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小吃也是文化遺產大家對蘇州有什麼可看的應該是很了解的,從小在課本裡面都有讀到,我也就不獻醜了^_^
現在想說的是,在外游玩要玩的好,還要吃的好,特別是當地的特色菜。可是提醒一下大家,我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應該關注一下美食的由來。過年的時候我去了蘇州,品嘗了一頓豐富的蘇州小吃還有美食文化大餐^_^
從網上得知一家價廉物美的小吃店,過年就特地去光臨,結果大飽口服和耳福。因為中午吃飯的時候看見店裡有一些對小吃的介紹很感興趣,也同店裡當地的食客聊了聊,說這家店裡的東西即地道又便宜,於是我在那裡吃了午飯又吃了晚飯。晚上店主聽說我們對蘇州小吃的故事很有興趣,居然專門到店裡給我們講故事,真是受寵若驚啊~~以下的故事都是她從民間收集的,還打算出書代代流傳呢。
我們的祖先,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種植水稻已經八千多年了,種植小麥也有四千年。我們的祖先靠此繁衍生息,是組成幾千年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要素之一。這是一份多麼豐厚的遺產,小吃是這份遺產上的寶石,她永遠閃爍著光芒。
當您吞下一只餛頓的時候,吞下的是盤古開天地以前的“混沌世界”;端起一碗面,是在祝願天長地久,人類的生存綿綿(面面)而流長;拿起一只青團子,帶起的是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托起一塊定勝糕,托起的是韓世忠、梁紅玉抗金的干糧;剝開一只粽子,翻開的是伍子胥興吳之大略;打造一塊年糕,是在為營造蘇州古城添磚加瓦;品一口冬釀酒,品味的是泰伯、仲雍釀造吳文化的甘露;做出一只只巧果,是在慶幸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請織女不要忘懷蘇州的父老鄉親,氣乞求織造的智慧;得到一只蘇式月餅,在元朝末年就是得到了張士誠起義的消息;憎恨奸臣秦檜,讓他像油條一樣下油鍋炸,油條就叫油炸檜;捧出一罐桂花酒,那是吳剛去月宮伐桂前留在故鄉的美酒;勺一勺芋艿,勺起的是王莽篡權的教訓;嘗一口八寶粥,那是康熙微服出訪到蘇州喝過的粥;潔白如玉大方糕原是《珍珠塔》方氏之家點;烏米飯、啦八粥是紀念釋迦牟尼喝得道之齋;而神仙糕、重陽糕是道場之仙品……。品一口蘇州小吃,讀一卷吳地文化。
寒食節吃“救娘餅”(酒釀餅)的由來
蘇州人吃酒釀餅,傳說是元朝末年開始的。
當時蘇州有一張士誠(1321年---1367年),因為誤傷人命,他帶了老母逃命,當時正逢寒食節,又無處可以乞討,幾天沒有進食了。他的老母餓得暈了過去,張士誠見就要被餓死而泣不成聲。一位老伯見張士誠很孝順,母子十分可憐,用家中僅有的幾個酒糟做了餅給了他。張士成馬的娘終於得救了。
幾年後,張士誠在蘇造反稱王,想起當時的救命恩人,為了不忘記此事,張士誠下令寒食節吃酒糟餅,名叫“救娘餅”。後來張士誠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應天府的路上自盡。當時沒有人再敢叫那餅為“救娘餅”,可是蘇州人對張士誠還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餅”改叫“酒釀餅”。至今蘇州人春天還有吃“酒釀餅“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唐末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萬古傳聞為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說的是端午節吃粽子為紀念屈原。但是吳越古地確流傳著端午習俗源於伍子胥的說法。說伍子胥剛從楚國奔吳國時,吳國還是一個僻處東南的小國。他幫助吳王制定了興吳謀略,他“相土嘗水,像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蘇州古城,奠定了吳國強盛的基礎。夫差即位後,伍子胥又輔佐他實現了稱雄東南、稱霸中原的偉業。這樣一個有功之臣,卻死於他的忠誠,被逼自殺,還將其屍體“盛以夷之器,投之於江中”。最後不出伍子胥之料,吳國被越國所滅,但吳地的老百姓十分懷念他。每年五月端午,都要在胥江等處進行“迎伍胥”水上活動和龍舟競渡,向江湖之中投擲粽子之類祭品的端午習俗來紀念伍子胥。二千五百年過去了,現在的蘇州人仍感受到先人的福音,應該永遠不忘記這位蘇州的功臣。
立夏吃鹹鴨蛋、稱人(即稱體重)的由來
蘇州人在立夏除了有嘗三鮮和吃酒釀的習俗外,還有吃鹹鴨蛋和稱人的習俗等。
這一習俗傳說是在三國的時期與蜀國劉備找了吳國孫權的妹妹孫尚香為夫人有關。孫權為了牽制劉備把妹妹騙回了吳國,從此不讓妹妹回到蜀國。劉備和孫夫人他們兩地相思,劉備派使臣傳信,諸葛亮指示信差到蘇州後,請孫夫人母子稱下體重,然後再帶書信回來,就知道孫夫人母子在東吳生活的好壞了。信差到了東吳才知道,東吳的人從不稱人,只有在出賣家畜時才有稱豬稱羊。把孫夫人當作牲畜當然不妥,怎樣讓孫夫人不產生疑問而又很樂意去稱一下體重呢?他看到了東吳人在忙過年准,而且街上鹹鴨蛋又特別的多,於是在立夏那天,他就在蘇州城內大街小巷到處放置了大秤稱人,稱後送彩色絲線的小網袋一只,裡面還放有鹹鴨蛋。傳言說:“立夏小孩稱了就是用秤鉤勾牢牢,吃網蛋網網牢,寓意不容易夭折;大人稱了叫稱心,吊吊胃口,一個夏天吃的下飯不掉膘。”這樣大人和小孩都來稱體重。信差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從此,蘇州人立夏有了稱人和吃鹹鴨蛋,小孩胸前掛彩色絲線蛋網袋的習俗。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由來
大禹(公元前22世紀)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人,他用疏導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為種植冬小麥創造了條件,深得蘇州人的愛戴。直到今天,太湖流域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相傳蘇州有位年青的後生,見清明節人們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認為這樣不配大禹生前節約的品格,認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他與大家商量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團子,將青團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習俗。蘇州人至今清明上墳仍以青團子作供品。
青團子如果用野生的燕麥葉汁與糯米粉做,更是清香撲鼻。
四月八吃烏米飯的由來
烏米飯,是用一種野生植物烏蔥數的葉汁浸泡糯米後煮成的飯,烏油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民間傳說,盤古開天地不久,凡間種的絲瓜藤一直長到天宮,玉皇大帝得知後大怒,一邊命托塔李天王用劍斬斷絲瓜藤,把天宮升到九霄雲外,一邊又命天牛星取來百草籽,撒往人間。結果人間變成一片草的世界,莊稼凋零,百姓挨餓,哭聲連天。天牛星文聲感到內疚。四月初八那天,是佛祖的誕生日,天上個路神仙都去拜壽集會,天牛星也得去拜壽。它就在去拜壽的路上,悄悄地背起天犁降臨人間。
到了人間,它一邊大口大口地吞吃雜草,一邊用自己的奶給小孩子和病人喝,一邊犁地。從此,大地又長出了莊稼。這事情驚動了玉皇大帝,為處罰天牛星的目無天庭,對佛祖的大不尊,就讓天牛星永遠留在凡間,過吃草耕地供人奶喝的生活。而人們認為天牛星拯救人類,是大慈大悲就是對佛祖的大尊。每逢此日人們給牛吃“烏米飯”(吳音“烏米”與“阿彌”是諧音)讓它嚼,表示牛也在念“阿彌陀佛“不能說它心中無佛祖。每年四月初八,讓牛好好休息一天,人和它一起吃”烏米飯“,念”阿彌陀佛“也是表示人們不忘記它的恩德,與天牛同甘苦。
怎麼樣,感覺收益不少吧~~我這裡寫的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故事要看她的書了。這家小店的名字是“八寶粥店”、地址在:東門洙泗巷13號(觀前街);西門玄妙觀東門62-1號、電話:0512-6770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