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東西,我很隨意,通常沒有順序,想到哪晨就寫哪裡,還望大家不要見怪。游走在鳳凰的街頭,烈日下在小巷裡行走,看到背街的老屋,那木頭可真的是老,老得讓我懷疑會隨時垮掉,老屋的門口很有意思,門板是半截的,可以看到屋裡的情況,老人們坐在屋裡打盹或看電視,和商業街連著的都是新修過的,不過建築風格很統一,東穿西轉的走到沈從文故居,邊上還有一個張氏姜糖的大理石介紹,旅游團的人好多,在門口坐了半天,決定不要這個時候進去,改天吧。繼續在小巷裡穿行,人很少,看到天後宮,正在修整,可能是為了迎接五一長假吧,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鋪上買了幾包姜糖,很辣,一路吃一路走,咦,到了朝陽宮了,進去看看吧,門口有點暗,一段木隔層讓門口有些壓抑,賣票的小姐很熱情,門票也不貴,五元,進去一看才知道,那進門讓人壓抑的木隔層是一個戲台,朝陽宮以前是個祠堂,這個戲台是用來唱大戲的,現在戲團為了五一,現在不表演,都排練去了。不過也好,可以靜靜的看這老祠堂,除了我們裡面沒有別的游人,戲台做工精細,幾百年的風雨,那木格,飛檐,正中最上的雕欄,是雙龍戲珠,四邊的飛檐全是鳳頭,這是鳳凰的特點,多數的飛檐都是鳳頭。戲台正中欄板上的福祿壽仍清晰可見,顏色鮮明,最特別的是戲台正上方的天頂,上面畫了九幅畫,四邊用牡丹,菊花,荷花,梅花圍起,那顏色的鮮亮,畫筆的細膩,一點也看不出幾百年的風雨,這點讓國內外的專家們都很驚嘆。(比起現在的,呵呵,不說了)戲台前是一個天井,靠戲台的左右兩邊是一個雙層的木廊,據說是以前本姓的族人看戲的地方,木廊可以遮雨,也可方便看戲,當然這裡可不是有頭有臉的人坐的地方,這些有頭臉的人都坐在戲台正前方的一個和戲台平行的大屋裡,大屋的門口是縷空的木格圓門,掛著一排紅燈籠,裡面放的紅木茶幾和木椅和整個氛圍 不太合協,這些是後來放進去的。聽說這兒還是鳳凰畫社的活動地點,常有些交流會,活動呀什麼的會在這兒舉辦。天井裡放著四口大水缸,聽說是以前用來給屋裡壓財,福,壽什麼的。一般都只壓一口,而這兒壓了四口,說明當時這個族姓還是人丁興旺,才人倍出,呵呵。每口缸裡都養了金魚,缸底還有不少銅錢,看來人們都喜歡往水裡扔錢呀。後來門口的小姐告訴我們,這兒為什麼叫朝陽宮,以前這兒叫什麼家祠堂的,後來文革除四舊,廢了這兒,重開時因為這兒的戲台朝著正東,當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古城的第一縷陽光會照到戲台的正中龍珠上,而且當時毛主席又是東方的太陽,所以朝陽宮有兩重意義,呵呵。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