式的旅行,心裡頗感彷徨,因為好多東西都沒有准備好,而且需要准備的東西確實多。經過一個禮拜的准備,我終於把自己那個普通型的背包給撐了個滿,然後打算出門了。我們這次旅行的集合地是廣州火車站,主要目的地是湘西鳳凰、黔東梵淨山、鎮遠和凱裡苗寨。前往廣州火車站的兩個小時前我試背一下包包,誰知道它竟然不堪重負,背帶斷線!我終於知道這種非專業的背包是不可靠的,往往會在關鍵時刻讓自己措手不及。幸好我們的頭驢非常有助人精神,得知消息後他以非常的速度趕緊幫我去戶外店買了一個專業背包,然後等我到達廣州火車站後把行李整理好,按時登上了往目的地——懷化的火車。這趟列車從廣州出發到達湖南懷化需要十四個半小時,下車後,我們一行五人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過對面鐵道,轉乘開往麻陽的火車(車票每人9元),如果遲一分鐘,這趟火車也許就趕不上了,下班車要半小時後才有,所以我們非常幸運,沒有耽誤時間!四十分鐘後,火車到達麻陽,我們在麻陽汽車站用一百元包了一輛中巴直達鳳凰古城。
一路上,連綿的細雨好像在訴說著春天的情懷,讓我們這群貪戀春光的游人在興奮之余又略帶幾分惆悵!春雨更為邊城鳳凰增添了朦朧的美。穿過虹橋,古城便展現眼前。踏入城中的青石小巷,琳琅滿目的商鋪、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熱情的當地人還有沱江的美景都讓我們驚喜。走進臨江而建的小客棧,只聽見一片水聲潺潺,那是沱江的歌,唱得歡暢而溫婉。我們下榻的小客棧叫沱風客棧,就在江邊,房間門外是一條面江的走廊,小橋、輕舟、流水、人家盡在眼前,有如圖畫一般。而客棧的主人家又熱情周到,且干淨雅致的小房間每人每天住宿費只需二十元!如此享受,豈是等閑?此時此刻,外面雖然下著小雨,但一點兒也沒有撲滅游客的們的興致。瞧,沱江上游的小木舟,是那麼的受人菁睞!坐船游江的客人不少,鼓聲、水聲、歡呼聲,早已蓋過雨聲。
城裡的特色總是那麼吸引游客,下榻後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出去轉悠。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鳳凰城,分隔於沱江兩岸,虹橋是城門,城裡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江邊的吊腳樓,土特產就是原汁原味,現做現賣的姜糖,唇齒彌香,松脆可口。雨珠不斷地從密密麻麻的瓦頂上滴下來,巷裡穿梭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旅游業的發展給這裡帶來了商機,民房都幾乎成了出售旅游商品或擺滿風味小吃的店鋪和客棧。可惜的是,沱江兩岸的沈水人家,已不能再享昔日的純樸與寧靜,只有從那在老屋前斜靠著木椅生爐取曖的老婦人的神態中,還依稀可見往昔的安寧,與世無爭。她們雖然身在喧囂的新城,心神卻在遙遠的老城。也不知道這裡的人們到底是喜歡今日的新城,還是喜歡昔日的老城?城裡幾乎所有人家的屋檐下都吊著大大小小的紅燈籠,襯托著被漆成淺黃色或灰黑色的楓木門面,更顯懷舊。在夜幕降臨後,每家門前的紅燈籠煥發出迷離的光芒,構成了沱江兩岸迷人的夜景。城裡的人們畢竟還是習慣於早息,夜晚是多麼的幽靜,巷裡行走的多數是三五成群的游客,偶爾還發出低低的侃聊聲和清脆的歡笑聲。
沱江的流水綿長不息,養育出單純秀麗而富含智慧的兒女。這裡是一個漢族人和苗族人交彙的地方,還居住著少數的土家族人。沈從文大師就是在這樣的沱江邊成長起來的。我試圖沿著沈從文的筆跡,找尋翠翠和她爺爺般人物的影子,找尋簡簡單單純純粹粹的渡人的船。可是橋梁和石墩橫亙於江上,已經取代了昔日的渡船,只有游船往來於江面,而船主都已變成了精明的生意人。乘船順流而下(每人5元),可到達一片叫“桃花島”的土地,那是一片已變成旅游景點的農村,景色秀美,油菜花正盛放著。從“桃花島”回來後,我們又參觀了沈從文墓地和沈從文故居,據說沈大師的骨灰就撒在這沱江裡
鳳凰給我的印像由朦朧而清晰,盡管我對這個地方有種特別的眷戀,但我們還是不得不趕往下一個目的地——梵淨山。
對梵淨山我之前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我特別好奇。從鳳凰離開後我們途經了阿拉營、銅仁市、印江縣,當晚就住在梵淨山腳護國寺旁的一家小客棧。當天氣溫較低,還一直下著細雨。但是,不知何故?我一直祈求登山會有好天氣。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第二天早上七點多起來,沒有下雨,到我們准備上山的時候,太陽竟然從厚厚的雲層裡突然躍現而出,光芒直照萬裡,給了我們一片晴朗的天空!雲霧從山凹浮起,泛起層層雲海,掠過山顛,真的好壯觀!不愧是真誠之所至,天公也作美!我們再次感到非常的幸運,多興奮啊!於是,我們六個人匆匆吃完早飯,便包車(五十元)抵達半山亭,開始登山。
梵淨山為武陵山主峰,海拔2494米,因山中多梵寺而得名,如今山上寺宇多已毀圮,惟自然風光極其優美,現為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若從印江方位登山,山勢較緩,但風景極美;若從江口方位登山,要走八千級台階,為壯士之首選。山上多斷崖陡壁,奇岩怪石,非比尋常;溪瀑眾多,森林茂密,是一批珍稀動物的樂土。山道保持得比較原始,還沒有建起索道,這既是對游人的一個考驗,更是給游人的一個享受。我們的安排是從印江上江口下,不走回頭路。從半山亭登山,山裡空靈霧裹,不見其他游客,唯有挑夫一路跟隨,後來見我們六人毅力頗佳,意志堅定,就回去了,這下倒能讓我們獨享清靜。回頭看越過的山脊,雲海茫茫,有如仙境。春天的氣溫咋曖還寒,尤其是在山裡面,更有一種“清寒入骨我欲仙”的感覺,怎不叫人心醉?
在山間行走,陽光一直陪伴著我們,我們就在雲層之上,山道之中穿行了七八個小時。被春日的曖陽融化了冷漠,被空山的氣息滌蕩了心靈,人也有一種超凡出塵的感覺,也許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吧。不知此山可有世外之人,能夠給我們這些尋求清靜的世俗中人指點迷津呢?其實,我的體力在六個人當中應屬最差的,但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我忍耐著疲憊,到了山頂還隨大家一起登上了最為陡峭的主峰之一——老金頂。老金頂上有一古寺名為“玉泉殿”,寺裡只有一位大師,法名“祖仁”,據說他已經與凡塵隔絕長達十年了。也許我們與佛有緣,大師引領我們走到懸崖邊,俯瞰峭壁,竟然看到一環佛光!不虛此行啊!此時此刻,我們都禁不住閉目合什,一個“佛”字在心頭擴散,所悟頓徹!
山道彎彎路悠長,人在大自然中永遠是那樣的渺小。不等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看風景,我們又要趕著下山啦。下山要走八千級台階,我這頭“菜驢”終於發現自己有點體力不支,在三千五百級階梯的地方雇了挑夫(坐滑杆每人60元,如果上山的時候就坐滑杆大概120元,挑背包每個20元)。我們到了山下已經是晚上八點三十分左右了。
去江口的“面的”我們在山上已經聯系好了(一百元包車),就在山下的小木棚裡等待司機來接,當時還有八九個民工聚在那裡閑坐。由於疲勞和急需趕路,上車後剛開出兩分鐘後我們發現兩台貴重的相機丟在那個木棚裡,當即回去拿的時候,那群民工卻執口否認相機在他們那裡。我們只好報警並與他們理論,誰知警察沒找到,論理沒結果,最後倒是我們當中一名機靈的男生不動聲息走上二樓發現了兩台相機掛在牆上!這起旅途中的小事件,給了我們一個教訓和經驗,同時也對當地旅游景區的民風大打問號。
從江口出發先到銅仁,轉車往玉屏,然後坐火車到鎮遠。鎮遠是個新興旅游業的小鎮,沒有鳳凰成熟,但值得游覽的景點不少。比如青龍洞、鐵溪以及國家級風景區舞陽河等。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在鎮遠呆的時間不長,來不及去舞陽河,只目覽了一下青龍洞,沿江邊游走了一圈,第二天去了鐵溪。
鐵溪是個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的景區,陡步走大約三四個小時,裡面好比世外桃源,風景秀麗。如果不是因為春寒未曖的話,是可以一路澗水而上的,分外悠游。溪流環繞著青山曲折延綿,下游是“隔溪春色兩三花,近水樓台四五家”,上游則是山林茂密,翠綠滿目,山花點點。一路上有幾處是要“橫渡險溪的”,野趣橫生,我竟然兩次不慎滑入水中!不過也印證了我的登山鞋應該是名符其實的防水料,因為水進去了出不來!在景區深處,有個神秘的水潭名為“龍池”,靈氣逼人。那一泓碧綠的潭水,可以與九寨溝的水比美,直叫人驚嘆。也不知是什麼緣故只有這個潭裡的水與周圍的流水的顏色截然不同。看完“龍池”就可以原道反回了。
游完鐵溪後,我們下個主要目的地是黔東的兩個苗寨,從鎮遠坐火車到凱裡一天只有兩班車,我們乘坐了下午三點二十分的班車。凱裡是游客接觸黔東各景區的中心地帶。從凱裡到朗德半小時一趟車(票價九元),車程大約一個半小時;凱裡直達西江的車每天只有一趟(中午十二點多出發,乘坐不太方便);從朗德去西江的車就比較多,要先到雷山(票價三元)再轉車去西江(票價八元),車程約三小時;從西江返回凱裡的車從早上七點半開始每小時一趟(票價九元),車程約二小時。
朗德上寨的房屋多數是清代以來的建築,因此它是國家古建築的文化遺產,受重點保護。這裡是純民居,不帶商業味道。寨裡的苗族人服飾以長裙為特征,在這裡可以欣賞寨民表演的攔路酒歌、盛裝苗舞、蘆笙舞等節目,婦女提著竹籃向游客們兜售銀飾和手工藝品。午飯是在寨民家裡吃的,干干的腊肉、素素的青菜湯加上幾個土雞蛋就是女主人對我們的盛情款待,體現出苗民清貧的生活。這個寨子規模較小,我們逗留了約三個小時便乘車前往西江千戶苗寨去了。
如果把朗德上寨比喻為小家碧玉的話,那西江千戶苗寨則是一名大家閨秀了。西江是凱裡周邊最大的苗寨,約有1000多戶,故稱千戶苗寨。建築多為楓木搭建的吊腳樓,依山勢而造,頗為壯觀。這裡比起朗德略帶商業氣息設施也比較完善,同時保持著苗寨的土特色。
下車後,我立刻被旁邊擺滿民族手工藝品的商店吸引過去。走進一家店鋪,熱情的苗族女主人迎了上來。高盤的發髻側戴鮮艷的絹花,後插彎月形的手工木梳,深藍的繡花土布衫,紅潤樸實的臉,這是年青的苗族婦女留給我的深刻印像。她問我們想不想住她家的吊腳樓,說是非常清爽干淨,出於一種莫明的信任,我們就跟隨到她家裡一看究竟。到那兒真的讓我們非常滿意,比住外面的旅館要好得多,小房間裡整潔雅致的布置顯示出這位女主人的勤勞賢慧,住宿費是每人十五元,我感覺比在鳳凰住的客棧還要舒適,唯獨不足的只是洗手間在樓下而且沒有熱水洗澡。這天晚上,我們幾個人自己在市上買了雞、土雞蛋、排骨、西紅柿,打算親自下廚,自食其力,也讓主人家品嘗一下我們的廚藝。而且女主人答應我們免費加工,真不錯。當晚我們也正好碰上了苗民舉辦的篝火晚會,於是連飯也來不及做就去參加晚會了!進入會場前還得先喝三口攔路酒,辣辣的,喝完以後人飄忽忽的,也是滿心歡喜的,這是苗民對客人們的歡迎。可惜晚會還沒結束我們已經飢腸轆轆,只好早些回去與主人家共進晚餐罷了。這家的男女主人讓我感覺簡直是模範苗民,不但熱情而且真誠,在晚飯上拿出自制的米酒款待我們,邊吃邊給我們唱歡迎歌,還給我們講述苗民結婚的習俗,講到興奮之時大家還舉杯暢飲,開懷大笑。這時的我想起了蘇軾的詞《薄薄酒》:“薄薄酒飲兩盅,粗粗布,著兩重,美惡雖異醉曖同。……達者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是啊,原來人生就是如此美好而簡單!飯後,我們就各自回安靜的小樓閣裡,打開唯一的小窗,聞著清新的山間氣息,美美地入夢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就要結束這次難忘的旅行了。“行萬裡路勝讀十年書”,一路上的見聞給了我們這些在城市裡嬌生慣養的人以很大收獲,在體驗中我也得到了鍛煉。山色漸遠,人影模糊,但記憶將永遠彌留在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