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dgh.zju.edu.cn/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035
婺源紀實PP無數
走進婺源,發現自己多麼貧乏。簡直就是一個干水壺,到這裡來汲水來了。
先背一首名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到了婺源才覺出這詩寫得如何貼如何好,詩外的意思暫不論。這裡的人靈性十足,走哪裡都能看見好文字好書法。在延村看到一個院子,干淨簡單,可能還有點簡陋,在門聯上寫出這樣的意思:這裡住著一個喜歡詩歌喜歡書法的人,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有一定的興趣和境界就敲門進來吧!我會很高興認識你,如果不是,請不要打攪我。(因為那時侯數碼在老公手上,我正好賭氣和他走散了,沒拍下對聯和院子,現在想想有點遺憾,只好用文字羅羅嗦嗦寫幾句。)我就站在院子裡看著那扇禁閉的門發了一回愣,然後悄悄離開。一路上,覺得每一個村莊,都埋伏著隱士高人。在曉起,在延村,看到好多迷人的小女孩,那個美麗清爽,那個輕輕一笑,傾到一片瓦牆。包括我們的導游MM也是一個小美人,好山好水就是養人啊!
在李坑,我停在一間破房屋前。吸引我的是門上的那副字:清宜夜雨。詞語書法都不俗,可貼在這裡即不是對聯也不是咒符。掌櫃的問:你拍什麼破爛呢?我說,我看到一個人物,一種生活。這大概就是田舍郎進京趕考之前的痕跡吧?徽州文化滲透到今天,潤物宜人呢!
江灣,是個後期制作很明顯的小鎮(村莊)。我卻在這裡好好感動了一回。因為沾了領導人的光,一個江灣小學就成了景點。學校埋在建築中央,窗明桌淨,我們一行跟著導游圍繞著小學轉悠著。試想:一個小學校,整天被游人和導游的喇叭圍著,怎麼還是原來的學校呢?那裡的孩子怎麼上課呢?走出學校,走在後面一座開滿梨花開滿綠葉的山上,忽然聽到一片琅琅書聲飄來,一面國旗招展著,隨著那好聽的讀書聲飄動著。一愣,回頭,再回頭,不知道自己在張望什麼,讀書的聲音越來越響,這個聲音讀著:母親,沒有你開花的日子,你背負著一支歌,用扶平的手,牽我從這裡開始…(這是我的好友小暮的詩句,怎麼會飛到這裡?)這個時候我想哭!
最後一個晚上,上街。王大師如導購般帶我們一行人去看“龍尾硯”(歙硯),大家都買了一些石頭回來,事後去看了其他的店家,覺得的確不如這家文化氣息來的濃厚,我們花錢難道是買氣氛的?自己也不明白的說。我買了兩方硯,兩個鎮紙。對我來說其實沒什麼用,我的水平只要毛邊紙和中羊毫一支就能對付了,不然實在對不起這些寶貝。硯是為了我那兩個畫畫的侄女買的。在店裡,認識一個鐘情金石書法的店主,是個很值得描述的人物,只是現在有點懶,沒精神寫了。我們隊伍中的王大師和他混得比較熟,彼此留了聯系方法,看他們以後有沒有故事。
老公回家一直嚷嚷著要在婺源買房子,說老了就住到婺源去算了。就擔心他還沒到老等不及住過去,然後不要我了。其實有能力買套房子也是很有意思的。(友情提示,婺源縣城的房子5~6萬就可拿下了,還都是現房。)
婺源的山婺源的水婺源的小村莊,引無數驢友色友競折腰。走進婺源的時候,阿均領導說,這是我小時候走了多少回的路啊,我就是從農田裡走出來的,那時候,只想著要離開這裡,現在又巴巴地趕來,心情還真有點復雜。
快到回家了,車窗外霓虹燈閃爍,看那一幢幢緊挨的房屋和房屋裡透出的燈光,我就住在這些格子裡的其中一格。城市和農村的居住哪個更窘迫呢?張教授說:又回到水泥森林了,咳!我則對自己說,這是我們的大村莊,我屬於這裡,因為我出生在這裡,我也只適應這裡。
人們就在這兩種風景中穿行,來來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