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侃旅游 (日月譚)有道是“在家靠父母”,放在今天,下句可改為“出門靠網絡”。網絡上的旅游信息之實用和豐富超過想像。不過,在旅游網站神游,最令人動心的是聊天室內的“先”人指路。西部游友關心華東的黎裡鎮,重慶朋友要從丹東過鴨綠江去北朝鮮玩,廣州游客關心著呼倫貝爾的草原和湖、一個叫達賚諾爾的小鎮。上海人想知道從西安到敦煌的最佳路線,還有夏河、麥積山和蘭州黃河大橋。如此這般的問答隨處可見,有問必有答。
網上侃旅游的人,個個心誠無比,人人引為同道。彼此視為喜歡旅游的莫逆之交。問得恭敬:“從北京到拉薩飛機來回,時間三周,大概花多少錢,怎樣玩比較省錢。”答得貼心:“既然是大學生,時間又充裕,還是從青藏線進藏。一來風景好,二來高原反應小,而且開銷能省不少。”也有自報家門的:“大學教師,男,年50,喜歡旅行能夠吃苦有團隊精神。血壓90-135。”有全面求教的:“想在7、8月游雲南全境,此季節是否適合;有否特色旅社;有22-23天時間,費用大概多少;若不跟團,當地容易找到旅伴嗎”等等。細致如此。
網上問答的特點是優勢互補,不是當地人還真不好插嘴。在校打工族討教:“去莫干山的裝備住宿條件。”江浙地帶人視為小菜一碟:“裝備二條腿(走路)+一雙眼睛(看風景),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 北京的安定門城樓在哪?”“ 已經拆啦。” “靈石的王家大院誰去過?離平遙多遠?”“在靈石東12公裡處,從平遙到靈石約50公裡,每天有中小巴車前往。” “准備去楠溪江玩,不知怎麼乘車。”“乘金溫線火車,仙居一帶下車。沿線有公路車、出租車。只是明清鄉落已經成為過眼煙雲。”“農歷六月初六,貴陽有大型對歌會?”“在花溪公園。”“北京戶外能吃喝聊天衛生狀況好的晚間活動去處?”“風味小吃街、東華門小吃一條街……學院路附近有一家大排擋街,三、五人吃著田螺、毛豆,喝著啤酒,同樣開懷。”
網上也有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持有外國有效簽證是否可以在香港停留,而不必提供去國外經停香港的往返機票?”“騎車去內蒙,2900人民幣。包食宿行,行程中有後備車供給。大約每天騎80-100公裡。請問值得嗎?”“為何至泰國的往返機票比參加旅行團(食、宿、機票等)費用要高?”“請問澳大利亞自助游詳情。”“我想通過上海旅行社辦張商務簽證就趟去德國。”曾見有問:“我要去斐濟旅游,有因私護照和對方的邀請信,還需什麼手續?”版主正答:“請與給您發邀請函的朋友聯系反簽事宜……”旁邊有人打橫炮:“哥們,斐濟在政變啊!”令人忍俊不禁。
網上旅游高手間也有爭論的時候。曾見有人抱怨:“談論的旅游點太過時了。”立刻,有人帖條反駁:“人生易老,青山依舊。應當說:沒有過時的旅游點,只有過時的人!一座泰山,萬年住足,有幾個旅游高手沉名於此?”反方辯手抬杠:“不否認泰山以及相類似古老景觀在文化上的厚實積澱,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負擔和悲哀。在贊嘆長城的雄偉同時,我也聽到埋在長城基石下的勞工發出的呻吟。”正方辯手:“這裡是一個大家相互幫助的地方。既然你有那麼多經歷,那麼把他們貢獻出來,讓大家分享可能更好。”不過,此類場景在旅游聊天室內真難得一見。
這是說的“七嘴八舌”的論壇,到了“游記發表”欄怎麼人人禁聲,都不願發表評論,貼文章的人如小弟我至此真的有點沒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