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山的美不知傾倒了多少游客大眾,不知折服了多少詩人畫家。
黃山的鐘靈毓秀又不知孕育了多少畫苑大師、文壇風流、商界巨子、武林梟雄、政壇英傑……
李白高吟:“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徐霞客盛贊:“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漸江和尚迷戀黃山飛瀑奇峰,畫筆不輟,創黃山畫派。
劉海粟醉心黃山泉石松雲,十來叩拜。
黃山,你的魅力何在?
二
黃山首先給人的印像是景觀非常豐富。
黃山方圓250平方公裡,精華部分也有154平方公裡,如此遼闊的景區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數一數二。在這廣袤的領域內,舉凡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南岳之煙雲、北岳之粗獷、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三清之奇景、莫干之秀雅,黃山莫不有之。
黃山最豐富、最有名的是峰。雖然都是奇峰,但是風貌不一,神態不一,品位不同。黃山三大主峰,同是氣勢磅礡,同是雄偉高峻,但蓮花峰儼若一朵初開的蓮花,仰天怒放,雄奇才中見出秀雅;光明頂“狀若覆缽,旁無依附,秋水銀河,長空一色”(《黃山指南》),粗獷中見出渾厚;而天都峰則如一把利劍,真插雲霄,巍峨中更見險峻。
西海、清涼台、始信峰是黃山觀奇峰三個最佳處所,三處景觀亦各具特色:西海之景重在群峰,大峰磅礡,小峰重疊,層層疊疊,綿延不絕,宛如大海中的波濤。清涼台觀峰,雖也重在群峰,但以遠景取勝。始信峰之景迥異於西海與清涼台,群峰只是背景,而突出的兩座碩大的奇峰:石筍峰和上升峰。觀景者立在始信峰上,與石筍、上升兩峰辟面相對,你似感到這二峰在在節節地向上生長著,又似感到它們在互相較量,似在向你邀寵。
正是因為它們各有不同,其景觀或遠或近,或濃或淡,或動或靜,或粗獷或秀雅,或絢麗或樸素,種種差異又和諧地構成一體,才成就了黃山奇峰的大千世界。
在黃山游覽,絕不會感到單調。黃山以峰稱奇,但水也很不錯,如逢雨季登臨,則滿山飛瀑,如置身於銀色的世界。記得我第二次上黃山,時逢大雨,我發現著名的九龍瀑,飛流九折,狀如九龍,穿梭於青山及白雲之中,極為壯觀,而靠近山腳的人字瀑,又別具一番情韻。似乎有一枝無形的筆,以青山為紙,銀流為墨,意氣風發地揮寫巨大的“人”字。
我聽說黃山腳下有個太平湖,澄澈如鏡,幽美靜謐,風景也很美,可惜沒有去過。
多樣、豐富是景觀重要的素質。荀子說:“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黃山的風景當得上“全”,它集五岳之勝景;黃山風光當得上“粹”,它聚天下之精華。這大概是徐霞客“黃山歸來不看岳”重要原因吧!
三
黃山的美最為突出的還是奇。峰奇,石奇,松奇,雲奇……
這諸多的奇中,無疑,峰奇當為第一。各名山都有奇峰,但沒有黃山的多,黃山的奇峰往往是一片雙一片,構在一個個群體。
據我的審美體驗,黃山的群峰以遠景最美。故而我認為清涼台是觀奇峰的最佳處所。此處觀景,十分開闊,如果有些雲霧,那群峰就動起來了,遠遠近近,隱隱顯顯,奇奇怪怪,千姿百態。此時,你盡可放開想像,任心靈自由徜徉。
在清涼台所觀賞到地景觀中,最令人興味盎然的莫過於“猴子觀海”了。那是清涼台左邊的一座高高的山峰,也是遠景。峰頂上有一塊巨石遠望很像一只猴子,他蹲伏著,似在眺望,又似在凝思。他在眺望什麼?在凝思什麼?
歲月悠悠,海天空闊,世事滄桑,浮雲蒼狗,只有它似是永恆。我三次上黃山,每次觀賞此景,都忍不住向他問一聲:你好,而就在開口之際,一種難言的悵惘與蒼涼湧上心頭!
與猴子觀海相對的另一奇景是飛來峰。遠遠看去,飛來峰好像一枚仙桃擱在一只盤子上。真是小巧玲瓏。莫不是老君向王母祝壽,途中為孫悟空嬉戲,竟將這盤仙桃擱置在山峰之上?我曾在日出之際觀賞過此峰,那枚仙桃浴著金輝,燦然奪目,更讓人遐思翩翩。
從清涼台走近飛來峰,須兩三多小時,我曾經走近過。那已是黃昏時分了,暮色蒼茫中,我發現一塊約模十米高的巨石立在峰頂,昂首雲天。是那樣的孤傲,凄涼。我淮確地認出,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片首,用的就是這石的形像,那可是怡紅公子賈寶玉的前身啊!一種悠遠傷感的音樂在耳邊響起。我的心顫動著,小心地攀上峰頂,撫摸這飛來石,似想傾聽石兄悲涼的心聲……
黃山之奇,第二則是松了。最有代表性的當然是位於玉屏樓的迎客松了。我第一次上黃山,從前山上山,大約走了半日,遠遠地見著這著名的迎客松了。此松樹干蒼勁,翠葉如蓋。樹冠明顯地向著上山的路上伸出來,好像在向客人招手。
黃山奇松遍山滿布,而以從“北海”通始信峰的途中最為集中,著名的奇松有黑虎松、連理松、聚音松、臥龍松、麒麟松、鳳凰松、接引松。從這些名字,我們不難想像它們的形像與精神氣概。清代文學家錢謙益在《游黃山記》中大段大段地描寫黃山奇松。他說:
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大干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於懸度者;有穿罅冗縫崩迸如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臥而起,起而復臥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院之左,雲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干撐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為中裂,糾結攫拿,所謂擾龍松也……
錢謙益這裡談到的松,基本上現在還存。他說的文殊院之左的那棵松就是迎客松。錢的時代距今也有三百多年了。從錢的描寫看,那時的松就相當地雄偉了,現今依然蒼翠,可見其生命之旺盛。
黃山的雲海是很有名的。它突出地顯示出黃山的雄壯。我曾在南岳衡山、東岳泰山觀過雲海,客觀地說,這些雲海都是很好看的。但是要說猛烈、奇幻還得數黃山第一。
黃山的雲海最佳處在排雲亭。那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深谷。排雲亭在山頂,臨谷口,有一排鐵鏈,那是為了保證游客安全特做的。排雲亭真有個亭。不過一般游客更願站在亭外觀賞風景。這山谷的雲仿佛不是從天外飛來,而是從谷底湧出,不停地猛烈地翻騰著,洶湧著,直如錢江狂潮,萬馬奔騰,掀天攪地。由於雲海在翻騰,你只覺得周圍的群山在晃動,天空在晃動,游人包括自己也在晃動,整個宇宙都在晃動。
黃山的奇是多姿多彩的。黃山的峰,奇在幻;黃山的石,奇在巧;黃山的松,奇在怪;黃山的雲,奇在變;黃山的路,奇在險;黃山的泉,奇在靈;黃山的瀑,奇在折;黃山的湖,奇在幽……
四
險,是黃山風光美的又一特色。
險與奇的美學性質有些不同。奇是自然風光美的普遍品格,凡美皆奇,不奇不美。險則是自然風光美的特殊品格。奇不一定險,有險則有助於奇。險雖不一定美,但險與奇相結合,則美增添十分。
五岳中唯西岳華山以險著稱,其他四岳則雖有少數幾處景觀有險,但不足以影響大局。
黃山之險與華山之險有相同之處,但又有所不同。華山的險集中在登山之道,黃山之險即在登山之道,也散在各景點處。
黃山登山有兩條路線,一在前山,一在後山,現在一般取從後山登山。後山,路比較好走,還可以先坐一段纜車,節約一些精力。傍著亂石縱橫的清澗溪流,一條麻石鋪就石級,蜿蜒而上,路旁樹木蓊郁,翠色奪人。在後山登山,就那麼信馬由韁式的走走停停,不會太累。
而從前山登山,就艱難多了。玉屏樓以下比較好走,玉屏樓以上則險像環生。特別是百步雲梯,磴道幾近90度垂直,於此攀登,只可低頭視路,不便仰頭望天。光明頂下鰲魚峰中有一鰲魚洞,洞內有梯道,在昏暗光線下,游客經梯道自洞內出入,洞中一邊是石壁,一邊是深淵,也可稱得上險。
如果說,從後山登山,你會覺得你是位真正的游客,或者說自然山水墨畫的欣賞家;那麼,從前山登山,你會覺得你是一位真正的登山隊員,是勇士,是與天公試比高的好漢
黃山有若干觀景台。有的設於懸崖邊緣,如始信峰觀景台,三面臨空,懸崖陡壁。在此處觀景也不能不分外小心。清涼台觀景處特設一類似陽台的石板,伸出懸崖,不僅三面臨空,而且腳下也是空的。於此處觀景,自然別有一番驚喜。
當然,以上這些險處,都有驚無險。它以某種虛設的危險造就游客的驚險感,以險取驚,以驚取喜。
黃山真正的險是攀登天都峰。此峰靠近玉屏樓,峰腳立有一塊木牌,上書:“不登天都峰,白跑一場空。”從峰麓仰望,只見一條陡峭的磴道上,登山者幾乎是四肢著地,在爬行而上。緩緩蠕動著,遠遠望去,幾如蟻線。
登天都峰,最險處是在“天梯”與“鯽魚背”。天梯是鑿在近90度石壁上的磴道,僅容半只腳著地。此處攀登,雖說有可借攀附的鐵鏈,然每腳必須踏實,踏牢,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記得1984年我第一次登黃山爬天都峰,臨天梯時,特別緊張,根本不敢向下看,也不敢多向兩邊看,只是盯緊那凹進去的石磴,咬緊牙關,屏住呼吸,抓牢鐵鏈,一步一步地往上登,好在它也就幾步路,心一橫也就上來了。
天梯登上後,剛松口氣,又要過鯽魚背了。這是一條長約25米的橫道,而寬度僅70釐米。過此橫道,眼睛只能平視前方,看好路,我只覺得耳旁涼風颼颼,陰氣森森。我清楚地知道,兩旁是足可以讓人粉身碎骨的萬丈深淵……
過了鯽魚背,可以說真正登上天都峰了。在天都峰頂上俯瞰大地的那份快樂,是人生最為難得的高峰體驗。只有在這時,你才能深深地體會到古人所說的“任他五岳歸來後,一見天都也叫奇”的妙處。的確,天都峰是諸多名山中最具魅力的奇峰之一。這不僅因為在天都峰峰頂觀景其景確實絕佳,更重要的是,攀登天都峰是人極為難得的一種對生命極限的挑戰。正是這種挑戰,喚起人平常也難以顯現的勇敢、堅定、毅力,特別是膽量。在這個時候,任何怯懦都要拋到九霄雲外。這裡沒有懦夫,有的是勇士。
人總是在戰勝各種艱險中成長的,社會總是在風風雨雨中發展的。崇高才是社會的主旋律啊!
站在天都峰上望其他的高峰,奇怪,還有比它更高的峰。於是頓生再攀高峰的雄心。是啊,峰外有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
我在黃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光明頂,略作休憩。
這是黃山的最高處,坐在峰頂。感覺特別的好。天,仍然是高,黃山山脈呈盤龍狀地屹立在我們國家東部的大地上,那一座座奇峰好比龍的鰭,鋒利地直插雲霄。雲霧在山腰飄動,悠閑,瀟灑。風,山頂特有的強勁的風,指揮著一陣陣松濤,遠遠地傳來,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剛或柔。此時的黃山,似乎變得溫柔,變得親切,因為,你在不知不覺中感到你就化成了黃山的一個成員,或是峰,或是松,或是雲,或是風……
光明頂上一塊橫亙的巨石上鐫刻有四個大字:“大塊文章”。此刻我就站在這塊巨石前,背倚著這四個大字,眺望群峰。
是誰靈感激發,突然心中迸出這四個大字?是的,在光明頂觀黃山,沒有比“大塊文章”這四個字更能表達我心中感受的了。
“大塊”有二義,一指“天地”“自然”,二指平常我們所說的“大”或“偉大”。我不知題詞的作者的原意。反正兩說都是合適的。黃山果真是天地文章,它是大自然的傑作。只要來過黃山,你不能不嘆服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這山峰、泉石、雲海、松濤的組合無一不見出匠心獨運,又整體和諧。與大自然比起來,人的智慧、人的能力永遠是渺小的。大自然永遠是人的老師。不過,這黃山的美僅只是自然的創造嗎?也不是。人,作為萬物靈長的人,參贊自然之化育,對於黃山的美的創造也有著不可忽略的貢獻。
黃山在中國的名山中的地位是特別的。黃山,秦朝時名黟山,唐天寶年間,改為黃山,根據是黃帝在此修身煉過丹。按此出身也算是赫赫的了,但是它不屬於皇帝誥封的四岳系列,也不在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中,甚至道教名山也沒有它。黃山似游離於任何系列之外,但儒、道、仙、佛,文、詩、畫都與黃山有緣。黃山文明史直追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融合官、民、雅、俗、僧、道諸多文采風流,可說聚中華文化精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地離它不遠,一度做過明神宗太子少保的內閣大臣許國就誕生在黃山腳下的歙縣,至今那由皇上賜建的牌坊還在向來自天南海北的游人述說著那輝煌的歲月。山下古鎮屯溪依然可以見出名聞天下的徽商風采,華夏文房之寶——宣紙、徽墨、歙硯就產自它的附近。故而,儒者來此建書院;道家來此建道觀;佛徒來此建寶塔。詩詞唱和,聚弦歌之勝;翰墨飄香,顯山水之美。說不盡的物華天寶、文采風流。啊,黃山,華夏的膏腴之地、文明之鄉。
好個大塊文章,豈止大塊,還是奇美、佳絕。
這文章豈止是上帝逸興遄飛、才華橫溢時的得意之作,也是中華兒女的錦心繡口、飛花點翠的傳神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