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坑聽歌

作者: 阿裡山郎

導讀金秋十月,日麗氣清,慕山溝溝景區之名,入湯坑一游。一進湯坑山溝,果然名不虛傳。這裡不是一般的山溝,而是一片被大斧劈開的竹海。我三條腿步行攀登在浪底山道,呼吸看竹香,觀賞看綠波,令人眼目一新,精神一爽。 秋風驟起,竹梢起舞,輕輕的竹濤呼嘯聲隨之而來,有節奏奏地起伏,如嗚咽蕭聲,絲絲入耳,久回不散,真個是“為聽仙樂耳暫明”。竹濤聲由遠而 ...

金秋十月,日麗氣清,慕山溝溝景區之名,入湯坑一游。一進湯坑山溝,果然名不虛傳。這裡不是一般的山溝,而是一片被大斧劈開的竹海。我三條腿步行攀登在浪底山道,呼吸看竹香,觀賞看綠波,令人眼目一新,精神一爽。

秋風驟起,竹梢起舞,輕輕的竹濤呼嘯聲隨之而來,有節奏奏地起伏,如嗚咽蕭聲,絲絲入耳,久回不散,真個是“為聽仙樂耳暫明”。竹濤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隨風飄去,這種感覺大概就叫“令人神往”吧!

停步聽濤音,比同行者落後了一大截路程。在同伴的催促下,收回了遠去的心。再向前,忽聞左側澗底,傳來潺潺流水聲,幽咽如泣訴,叮咚如譜樂。它吸引我離開山道,沿著一條通向澗底的小路走下去,大約二、三十步就到了溪澗邊上。驀然抬頭,見到這裡的一處奇觀。這湯坑山溝有十八處瀑布,而此處竟能看到其中三處,連續下泄。盡管秋旱山頭源小,但仍顯其雄偉英姿。更引人入勝的是,瀑布水從崖上流來,或迂回轉折繞過巨石,或蜿蜒隱約鑽入岩縫,最後又從石隙處漸出,奏出的的篤篤、叮叮咚咚的美妙音樂,非琴似琴,非鼓似鼓,鼓聲泠瀝、琴聲悠揚。原來以為瀑瀉總有金石驚濤之聲,此處卻是絲竹和諧之音,不免又俯首側耳,不忍即離。進山曾聽說有“梅花三弄”一景,不知是否就是此處。陪同者給了肯定的答復。我隨即建議,如把它改叫“梅花三靈”,或更有韻味。

聽了一回輕音樂,又從另一旁小路拾級而上進入山道。道旁有一竹亭,既雅致又幽靜。我已略有倦意,就入亭小坐,倚林而憩,腦海裡還在追蹤澗底小曲。忽然空中飄來啾啾唧唧、嘰嘰喳喳的空山鳥語,還夾雜著一兩聲小鳥的鳴聲。舉目上瞄,只見我叫不出名兒的山鳥正在枝頭邊舞邊啼,或許這是對我這山外來客在唱歡迎曲,也或許只是它在忘形對唱情歌……鳥兒的歌聲又把我帶入深山竹林合奏的美妙境地。而這時從草木叢中又斷斷續續地飄來聲聲蟲鳴,伴隨著悉悉索索的枝葉搖動聲。雖然聲音輕,但在靜謐的山谷中,都顯得那麼清晰。這無疑是山溝裡的小動物也加入了迎賓大合唱。我真的有點覺得兩個耳朵不夠用了。

古人曾形容我老家紹興美景是“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但這主要是說的“目不暇接”,而今天我在目觀竹海深溝景色的同時,卻又欣賞了這美妙的秋聲——來穴風濤,澗底琴,枝頭鳥啼,草叢蟲鳴,眾多自然界的樂器,合奏出一曲曲絲竹音樂,那真是耳不勝收了。耳聽八方,絲毫不遜於眼觀六路,可惜許多導游,並未把“聽聲”向游人作入神的介紹。至於這次湯坑聽林,對我這古稀老漢來說,則更是別的一番情趣添心頭。

中學裡曾讀過歐陽修名篇《秋聲賦》,此後就長期感染了悲秋情緒。每入深秋,就會覺得有一種寒氣襲來,或覺霜雪即降,或感老衰將至。而湯坑秋聲,卻使我絲毫不覺悲涼,而是溫欣怡然。可見悲與樂,並非由狀所左右,而在於心態使然。歐陽公當時若是從夜讀書齋中走出,也來這湯坑秋游,必將另的一番感受。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