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有幸到貴州,觀甲秀樓,游花溪公園,光顧黔靈山,然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似乎還是那“弘福寺”。爬上黔靈山頂,眼前景像一亮:我國有名的“九龍壁”,原本生根在山西大同以及北京北海,如今在此地卻也見得“九龍浴佛”,各展雄姿栩栩如生,給人一種驚喜之感。與其相對的則是一高大牌樓,上面書寫著“弘福寺”三個大字赫然入目,下面鐫刻著當年董必武先生題寫的“黔南第一山”,字字鎏金璀璨;弘福寺兩側相對楹聯,右書“登清涼地”,左寫“入解脫門”,言簡意賅,卻也顯現了佛教弘教的一種召喚意念。兩個大石獅分別盤臥在寺門兩旁,恍惚目光炯炯,在執行著護衛這貴州第一禪院的職能。
與朋友們一起健步踏入山門,迎面便見得一前殿連兩廂的四合大院。走進大雄寶殿,那高大的釋迦牟尼佛像正抬手喜迎來客,兩邊聳立的十八羅漢,神姿各異而金碧輝煌;出得後門,又見那觀音殿、天王殿、關帝祠、法堂及經樓等眾多殿堂錯落起伏於黔靈山之上;漫步院內,雙桂樓、水月軒、紅豆家等畫廊與園林修建裝飾得精巧幽雅。想來,當年那設計者是煞費一番苦心了,其將這數十間殿閣樓堂分成了南、中、北三軸,又分前、中、左三進,由此而組成了一西朝東的巨大“甲”字,真可謂別有一番秀麗景色。此外,緬甸仰光中華寺住持宏慧法師於1989年7月贈送的白裡透綠的玉佛也供奉於寺中,人稱“潔白法身體,宏福萬壽春”;既為這一古剎增輝添彩,也使得該寺院跨入了國家級開放的大寺廟行列。我們在院內打轉,只見得那大殿的石台、石壁間,嵌有著詩碑多塊,供游客們品評;寺內楹聯,更觸目皆是。寺廟右側靠北的平台上,有一口鑄於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的大銅鐘,1980年由城裡大興寺遷置於此,也為弘福寺增添了幾分肅穆威嚴。
頗有意味的是,在院內沿長廊循序漸進,只見眾多游人或舉目觀摩或揮手點評,原來這裡的住持們蠻有心計,在廊內四壁都逐一刻寫著經文,並配之以白話文注釋,無非還是與人為善、善惡有報、一心不亂、消災解難、世事皆空等等,以此來感化游客皈依佛門,故而贏得了眾多游人的興趣和好感……
想當年,筆者曾游龍華、走蘇杭、觀普陀,朝拜過各地大雄寶殿及各類寺院,都未見得有此一舉。面對此景深有感觸,是否可以說,如此絕妙高招更該屬弘福寺一大景觀、一大特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