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龍灣這幾天,我和S 的活動主要歸納為下面幾種: 發呆,看書,騎車閑逛,泡水, 海灘“巡邏”和“檢查”亞龍灣酒店工作 – 因為老公們都沒有隨行,所以那些刺激的水上活動我們都留待下次了。我是第一次見到大海,S 以前在泰國時親近過海,不過那次是跟團,遠不及此次的愜意。不過我跟海水的親密接觸僅限於打濕膝蓋以下部位 -- 我從小不會游泳,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年夏天去學都沒有學會,反而添了怕被水嗆的毛病 。 S 是可以游一游的,以前常聽她“吹噓”在省游泳館學游泳的事跡,所以我穿著干泳衣裝模作樣拍了幾張沙灘泳裝以後,就端著相機等著拍她在大海中劈波斬浪的英姿: 沒想到,在游泳池中可以自如游動的她,是要套上游泳圈方才可以下海的,而且也不敢往遠處游…… 偏偏又因為會劃兩下子水,見了海水就走不動路,想往遠處去又不太敢, 這時候便念起有老公在的好處來了….
離開海灘,我們也會去花園中的游泳池泡泡水,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則是在躺在椰林吊床上消磨時光的, 這種狀態很適合看書和想心事, 可是當你往那兒一坐一躺,便什麼心事也想不起來了。於是或翻幾頁閑書,或小睡片刻,或者就發會兒呆,倒也愜意自在。
我帶的書是清朝袁枚老先生的《隨園詩話 》上卷,( 淺黃色的皮紋紙作封面,有淡淡的肌理,摸上去溫暖厚實)。我平日裡偶爾是要讀一點文字淺顯的古詩詞的,更多的時候是外出游玩時帶上一本:一來平時在家中難得靜下心來看它,二來在前人的詞句中常會碰到與眼前看到的景致相似的 描寫,而古人的表達多是簡潔形像,回味無窮, 比起我們用大白話羅羅嗦嗦 講一大堆要強了許多。不過現在市面上買的詩詞集子多是今人編著注解的,把好好的句子拆成一個一個的詞語生硬解釋的多,通篇賞析的少, 大大破壞了閱讀的美感。所以這次挑了袁枚的《 隨園詩話》這樣一本評詩論詩之作。
坐在海邊,不由得便想看看寫海的詩句,可讀了袁枚的半本《詩話》,竟也難尋其蹤;僅僅知道了蘇東坡曾經被貶海南,住了三年的典故,也收了蘇軾那個時期寫的詩句,可惜用字生僻,10個字裡倒有6.7個不認識 :-p 。
以我腹中有限的一點存貨,搜遍枯腸也只有“海上明月共潮生”,“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幾句, 而且毫不應景:在沙灘上看過一次月亮,高高地懸在頭頂,須得仰足了脖子才可見,與“海上生明月”的意境相去甚遠;至於曹操的《觀滄海》,想來他那個年代是沒辦法下到海灘的,只好“東臨碣石”,遠遠的看一看大海吧。(不過,後來找來全文看了,他的“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燦爛,若出其裡。”倒是非常有豪氣的。)
細細想來, 其實中國古詩中寫江景,山景,寺廟的居多,而且山林,寺僧, 江舟這些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到今天也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鳴;而我們現在享受的沙灘,海岸,椰風,海韻,即便不能完全說是帕來品文化,也是過於現代和休閑的,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無法和古人的感受有所共鳴的原因吧。
撇開詩啊詞的不談,總結一下我們這次亞龍灣之行, 得出以下結論:
背包是完全沒有必要地;
發思古之幽情是非常不應景地;
就算不會游泳也應該下水泡泡地;
最後,准備充足的銀子是最保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