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到之地2:八廓街(日月譚)

作者: riyuetan

導讀繞八廓街一圈(日月譚) 走進拉薩以前,是視屹立在紅山之巔的布達拉宮為古城的像征。但到過那裡後,才知在西藏佛教徒心目中大昭寺才是真正的“金色聖殿”。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始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當時是兩層船形神廟,後經歷代多次增修擴建,形成今天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在大昭寺頂層,有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公元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 ...

繞八廓街一圈(日月譚)

走進拉薩以前,是視屹立在紅山之巔的布達拉宮為古城的像征。但到過那裡後,才知在西藏佛教徒心目中大昭寺才是真正的“金色聖殿”。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始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當時是兩層船形神廟,後經歷代多次增修擴建,形成今天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在大昭寺頂層,有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公元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金頂聳立在拉薩的蒼穹,如神鳥大鵬展開金翅,在高原的陽光下熠熠生輝,使這座千年古廟的建築整體顯得格外神奇壯觀。圍繞大昭寺有一圈街道,這便是著名的八廓街,它是藏族傳統的轉經之路。

進得寺門,空氣中就彌漫著酥油和香料混合味。釋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華所在。殿內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攜來的釋迦牟尼佛像,這是整個藏傳佛教信徒們皈依的中心。拉薩之所以叫拉薩(神地),也是源於這尊佛像。釋迦牟尼佛殿周圍八間神堂,低矮幽暗,古色古香,酥燈明滅,映出形形色色的神佛造像,這是吐蕃時期的最古老建築。每天,到大昭寺朝拜和圍繞佛像轉經的香客絡繹不絕。許多藏民是花費畢生積蓄,從千萬公裡外徒步來此朝拜的。求佛的信徒沿著佛殿的牆壁排著隊,一一在諸佛前叩首添加酥油捐資和祈禱。

在大昭寺正門前,整日擠滿前來禮佛的藏民,他們在此地作三拜匍匐等身長叩。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以致於門前的石板被磨得非常光滑。現代的香客一般在身底下鋪起棉墊,手上戴上布套,叩累了就地坐下,歇息後再從頭開始。佛殿之外,是虔誠的香客在順時針轉經。沿大昭寺大殿一周為小轉。在拉薩另外還有2條傳統的轉經路線:即沿八廓街一圈的“中轉”;沿林廓路一繞的“大轉”(約十公裡)。此三條轉經路,都以釋迦牟尼像為中心。出得寺門就踏上了八廓街。八廓街是條小商品街,街道周圍又縱橫交錯出許多巷陌。很像未改造前的上海老城隍廟前的市面,人頭攢動,熱鬧異常。但是在轉經路上“中轉”的香客,對此視若無睹。只見他們肅穆專注地搖著轉經桶前行,或吟或詠,可謂出塵脫俗。

那八廓街上,到處是藏族手工藝品、大小各異的轉經筒,琳琅滿目的小玩物,充滿藏民族特色。還有老式的首飾、宗教器具、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鼻煙壺、骨制品等各式日用品。有的據說是從印度和尼泊爾販賣而來。此地從前有一古老習俗:藏商對自己每天第一位買主和收攤前的最後一位買主做價格比較,並要用從第一位買主那收來的錢在貨攤的商品上拍打幾下,表示招財進寶。但現在市場經濟日漸滲入,在八廓街上轉繞,所見砍價還價氣氛一如內地。我曾試問100顆瑪瑙一串的項鏈價格,攤主奉笑答曰:“150元”,還與我耳語道:“是我哥哥從印度用貨物交換來的,所以比別人便宜啦。”我笑而未允離去。那商人也不殺價挽留。誰知朝前走了幾家再問,同樣的東西竟可以還到25元。心中一樂。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