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anasi, City of Shiva, 憑著2000多年的歷史和在恆河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意義,被譽為聖城中的聖城.Varanasi名字源於下游的Varuna和上游的Assi的河流.對於恆河,是無法用只言片語概括的.日出,沐浴,瑜珈,獻禮,洗禮,河壇,日落等等,每日重復的那些,在游人充滿獵奇的眼裡一成不變,一絲不苟,一心一意.恆河是印度人心中的聖河,也是印度古文明的像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區,加爾瓦爾深谷的嘎木克冰穴,全長2400多公裡.恆河不但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也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後代.他們仍天天飲恆河水,絲毫不減地對恆河抱以至高無尚的敬愛.每年過百萬的印度教徒,就如每天早上我看到的那些,聚集在河壇上沐浴淨身,祈禱修煉.傳達對恆河和Shiva的尊崇.教徒死後在兩座Burning Ghat之一進行火化,骨灰隨即撒入河裡,靈魂因而可以解脫,繼而得到輪回.
次日清晨,錯過日出,蕩舟恆河中,我想慢慢體會印度母親河的韻味. 選了從Assi Ghat出發,期待在另一個支流結束.
河岸成弧形,在Assi Ghat便可以看到遠處密密麻麻的河壇和高低的旅館.Babu邊劃船邊講故事.我沐浴在在晨光中,蕩漾在恆河裡,那種感覺,說不清楚,說不明白.
Assi Ghat, 和沿岸分布的Dasaswamedh, Adi Keshava, Panchganga及Manikarnika一起,是印度教教徒舉行特定宗教儀式的其中一處. Assi Ghat的再特殊之處是因名取自支流Assi. 這天的6點左右, 教徒已經擠滿廟宇下得河壇,男女老少,各有個忙,各部相干.沐浴,洗衣,洗頭,打坐,瑜珈,游泳,點燈,獻禮,頌唱,看到的是每日的公式,想到的是生命循環.離岸遠一點,看得多一點,離得近一些,看得真一些.
船漂浮著,依次到達Tulsi Ghat,有耆那教廟宇的Bachraj Ghat, Anandmayee Ghat和依舊為Varanasi王公Majarakas擁有的Shivala Ghat.只有會看到一個小型的火葬河壇Harishchandra Ghat. Babu說,兩個Burning Ghat都是24小時運作.正好有去世教徒送到這裡,幾位親屬在干柴烈火旁守候.恆河邊上,這實屬平凡之事;對教徒來說,這是生命階段裡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對親人而言,沒有悲傷,只有冀望與祝福.
Harishchandra Ghat,Kedar Ghat之後是Mansarowar Ghat, 此處有宏偉的舊日宮殿,是Jaipur(齋浦爾)國王所建.朝陽照射下,從這裡開始,整片河岸上的古老建築被照耀得金壁輝煌,不難想像昔日的Varanasi在恆河畔是何等繁榮.經過Prayag Ghat和唯一為女神Maratha而建的Ahalyabais Ghat, 終於看到擁擠熱鬧的Dasaswamedh Ghat.傳說梵天神在這裡獻祭禮10匹馬,因而得名(印度語sacrificed=medh, 10=das, horses=aswa.) Dasaswamedh Ghat在Main Road與恆河出口處,是最繁忙鼎盛的一處河壇.晚上的恆河獻禮儀式也主要在這裡進行(臨近一處也有),可以容納幾百人,獻禮的六位教徒在梵音裡進行歷時55分鐘左右的儀式,每晚皆是,借此歌頌感恩母親河Ganges.
Meer Ghat的神秘之處在於那個高大圍牆上的窗戶.Babu說那是Sun Clock,在沒有時鐘以前,就是依賴射進來的陽光計算時間.Manikarnika Ghat是恆河邊上最大的火葬河壇(火葬河壇均謝絕攝影),與前面的小火葬河壇相比,這裡氣勢明顯大得多,薪柴堆得比人高,粗壯像木樁.一個火葬正在進行,遠遠已經看到寥寥白煙.有意思的是一口井,Manikarnika Wall,傳說Shiva的妻子Parvati在此丟了耳環,Shiva挖井巡回,也因為印度語中,Moni和Karnika合起來就是耳環的意思,故得其名.而Manikarnika Ghat旁邊的一座塔已傾斜,基部陷入河中,搖搖欲墜,不過無損教徒的膜拜.
離開另一古老城堡後,船已漂至舊城區的邊緣Ram Ghat. Ram Ghat也為Jaipur國王所建. Raj Ghat是最後一站,從此折返.收起相機攝錄機,我專心致志,期待能用心體會河壇上的各式形式.那個在始發點沐浴場Assi Ghat的修行者,不知是否仍直立水中,雙掌合十,高舉聖瓶,默默祈禱... ...
這個季節的恆河干枯許多,河床的沙都露出來了.剛好,是看日落的好地方.其實沿著每個河壇還真能挨個走下去.可惜烈日當空,無法如此虔誠.
http://shanti.blogb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