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四日游--從溪、理坑

作者: 太陽花

導讀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那些曾經承載了千百年歷史的沉重載體,在城市規劃中被不知不覺地、一個個的隱去,“庭院深深深幾許”徒留防盜門後的悲涼,一座座的鋼筋水泥取代了“滿城春色宮牆柳”,“小城故事多”也許只是老輩們心底那份淡淡的回憶吧。為了趕上城市開發的腳步,為了看一眼那隱蔽在角落中的古鎮和山村,在雲薄風暖的五月,我來到了婺源――中國最 ...

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那些曾經承載了千百年歷史的沉重載體,在城市規劃中被不知不覺地、一個個的隱去,“庭院深深深幾許”徒留防盜門後的悲涼,一座座的鋼筋水泥取代了“滿城春色宮牆柳”,“小城故事多”也許只是老輩們心底那份淡淡的回憶吧。為了趕上城市開發的腳步,為了看一眼那隱蔽在角落中的古鎮和山村,在雲薄風暖的五月,我來到了婺源――中國最美麗的農村,體驗那門前有河,屋後觀山,半畝地種瓜點豆,幾棵樹春來開花的田園生活。第一天上海 - 叢溪漂流 - 理坑宿清華

汽車從人民廣場的上博停車場出發,駛上高速公路向婺源挺進。恰逢“五一”黃金周,高速公路有些堵,歷時10小時終於抵達江西清華。天氣睛朗,正是漂流的好時候。早餐畢,前往婺源境內的秋口鎮叢溪村。叢溪,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拍攝地之一,“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鬥,革命重擔挑肩頭,黨的教導記心頭……” 當年小冬子就是這樣撐著竹筏順水而下,一路歡歌,找尋紅軍。

漂流坐的是竹筏,也有皮筏子,不過為了深切感受小冬子當年的那種心境,還是選擇坐竹筏。竹筏一般由16根長竹捆綁而成,上放三排竹椅,可坐6人,船夫在筏尾撐筏。漂流全程約為1個半小時,一路上溪水清澈,水流平滑,兩岸青山環繞,不時有漂亮的小鳥如蜻蜓點水般滑過水面,或是潛下水捉三兩條小魚果腹。聽山鳥脆鳴,看河邊農婦搗衣,好一派古樸悠閑的山野美景。只是溪水實在太過平靜,偶有小小浪花擊起,卻無驚無險,許是這水汲取了天地精華,脫離塵世的繁俗而變成無欲無求。

結束漂流後來到素有“深山進士村”之稱的理坑。理坑原名理源,取“理學淵源”之意,建村於南宋初年,村裡人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理坑出過不少文人仕宦,尚書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啟元,司馬余維樞,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

理坑的明清府宅緣溪順水而建,各具風采的古建築群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官宅的氣勢和特點,也集中代表了徽派古民居村落的風格。屋頂馬頭牆的飛檐翹角、磚雕、石雕還有那些木雕雖說都是美倫美煥,值得細品,然而我卻不太喜歡也無心留戀,這些官宅都是磚木結構,講究內外布局的正統規範化,門檻很高,走在其中,隱約有些壓抑沉悶之感。更喜歡穿越靜靜的窄巷,踽踽而行, 發些思古幽懷,想像在這裡可曾有如張生鶯鶯般纏綿的感情故事發生,那落魄書生挑燈夜讀時有沒有美艷孤仙紅袖添香……一個人胡思亂想,邊走邊看,看村民波瀾不驚,怡然自得地曬太陽、泡茶品茗或是做農活,全然不把我們這群游人當回事,倒是我卻怕因了我們的出現打擾了他們平靜的生活。也有村人擔著新摘下的茶葉,晃悠悠哼著小曲從身旁擦肩而過。李白曾有詩雲:“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在人間。”不知描繪得可是這樣的情景。

新摘下的茶葉碧綠碧綠的鮮亮,我只看見過炒好的茶葉,對這綠油油的嫩葉頓生好感,問老伯可否送我一片,老伯非常爽快地說:拿吧拿吧,這才剛摘下的。我歡喜得不得了,好像得了一件寶貝似的,還不住地向同伴炫耀,只可惜這茶葉也是有生命之物,離開了生養它的茶樹便漸漸枯萎,最終在我手中香消玉殞。

晚上住清華鎮。清華是個依山傍水的古村小鎮,雖是婺源旅游重點中轉站,但交通不是很發達,基本還是個沒多大開發的安靜淳樸的小城鎮。鎮上有一條主干道,也是最熱鬧的地方,農業銀行、藥房、郵電所、移動公司營業廳、超市、服裝店、飯店鱗次櫛比,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晚上很多飯店都擺出大排檔,最好吃的要數炒螺絲,這兒的螺絲很干淨,沒有沙子,和水質有關,又鮮又香,江西人吃什麼都放點辣,由於事前關照了廚師手下留情,所以沒把我們辣倒。我們享受了當地人的價格,一般螺絲4元,不過第二天再去吃,老板說進貨時漲價了,一盤螺絲要賣8元,不過個頭倒是比第一日大。夏風習習的夜晚,在一個陌生的小鎮,就著西瓜嗦螺絲,怎一個爽字了得。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