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印像

作者: Z軒

導讀向往婺源,因為她被冠以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最美的。穿行婺源了兩天,細細品味“最美”的含義。 婺源是個繽紛的世界。不像別的草木盡蓋,渾然一綠的鄉村,她更像是大自然的調色 板,充盈著大自然豐滿的顏色。 山色的代表當然屬於綠了,樹葉的綠,小草的綠,莊稼的綠……不過這些綠倒也普通 了,婺源的水也是綠的。水綠而清澈,淺則見底,深則隱能現魚嬉戲, ...

向往婺源,因為她被冠以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最美的。穿行婺源了兩天,細細品味“最美”的含義。

婺源是個繽紛的世界。不像別的草木盡蓋,渾然一綠的鄉村,她更像是大自然的調色

板,充盈著大自然豐滿的顏色。

山色的代表當然屬於綠了,樹葉的綠,小草的綠,莊稼的綠……不過這些綠倒也普通

了,婺源的水也是綠的。水綠而清澈,淺則見底,深則隱能現魚嬉戲,想必從高空俯看定

會感覺到婺源的水是上蒼鑲嵌在這片大地上的綠寶石吧。但若婺源的綠只是單一的倒也罷

了,放眼山坡,深綠、淺綠、還有偏黃的綠交融分布,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單調。婺源的

很多山半山以下都是黃綠色的松林,遠遠望去,感覺毛茸茸的,好像這裡的山其實本是在

此小憩的天界聖獸。半山以上便是山區常見的深綠了,偏偏有很多不識愁味的新綠愛上層

樓,硬生生的從枝葉繁茂的大樹間擠出來,又給群山增加了不少生氣。

其實現在最搶眼的顏色不是綠,黃色的油菜花海才是這個時節的主角。站在高處往下

看,除了山坳一畝畝爭濤的花海外,較低的梯田的上也有不少,就像是油菜花已經多得快

要溢出了一樣。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過了油菜花最盛的時節,不少花結晶成了綠色的豆夾。

這樣,色彩中最醒目的黃與最靜心的綠自然的結合在了一起,輕描淡寫的,就展示了大自

然的獨具匠心。

要是婺源的花僅限於油菜花,那麼縱有無邊的油菜花海,最美鄉村的美譽也有些言過

其實了。此番時節在婺源的田地中還種著另一種水紅色的小花,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

有初生牛犢不怕虎,欲與油菜相爭輝的勁頭。但我覺得奇怪,怎麼婺源田間不種作物,都

種起花來了?況且油菜子能榨油,此樣小花又何為?問了村民才知道,這種花其實是一種

肥料,花在田中枯萎後可以大大的增加田土的肥沃度。竟是以花作肥,此非仙境何以為?

如果說這兩種花主宰著婺源的大地的話,婺源的山又是另一番景像了。遠遠的就能看

到山坡上一片片紅,一片片白,那是山茶花和一種不知名的小花。步行在山間小道,峰回

路轉,你可能就發現自己已經身在花的海洋中了—兩邊都是花,除了成片的紅和白,還總

能看見其他的種類繁多的花,也都是堆堆簇簇的,煞是好看。婺源的花有一個特點,單獨

一朵並不奪目,但它們總是叢生在一起,揚長避短,構成“一朵”近乎完美的花。我覺得

這便是江南文明的內涵。江南沒有孔聖,江南卻湧現出四大才子,揚州八怪;他們中也許

誰都沒有聖人之才,但他們以一個整體出現,便能在歷史上留下與聖人爭輝的美名。

如果說北方人的豪爽像山一樣偉岸,那麼南方人的內斂就應該像水一樣靈秀。其實水

才應該是婺源真正的代表。在婺源的頭兩天陽光明媚,我反而很是興奮不起來,老是感覺

這不是我心目中的婺源。第三天中午天氣說變就變,太陽在午間稍打瞌睡雨就嘩嘩的下了

起來。春天是無常的,當地人這麼說。但春姑娘的頑皮不是很讓人喜愛麼?不過婺源的春

姑娘未免也太淘氣了吧,沒過多久她就用霧氣把四周的山峰統統罩住了。隱峰於雲霧之中

,這些不高的山也顯得巍峨起來。高山平湖上更是煙霧籠罩,好像霧氣都要壓到水面上了

一樣,不知究竟是雲從天下還是霧自水起。平湖後面的山就完全被霧罩住了,只在一些雲

霧稀薄處隱約顯現,感覺這就是大地盡頭通向天際的大門一樣。路邊的花也在雨水的滋潤

下活躍起來,枝枝花努力向上伸展,貪婪的吮吸著上天賜與的甘露,色澤也變得水靈起來



雖然我更喜歡婺源的水變成雲霧後的縹緲,婺源晶瑩的溪流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雨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愛吧?但山間潺流的溪水誰見了不會被深深吸引呢?溪流是婺源文

明的靈魂。婺源的村名多帶有一個“坑”字,“坑”在當地語言中就是“溪”的意思。這

裡的幾個大的村落無一例外都有一條溪水從村中流過;連接村子之間的青石路絕大多數情

況下也都是溯溪而行的。完全可以說婺源的文明就萌芽滋生在婺源無盡的溪水之中。

婺源的溪本身也很有特色。雖然溪水顯綠,但水中的倒影卻能准確的反映出倒映物的

顏色,樹的深綠,草的淺綠,花的紅、黃、白,老屋的白牆黑瓦,水中一切就像是在綠色

的畫布上作的山水畫一樣。徜徉在溪邊,我常常不抬頭去看群山,卻是低頭去欣賞溪水畫

卷。如果說清明上河圖表達了宋代的繁榮,那麼溪水畫卷則展現出了婺源桃源仙境的清逸



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如此桃源,自然奇才輩出。前有宋世朱熹,中有清末洪秀全,

近有民國詹天佑,狀元進士更是不計其數。吾思其因,婺源背依大山,遠離塵囂;溪流縱

橫,物產豐富,歷代上多有大官顯赫告老歸隱於此。這些人帶來了文化,帶來了金錢,物

質與精神相輔發展。

盡享榮華富貴的人是容易看透世界的。婺源給我的最大感覺是人與自然和諧並存,人

並不強要作這裡的統治者。在婺源的溪流上我看到了這樣的橋—只是兩根枯木橫跨溪上,

我輕踩上去試了一下,覺得此橋縱是七八歲的孩童也承受不了。但感覺又不像只是隨便扔

在這裡的。後來我偶然看見有一隊雞悠哉游哉的從這種小橋上魚貫而過,原來這是專門為

這些弱小生靈所造。人也橋,雞亦橋,天人合一已經融入了婺源的精神之中。

盡享榮華富貴的人是希望傳承本族傳統的。回想起我去的古徽州的其他地方,當地人

若修新房,都是修的那種現在全國任一地方都能看到的毫無特點的像一塊巨大磚頭一樣的

小樓。婺源則不然,直到現在,婺源新修的房屋都保留明顯的皖南民居風格。也許有的人

會不屑的說這不過是為了發展旅游而附庸風雅罷了。但我覺得,首先,從我與婺源人的交

流來看,大多數婺源人都並不熱衷於所謂的旅游經濟;一些居民甚至感覺被侵擾了,當你

希望用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只在他家吃一餐飯的時候。其次,其實婺源現在的不少民居都是

這幾十年才修的,現在這些“新人”已經融入了婺源那些好幾百年的老屋中,在我這種普

通的人眼裡根本看不出什麼區別。幾十年前有旅游經濟麼?況且普普通通一棟房屋能屹立

幾百年呢?我真害怕幾百年後,我們的後人只能從電腦中體會出當年倍受景仰的皖南民居

。環保主義者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動物的滅絕將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為什麼沒有人搖旗吶

喊文化的滅絕的可怕終途呢?

婺源我是不會再踏上了,我不敢想像十年之後她是什麼樣子。我只希望保住這一次回

憶,再加上自己一點點想像,把這個我曾去過的世外桃源永遠深埋在內心的深處,幻想她

就是天堂的形狀。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