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平原水鄉,從未到過名山大川的我,目前有幸到山溝溝一游,平添隨感二則,不怕犯少見多怪之疑,隨筆如下。石奇成景
縱觀山溝溝,它可以說是一個由水、石、竹組成的自然風景區,很少有人工打造的痕跡。而水、石、竹三體,則以石為主。水從石上過,竹從石上生,石是山溝溝的主體。若沒了石的主體,便不會有山溝溝的美景。
在湯坑景區的入口處,便有一塊青藤招手的迎客松。它旁邊的石壁四周長滿鮮活的青苔,一株青藤貼石壁而生,差不多已有小半株嵌進了“石肉”之中,真讓我難以估摸先有之石,還是先有之藤。也許它是一塊石苔藤共生的奇石吧。
景區內還有一塊碩大的巨石,僅一面著陸,三面懸空,似一頭前蹄騰空而起的雄獅,故名獅子石。昔日山民在林間勞作,如遇忽下雷雨之類的天氣,就可到“雄獅”肚皮底下去躲雨。當然了,如今游人若是游累了,也可陪伴“雄獅”在此小歇片刻。
奇石、怪石、巧石最多的地方,是在另一景區的茅塘。三生石、千羊石、拳王石……應有盡有,神采各異千姿百態。
先說三生石吧。它屹立在浙北第一坡流的玉流飛瀑中。竹從石中生,水從石上過的自然景色,誘得平素不大愛拍照的我,也很開心地站到了三生石邊,催明華先生塊給我拍一張,好讓這城中絕無,山中少有的美景永遠留在我身邊。
千羊石景點的奇石之多,更是數不勝數,記不勝記,用遍山是奇山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切這裡的石頭,多為長得很巧妙,有的像伏牛,有的像伏虎,有的像放大了的拳頭,有的像偌大無比的鵝蛋,有的懸空平面如台,有的著陸下大上小如山峰……看著看著,不覺生出一感:石多石奇成美景。
臣民護景
看夠了山溝溝裡的石頭景,猛想起當年自家造房時,托獐山一位朋友買石頭、石子過程中的一番艱辛。獐山采石的老板發了財,難道這裡的石頭會無人問津?難道這裡沒有想發石頭財的老板?正當納悶之際,當地一位山民(現在已是景區的工作人員了)悠悠地朝我走來。一問,才知道,若干年前,采石的老板、搞建築的老板、建公路的老板以及急著要以工致富的當地官員,都看相過這裡的石頭,但都被他們擋回去了。怎麼擋的呢?聽來既有點粗暴可笑,但暗中何不藏著機智巧妙。如財大氣粗的老板和他們來談石頭,破了風水,引來人禍,我們就找你算總帳……老板一聽就嚇跑:若是當地官員出面談石頭,他們就說,這裡的每一塊石頭上,都留下當年八路軍的身影,八路軍的一位將軍,還站在“將軍石”上作過長達兩小時的報告,這裡的石頭不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你們敢動它,我們就敢告您們的狀……聽著聽著,不覺又添一感,這不是有了護石的臣民,才有這石頭組成的美景嗎?
現在,這批當了多年義務護景的臣民,經過山溝溝景區管理處的業務培訓,已有130名拿到了景區發給的上崗證,成了護景有賞的第一批護景使者。
美哉,山溝溝裡的自然風景。
致敬,功德無量的護石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