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參禪

作者: zmgh123

導讀“棒喝截流”的典故來自於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禪宗故事。說的是佛門弟子參禪誦經,在棒敲、斷喝之下幡然醒悟、豁然開朗的情況。斷喝的創始人是唐代河北臨濟院的義玄禪師,他常用令人心驚膽裂的大喝來開悟弟子;而同時代的湖南德山院宜鑒禪師則用木棒猛擊來使弟子開悟。 這是我在寒山寺聽到的故事。 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城外。河邊的寒山寺,因為有了張繼的那首 ...

“棒喝截流”的典故來自於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禪宗故事。說的是佛門弟子參禪誦經,在棒敲、斷喝之下幡然醒悟、豁然開朗的情況。斷喝的創始人是唐代河北臨濟院的義玄禪師,他常用令人心驚膽裂的大喝來開悟弟子;而同時代的湖南德山院宜鑒禪師則用木棒猛擊來使弟子開悟。

這是我在寒山寺聽到的故事。

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城外。河邊的寒山寺,因為有了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而名揚天下。山以仙名,佛以人傳。也許此門無緣高人,因而在佛界,遠沒有那樣名聲遠播。

沒有病的時候用心參禪問佛,那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凡夫俗子如我等一般不到病得不輕了,才不會想起找佛腳臨時一抱的。

很小就想去寒山寺,想看兒時印在腦子裡的“小橋、泊船”是什麼樣子。但是,3月19日上午再來,終於進了寺門的時候,我才醒悟 ,前一天晚上,寺院不放我進去是對的,只有站在門外才可以看到風景。人在中年,看到風景是需要有些意外的。

我其實是想來參禪的。

佛門歡迎天下迷途中的人們。撥霧見日、迷航普度的佛門,寬厚悲憫。正是蜉蝣般忙碌衣食的眾生,進退得失之間賴以求助的對像。

踏進寺門,我發現自己就像一個病人到了醫院,在香火燎繞的氣氛裡,感覺已有三分被救治了。問佛的願望越來越抑制不住,想可能自己在迷途已是很久了。

人在單獨面對寺院裡的佛時免不了有些妄想,而大家面對佛時,才會感覺到佛的無所不能。此時,陽光普照下,寺院裡熙熙攘攘的香客,無不心懷敬畏。

而我,還是想去找我的佛。

藏經殿一般相對冷清。可是這裡的一尊佛像吸引了我。這是我在其它寺院從來沒有看到的最生動的雕像。他的面孔冷峻,充滿智慧超然的氣度。我認為我確實有病了,竟對他的沉靜無欲突生嫉妒,以至於忍不住動手摸了他的腳。發現他是由玻璃鋼制成的,中空,禁不住又有一點失望。

寺院裡到處都有大師講禪的預告,是周六或周日的下午。因為行期,我等不了那麼久,問分發佛學冊子的大姐,是否我可以單獨和大師約見,幫我開悟。

她很耐心地給我解釋為什麼不可以,“因為他們每天要給學員講課,忙不過來。這裡的佛學院開了好幾個班。”她指正在讀書的兩個年輕僧人,“他們都是學員”。

修行不到,看來我是無緣面見禪師了。無望指點迷津,還是有些沮喪。悻悻之余四下望去,卻看到了一派春天的景像,陽光撒滿了寺院,萬物蘇生,游人如織。

有超越凡間的救助嗎?

最後,在學員們的習作欄,我讀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年輕的德山禪師心氣高傲,不滿南方禪院“見性成佛,直指內心”的佛理,准備南下一辯。

他走到湖南澧陽,向路邊的一位老太婆買點心。沒想到老人對他說,“過去的心不在,現在的心不在,將來的心也不在。請問師父點的是哪個心啊?”宜鑒一驚,當下放棄辯妄,尋訪到當地的龍泉禪院,以求開悟。

開始幾日,龍泉禪師並不理會他,視若不見。直到有一天很晚了,宜鑒准備回去,看門外漆黑一片,他對禪師說,“外面太黑”。

禪師不語,為他端過一盞燈。當宜鑒正要接過,沒想禪師一口氣將燈吹滅了。------宜鑒一怔,頓悟。

從寒山寺回來,還是在迷途裡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和一位朋友聊起德山禪師和燈的故事,才忽然覺得眼前一亮,悟了。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