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葵末露降後一日,余杭區作家協會組織我們一些老年會員去山溝溝旅游區景點探勝。早一天撥通卓介庚同志電話告行期,此後為了解決我們余杭去的幾個人的交通問題,他又連續回了電話,直到我把問題已經解決告訴他,他才放心。他這種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真認人感動。我本已是八十有三的老朽,在年輕時早在這一帶流動,明知要登湯坑茅塘,首先要爬山,自知力不能勝,但為卓介庚同志熱情的激勵,居然下定決心,不管爬不爬得動,要去試一試。這顆畏老之心被他的熱情所激活了。
在我們這行人中。數我年齡最老,其次是周如漢同志,他比我足足小了十歲,再其次是屠再華同志,又小了一歲。在年齡我數老大,但在文學創作上我只能算是一個咿呀學步的小孩子。在學輩面前,我自慚形穢。
是日,車過雙溪進入竹海漂流景點管理區,早有袁明華同志和徐永革同志在此等候。我對兩位同志心儀久矣,今天有緣在此識荊,也真是“人生何處不相縫”,添了忘年相交之感。小憩畢,兩位同志為我們集體合影留念。金耕同志早已相識,我對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而最後走上搞創作的道路,並且在這塊園地裡精心耕耘,事業有成,非常佩服。那天相見,他說:我把你的名字搞錯的。原來他寫成了“任之謂”。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曾用作我有筆名,成了一個佳話。
在驅車去湯坑途中,經道旁蜈蚣橋,橋墩的跨度很小。後徐永革同志介紹,據說當年在建此橋時,因屢建屢毀,無法成橋,改作在橋上置石蜈蚣四只,橋乃建成。這雖說傳說,但在此山中,卻遍多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因了這些神話,也就編織成這裡綠似翡翠,圓似珍珠,閃光如鑽石,流水發琴韻的綠野仙蹤般的山溝溝的風景。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枝高大的紅豆杉。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名樹,此樹據說已有兩百多歲高齡。樹干蒼老但樹冠蒼翠,這一老樹爭奇的凸現,吸引住我們。有的同志來了詩情,問:“這是‘紅豆生南國’的紅豆樹吧?經徐永革同志解釋,原來它與那種紅豆樹不同,卻也能結實,而且果實可嘗。可惜此時尚未結實,否則,讓我帶幾顆回家,錦而芷,既可留作紀念,又可權作紅豆。“此物最相思”,讓我感懷於“紅豆生湯坑”的情思。
過了紅豆杉要上山了,我的考驗來了。此山路全是大小鵝卵石砌成,路面不平,早已領教。至此,我這“老慢支”已氣喘吁吁。在獅子石面前,我緊急叫停,就在這裡一座竹建的亭子裡賴下了。這個亭子很大,有竹制的“美人靠”可以小坐。相對有幾間竹屋,出售香煙、礦泉水之類。我氣喘方定,面對群山,看遠近山巒起伏,放眼蒼山盡翠,竹海臨風。正是深秋時節,天高雲淡,我被眼前的景色醉倒。心中叨念:“游山不如管山好,如果能上我帶走這萬山翠綠,歸而置於我那僅堪容膝的鬥室,滌盡喧囂都市的塵埃,真可成為仙境。
正心曠神怡間,小店主人為我沏來一杯清茶,和我拉起家常。從他們的經營狀況到生活起居,娓娓而談,親似家人。我很欣賞他們所住的用竹編成的小屋,玲瓏別致,小巧可愛。我突發奇想,如果讓我在這裡有這麼一兩間小屋,屋旁邊還有一小方土地,種點蔬菜,養幾只母雞,天天面對群山,享受綠海,真是“結廬在人境,更無車馬喧”的多美好的人間仙境。在遙想間,忽然看見小店門前排列著幾枝樹根制成的手杖,我上前端詳了一回,問他們要多少錢一根。店主說:“你要買嗎?我裡面還有一根。人馬上從店裡取出一根用老樹藤做的手杖。握手處造型奇特,前端是一只鴨嘴獸的頭,長長的扁嘴,還有高突的頭頂,兩只眼窩清晰可見。它下面又是一只小鳥,鳥喙興長,兩眼深陷。我愛不釋手,一問價格,店主說:“你要,算十元錢吧。我就把它買下,對此天然形成不加入工雕琢的手杖,我高興極了。正把玩間,孟燁同志來了。我知道她一個忙人,是雙溪竹海景區的一員虎將。她走進亭子坐下,對我說:“我今天是奉命專門來接待你們的。”我說他們已都上去了,你不去嗎?她說:“不去,人已累得要命。”我早已讀過她寫的那篇《八瓣梅》,知道她很長時間生活在黃土高原,我也聽過她引吭高歌那具有粗獷剽悍的西北民歌。現在她在雙溪竹海漂流又能低吟淺唱江南小調,完全成了一個江南大姑娘。她不但有天賦的歌喉,還寫得一手好文章。早幾年在溫州商海沉浮,現在受高長虹先生之邀,跳出商海來到竹海。飽經八方風雨,生活磨練的她,是一位深具男子漢氣質的女強人。雖然她今年已經五十八歲了,但仍活潑像個大孩子,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她在,空氣就會被她攪動得活躍起來。這就是具有孟燁特色的孟燁。今天她為我們一行生色不少。
待一行下得山來,在高家飯店飽嘗了一頓山區綠色食品為主的農家美味佳肴。餐畢,再向茅塘進發。
茅塘也屬山區,但平地較多,村民在此蓋起一幢幢精致的農居。有可供就餐的飯店,有可供住宿的農家屋。對旅游者來說,到此有吃有住有玩,三者聯在一起,大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方便不少。
茅塘景區有一個茅塘猿人,它是一塊巨大的石頭,活脫脫像猿人的頭顱,雄踞山顛,惟妙惟肖。天造地設,堪稱奇觀。到了雙聲洞,一泓清泉,潺潺而下。在落差處有一具用大毛竹管制成的仿造水碓,承接落下流水,上下起落,發出清脆響聲,真是匠心獨運。上了山坡有一座“響亭”,是一個稱得竹制長廊,供游人在此小憩。出亭處有一個平台,大家紛紛在此攝影留念。到了三生石,“三生石上緣”,不禁使我產生浪漫的遙想:那不是男女相戀用以表達結愛的所在麼?可惜我已八十老朽,如果讓我時光倒流六十年,我一定會相攜女友到此相對面坐,互訴相戀之情,三生石上,永結同心。垂垂老矣,就讓這份浪漫給青年的朋友們吧。建議正在熱戀的青年節同志,你們不妨到此,在三生石上結下你們的三生良緣。浪漫應該是你們青年人的,但也是我們老年人的。各人享有浪漫不同,可是沒有浪漫就沒有生活。沒有浪漫和生活將是蒼白的,有了浪漫才能組成一個完美的人生。在前段時間人性已被禁錮了幾十年以後的今天,讓大家不妨擁抱浪漫吧。
從這裡迂回而出,又到了景區入口處,在當年新四軍被服廠址前一家飯店前坐下。面對這座高大的廳屋,不禁使我想起當年粟裕將軍率新四軍建設被服廠的情景。茅糖有它的光輝革命歷史,當地人民與粟裕將軍有過親密接觸,一定留下不少革命文物,如果能在這裡建起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讓旅游者到此不但絕覽山川秀色,還能接受一次革命傳統的歷史教育,那山溝溝景區必將以獨特的魅力宣傳天下。
旅游景區已是夕陽在山,大家依依不舍各奔歸仁途。可惜我未能追隨各位游覽全程,但我在“車已到站”的晚年中,還能有幸再親眼一睹這青山綠水,可以毫無遺憾。“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我已在虛無縹緲中到了仙女的神態仙姿,剩一分留戀。正如周如漢同志所說:“留一點余地,這樣我以後還會再來。”
車到余杭已是萬家燈火。一天旅程,我嘗遍了山溝溝的紅豆詩情,三生石的浪漫遙想,染一身自然綠色,披一肩晚霞,喝了山溪清泉,吃遍了農家味。在此,十分感謝袁明華、徐永革、孟燁以及所有熱情接待我們的同志們,你們的深情厚誼使我永遠難忘。
人生是短暫的,祖國的山河是常青的。有什麼比你們把這山河的自然秀色裝點起來給人們盡情享受的人更值得驕傲,更值得自豪呢!
願以一點膚淺的感受,寫成此文,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