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去西安前打印了realfriend之“西安小吃”篇,抱著大吃幾天的態度到了西安。先說明,我是北京人,因此同樣是北方城市的西安在感官上並沒有給我太特別的感覺,從一下火車就開始了“品嘗”的歷程:羊肉泡漠、肉丸糊辣湯、麻將涼皮、定家小酥肉、紅紅酸菜炒米、賈三灌湯包、回民涼棕子、小炒、葫蘆頭、樊記肉夾饃、diangdiang面、哨子面、平娃烤肉......按照real兄的記載(包括不在其內,有所耳聞的)全部下肚,但是這些“美食”,食雖食了,美卻未覺。總體感覺西安的食物,口味較重、油大、做法較粗糙,沒有個好胃,恐怕難以消受,不過這也許就是西安小說的特點之一。(我這話僅代表個人觀點,西安的朋友可莫怪啊!)其實許多陝西風味的小吃,在北京也大有市場,北京街頭的陝西晾皮、肉夾饃的小攤非常多,我也很愛吃,可是也許是這些小吃進京時已被“篡改“,在北京吃到的和在西安吃到的似乎根本不是同一樣東西,可是我卻更偏愛在北京“改良”後的味道,比方說肉夾饃吧,樊記的該是正宗吧,就是饃中夾肉,沒有其它,北京呢,則是饃夾肉和青辣椒和香菜,味道中既有肉香卻又不覺油膩;再比如涼皮在北京叫晾皮,西安的做法就是米皮或面皮(呵,我分不太清)上澆上各種調味汁,在北京呢,除了涼皮還有似乎是豆筋的東西(豆制品,有點像凍豆腐,叫不上名來)、黃瓜絲、香菜,吃起來有黃瓜的清香,很爽口,豆筋也更容易吸收調味汁的味道。呵呵,也許西安人到北京來吃過後,會感覺不正宗,但是我們反而覺得這樣味道才更好。
另一個體會,同樣是回民小吃,在北京的牛街也有很多,但是北京和西安在品種上基本沒有相同的,像北京的艾窩窩、驢打滾、面茶、炸卷裹、松肉、油醒,在西安都沒見到;而西安的小炒、麻將涼皮、小酥肉北京也沒有,相比之下,感覺北京的回民小吃中的多數都帶有一些宮庭小吃的特點,比較精致費工;而西安的就較為平民化、做法也比較簡單。
除去回民小吃,葫蘆頭倒是有些特色,雖然豬下水我從沒見過有做成白湯的,但是就著泡菜,還是味道獨具的。
嘗遍了西安的種種食物,確實沒覺得對嘴對胃是種享受,也就沒在這裡違心的恭維。再次聲明純屬個人意見啊,還請各路人士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