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總算落下了帷幕,已是疲憊的人們,正在家歇息那些酸脹的腿腳。許多盤點帳目的管家們,發現在瀟灑一把以後,又要收緊錢袋,而那些花裡胡哨的門票,讓人有些說不上來的感受。人們對於景點收門票,如交納皇糧國稅,覺得是天經地義的,合情合理的。是啊,一個地方,人家精心營造了一個優美的環境,花費了一些銀子,必須要有回報的。而且,開發的景點多了,人們的選擇也多了,收門票才能實現滾動發展。況且,管景點的人還要吃飯,離退休職工還要吃藥,不收門票行嗎。
可是,現在出門發現,收門票的地方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貴,確是不爭的事實。在一些地方,只要能收門票的就收門票,逮著什麼就想法開財源,這對那些手頭不寬裕的人們,顯得有些殘酷了。
現在的城市,好像有水面的地方,就應該圍起來建個公園。圍牆讓誰也看不見裡面的東西,神秘兮兮的,讓你像看電影一樣,覺得這個票買得是何等值當。這樣的門票一般是一二十元。還有各種古跡,類似植物園、動物園、森林公園,還有名人故居、博物館什麼的,凡是能吸引人去的地方都這樣搞。當然,為了照顧本市的居民,這些景點還可以辦個月票什麼的,似乎是市民的福利,但是對外地游客決不手軟。掙外地人的錢,在市長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不論是大都市還是偏遠小城市,似乎沒有逃出這個圈子。
城裡是這樣,大山大川也是如此。中國有名氣有人氣的山,都要出售門票,因知名度高低三十到五十元不等,有的還要高一些。如果那個城市附近的山還沒有收門票的話,一定是那裡頭頭不正常。現在已經有人琢磨著把海圍起來收門票了。
這還不夠,人們已經將門票擴大到村鎮了。要到江南水鄉那些古鎮去游覽,進村是必定要買票的。為什麼?因為人家把村子弄了旅游勝地了。你來不買票能行嗎?但是,當在這些地方看到那些居民的時候,心裡有異樣的感受。他們似乎麻木了,道具一樣生活在賺錢的陰影裡,有些人情的隔閡。對遠方來客先收進門費,這種“見面禮”世界上少有。
要是這樣下去,終究有一天中國也要收門票的。你想吧,中國這個大市場,這個歷史文化繁榮的國度,掙錢的潛力大著哪。當今世界沒有人不關注中國的,都想到中國來發財,要是我國大幅度提高關稅,對入境者加收附加費,對他們飲食住行實行特別價格,然後在他們要去的地方層層設卡,留下“買路錢”,中國不發了才怪哪!可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加入WTO,降低關稅,甚至接受於許多不利的條款哪,不就是要與世界經濟、文化融為一體,實現民族的興旺復興嗎。關稅那些東西比起民族興旺發達來說,畢竟是小事。
國家要發達,要建設小康社會,各地也要提前建設小康社會,為什麼出的招就不一樣呢?我們一些領導花費大量銀子到處宣傳自己的城市,做響開放的品牌,但在門票上,卻留著封建割據的痕跡。如果這樣把我們的山圍起來,湖圍起來,村鎮圍起來,甚至連海也圍起來,所有能吸引人的地方都圍起來,一切好的城市要素都收錢,勢必要抑制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終非把老百姓堵在家裡不可。對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種模式怎麼看都像是“以錢為本”的,是犧牲市民生活質量為代價的。
不是說要取消門票。如今,國外先進發達國家也沒有取消門票,像美國的環球影城,迪絲尼樂園等商業性的景點也收門票,像法國盧浮宮、俄羅斯冬宮等藝術宮殿也收門票,但是門票的價格與其國民收入水平來比,要低得多。
現在我們存在的問題是,收門票的地方太多,沒有分類管理,而且收費標准偏高。商業性的收,人文藝術的收,自然風景收,城市公益性的也收,收費多少有很大的隨意性。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收門票的地方。
門票不能取消,難道不能少收一點嗎?回答是完全可以的,至少應該做到公益性公園和景點不收費。景點是具有傳播作用的。一個地方有好景點,勢必要形成影響,吸引許多游客。這些人來了,不會只喝西北風、啃方便面,也要吃喝拉撒睡的,這就是一個城市的財源。如果用市場化方式運作,通過招標的方式,政府把城市資源和旅游資源讓企業經營,由過去的裁判加運動員變為城市經營的管理者,變為對市民負責的監督者,對經營者實行統籌核算,明確收費標准,維護景點秩序,就能解決這個“費力不討好”的問題。現在有的城市開放了許多公園、博物館,說明這是可行的。
國民對於收費歷來是逆來順受,對其合理合法性並不喜歡追究。就拿平時的水電費吧,用多少水,使多少電,覺得按水電表收費很正常;對於那個手機費,不管本月打沒打,必須交上幾十元的坐機費,也覺得正常。這都是對自身權益的麻木,對現有體制的無奈。對於景點收費,似乎也是這樣,不買門票人家不讓進,也就認了,誰讓那些景點是人家的呢。究竟這些景點是誰的,哪些該收費哪些不該收費,應當怎麼管理運作,收多少誰說了算,還真的需要研究。不管怎麼說,中國門票收費制度應該改革了,國家要立法,讓人們有維護自身權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