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幽靜之旅終於決定周末去杭州轉轉。聽半仙兒說過九溪十八澗是個極其幽靜的去處,心儀已久,尤其是久居上海後,內心渴望山林、雨霧、安靜的滋潤。
“九溪十八澗是一幅以“溪水”為主題,以山和樹為依托的一處幽雅寧靜的山澗美景,位於龍井南面,距西湖10余公裡。起源於楊梅嶺的楊家塢,次第彙合青灣、宏法、方家、百丈、唐家、佛石、雲棲、渚頭、小康等9個山塢的細流成溪,再經徐村注入錢塘江;十八澗在煙霞洞西南,起源龍井的龍井村,穿繞林麓,次第彙合詩人嶼、孫文瀧、雞冠瀧等許多細流而成澗,九溪十八澗因而得名”。
去了售票處才發現,原來大多上海人和我一樣選擇了杭州去渡周末,上海到杭州火車票早已光光,只好退而求其次。
2004年4月17日,起了個大早,同河水打車7:10到了交通大宇徐家彙站,只買到了8:40的票。2個小時的車程足足走了3個小時,11:30到達杭州汽車東站。打車去了延安路公交車站――游3的起始站。
按半仙兒的推薦,游3龍井茶室下車,就是九溪十八澗的起點了。先在路邊農家坐下來吃午飯,主人給我們一人泡了杯龍井,感覺到了茶鄉的親切。很家常的飯菜,感覺不錯。可結賬時老板的奸詐讓我們的親切感蕩然無存。
填飽肚子開始上路。沿著山路走進龍井村,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農舍,空氣裡飄散著清香的茶香,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手工制茶。茶農在一口大鐵鍋裡不停地翻壓新鮮的茶葉,旁邊是炒好的成品。“龍井問茶”在這個村莊處處可見,不斷有茶農在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裡品茶買茶。一個背著采茶竹簍的茶農跟我們閑聊起來,吸引我眼睛的是他手裡的竹簍,精制而不失樸實,我對這種手工制品的興趣由來已久。他倒是看了出我的心思,領我們到他路邊的茶園,竹簍和草帽給我,教我們采茶。河水拍下了這個采茶女的欣喜。龍井的清香和茶農的熱情終沒留住我們前進的腳步。
走出這個小村莊,就是九溪十八澗了。
清末學者俞樾游九溪詩曰:“九溪十八澗,山中最勝處。昔久聞其名,今始窮其趣。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樹”。我心有同感,幽幽的小路在眼前延伸,路邊長滿小草,嫩綠的古樹靜靜地散立於路邊,山上綠綠的是滿眼的茶園,偶爾有涓涓溪流流過。
天氣很配合,陰雨綿綿,正是我想要的。沿著山谷裡的曲折小路,感覺到入肺的清涼。兩邊是郁郁蔥蔥的山,重重疊疊。路上經常有小溪流過腳下,大石塊排隊穿過小溪,想像著雨水大時,清泉淌過腳下石塊的感覺。溪水彙入路旁的山澗,山澗靜靜地遮在草叢中,布滿青苔。
路邊和山腰的茶園裡隨處可見采茶的茶農,能在這樣的山谷裡工作,對我們來講是個悠閑的職業。路上行人寥寥,遇到一行觀鳥的隊伍,長長的望遠鏡,描述著樹叢裡小鳥的長相,羽毛,顏色,據說是杭州的一個觀鳥協會。印像深刻的還有山澗裡的那個帳篷,在這裡小憩是令人神往的。
靜靜的山谷,叮咚的小溪,清脆的鳥鳴,感覺心被淹沒,今天,我徹底醉了。
一路陶醉著,走到了九溪煙樹,這裡的人漸漸多起來。眼前的一切居然給人一驚的感覺,兩座蒼翠的青山,懷抱著一叢火紅的楓樹,這種和諧讓人感動。
按半仙兒的叮囑,在九溪煙樹改道青石板路,向理安寺方向往回折。據當地人說,這是乾隆帝當年走過的路,所以也叫龍道。果不其然,小路很規整,中間用青石板鋪成,微微隆起,兩側鋪滿碎石,還有整齊的路沿。類似於北京常見的御道,只是少了幾分威嚴,多了幾分秀氣。一側是山坡,一側是挺拔的杉樹林,下面還有泉水流過,偶爾有帶著茶簍的茶農騎車穿過,估計連當年的乾隆也流連忘返了。
路過理安寺,走馬觀花看了一眼,寺廟的位置很好,只是裡面沒有了僧人和寂靜,只有一伙在撲克的人。
順著龍道一直走進另一個村莊,據說是龍井二村。在一個熱情的茶農家裡坐下來,品了一杯龍井茶,休息片刻,閑聊一番,買了一兩據說是明前上供的龍井茶。
出了龍井二村就是滿覺壟路了,半仙兒推薦的煙霞三洞就在附近。在一個茶農的帶領下,拐到一個林間小道上,不多遠就到了水樂洞。洞很幽深,進洞後,腳下有叮叮咚咚的泉水流過,一直走到洞的盡頭,叮咚聲漸大,裡面漆黑一片,用手電也沒有看到泉水。洞裡黑得嚇人,片刻不敢停留就跑了出來。洞口看到有前人留下的石刻。後來跟半仙兒說起來,她那次是一個人進了洞裡,也是嚇得要死,走到洞裡沒敢停,就轉身撒丫子跑了出來。據說水樂洞是因為裡面的泉聲而聞名,遺憾的是,當時只顧著害怕,沒來得及靜下來仔細聽聽裡面的叮咚聲。
出了水樂洞,遇見一個騎車上山的女孩,問她去煙霞洞的路,上氣不接下氣的忙指給我們,感覺真誠而親切。
去煙霞洞的山路是鋪滿青苔的石階,石階上長滿矮矮的野草,兩旁的樹折成林蔭,幽靜至極。一種心靈找到歸宿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非常強烈,真實而毫不誇張。假如生活允許,我要選擇這樣的家園。拾階而上,一路感受著這裡的潤澤。
煙霞洞位於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洞中原刻有六尊羅漢,史書記載,此洞在公元944年(後晉開運元年)僧人彌洪在此建庵,傳說彌洪圓寂後托夢給吳越錢武肅王,“吾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吳王夢醒後於是增刻至十八羅漢。南宋時又補彌勒大佛、觀音等造像。洞側有許多名人題刻。洞極為寬敞,為石屋嶺諸洞之首。
去煙霞洞的一路上不見一人,非常安靜。洞口鐵門緊鎖,但仍可見洞口的石刻雕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煙霞洞再往上走就可以到南高峰了。只是天色已晚,只好下山了。
搭上游3的末班,看著眼前的幽靜漸漸遠離我的視線,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會再來的。
〔附〕古人游記:
過龍井山數裡,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源於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於九也。 余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水石衝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淬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春籜始解,攢動岩頂,如老人晞發。怪石折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達縣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