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一個周末是我姥姥的生日,老人家生日是按陰歷算,陽歷每年趕上哪天是哪天,我們一般都找個最相近的周末,為的是人能湊全。記得好些年前,有回姥姥過生日時我曾在復興商業城給訂了個蛋糕(那時復興商業城才開業,算得上是北京最高級的地兒),上面特地讓擠上的奶油字兒是:壽比南山,多子多福。
我姥姥兒女眾多,孫輩全都已成家立業,重孫沒出生的另說,現有的也全都已經上學了。生日每年各房輪流給她過,今年輪到我在河北的一位舅舅,因為身在外地並且舅舅舅媽年事已高,就把這事全權委派給我的表弟——他們那位在京工作的兒子了。
我這位在高校教書的表弟是孫輩中最為我姥姥欣賞的一位,也是各方面最出色的一個。有了這個請奶奶吃飯的機會,表弟樂得不行,一眼就看准了北海的仿膳。
仿膳飯莊開張於70多年前,以做宮廷菜出名。菜式與外邊的酒店比起來可能要老一點,但做工很精。
吃仿膳吃的是名氣,還有就是吃的環境。
仿膳在北海公園裡邊的瓊島上,依山臨湖的一處中國傳統四合院。
從對著景山的那個角門進去最近,說聲去仿膳吃飯公園門票可免。
車位挺難找的,大家就先護著老人家下來,把折疊的輪椅從後背廂裡取走打開,然後我姥姥就坐上去,由孫子、重孫們推著沿著湖畔的長廊去到仿膳。
那天天氣很好,柳枝雖然還沒綠,可湖面已經清波鱗鱗了,游船油飾一新,正待下水。
表弟訂了個不大的包間,我們十來口人正好坐滿。
屋裡完全是中式的裝修,雕梁畫棟,迎面是一架很大的金漆鏤花屏風。
從後窗望出去,可見到山坡上的仙人承露盤,那是北海著名的一景。
大家分輩分依序坐下,我姥姥在正中屏風前面,一左一右分別是她專程從外地趕來的兒子們,我媽媽自動退到了旁座,把挨著老人的位置讓給她的哥哥和弟弟,說自己反正平時天天都能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再往外就是我們這一輩兒的了,按年歲從大到小從裡往外坐,最外邊對著門是我表弟夫婦,不光因為他們最小,並且今天是他們作東,要在外邊關照上菜招呼。
照道理我兒子應該末座,但他沒有,他坐在他姥姥和舅老爺之間,坐得挺靠裡,因為他小,大家喜歡他,願意讓他在裡邊擠著。
那天在仿膳吃的什麼菜真是吃不清了,心思顯然沒在吃上。
我那博士兄弟只會掏錢不擅點菜,按一人200的標准交給人家辦的。
肯定有大蝦,帶頭的。
也肯定有肉末燒餅,故事無聊,燒餅和肉末還行。(什剎海邊上那家烤肉季的空心燒餅吃過麼?夾烤羊肉的)
仿膳的菜比較講究形式,不管冷盤熱炒還是蘿蔔花擺在桌上都比較漂亮。
那天我們就照了好多相。
可惜我的數碼相機電池壞了,好在大家帶去了一個又一個的傻瓜。
閃光燈劈哩啪啦,大家擺pose、微笑,桌上還擺著一籃壽桃,氣氛特好。
那籃壽桃是我頭一天在平安裡的柳泉居飯莊訂的,58元一堂,1大6小。
壽桃做得很漂亮,餡心是豆沙。
柳泉居是家老字號,出一種很有名的豆沙包,它臨街有個窗口,專門賣這種豆沙包。
壽桃實質上也就是一種做得比較好看的豆沙包。
為買這份壽桃,我前後跑了兩趟柳泉居,頭一天下午去交錢訂貨,第二天(就是去仿膳吃飯的當天)上午去取。
我姥姥很喜歡這籃壽桃,老人家喜歡喜興的東西,喜歡人多,喜歡熱鬧。
聽表弟說他本來還有過一個選擇,想在頤和園的聽鸝館和北海的仿膳之間挑一個。
可後來一打聽,聽鸝館已經搬出了頤和園,到西三環邊上另開了新店。
那就沒意思了,就堅定了來仿膳。
聽說有人大代表呼吁,說為保護古建築和為飯莊的發展,仿膳也應該搬到北海外邊。
可我覺得一旦搬出了北海,那仿膳就不會再是人們心裡原來的那個仿膳,變成不過是一個做京菜的飯莊,流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