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花落,那時花開------2004春行桂黔

作者: a_lin

導讀桂林與黔東南,打從去年春天“非典”旅行被禁開始,便夢境一般地時時陪伴著我,那迷人的風情,秀美的山水,尤其是桂林,更是我想了一世的風景。又一個山花爛漫的時節,重新拾掇起蜷縮在記憶角落裡那曾被封殺的出游計劃,走向了理想中純美寧靜的山水畫卷。 陽朔陽朔 夢裡花落知多少 無論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宣傳,還是“我想去桂林呀,我想 ...

桂林與黔東南,打從去年春天“非典”旅行被禁開始,便夢境一般地時時陪伴著我,那迷人的風情,秀美的山水,尤其是桂林,更是我想了一世的風景。又一個山花爛漫的時節,重新拾掇起蜷縮在記憶角落裡那曾被封殺的出游計劃,走向了理想中純美寧靜的山水畫卷。

陽朔陽朔 夢裡花落知多少

無論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宣傳,還是“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的淺吟輕唱,桂林,幾已成為我心裡的一種信仰。

似乎在很小的時候,就想著有一天能去桂林漓江看看,仿佛那裡的山水才算作“風景”。於是,到達桂林後徑直去了陽朔。黑乎乎下著大雨的夜晚,坐在同樣黑漆漆的車廂裡想像漓江的山水與清風,醞釀激動與欣喜的情緒。

美麗,需要距離。念了那麼久的桂林與陽朔,給我的見面禮卻是讓我們食物中毒在青年旅館潮濘濘的房間裡躺了一整天。但對於漓江的向往卻依舊沒有受到絲毫影響,第二日精神有所好轉,便按計劃開始了我們此行陽朔的重頭戲――徒步漓江。我們選擇了從興坪逆流徒步到楊堤,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路上遇到的步行的游人極少,可以自由自在地親近漓江山水的精華。

漓江是需要水來滋潤的,一夜的大雨卻依然沒有讓漓江梳妝停當,當我們剛剛踏上行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又傾盆而下,澆濕了我們的衣服,也差點兒澆滅了我們繼續前進的信心。好在那雨非旦沒有像當地人所描述的那樣,會下整整一天――僅僅下了大半個小時,而漓江,則是因了那場雨,添了靈氣。

踏著暴雨後夾雜著黃泥的溪流,一腳深一腳淺地穿越了泥濘的田埂路來到漓江邊上時,不由得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了。大雨過後,縹緲的雲霧或高或低地纏綿在起伏不定的山峰間,同時也不忘俯身向下對著漓江水盼顧流連。是煙雨漓江呵,像水墨畫一般真實的夢境。一通狂拍之後,無意中滑出一句“山如碧玉簪,水似青羅帶。”抽像的文字終於在氤氳的煙氣裡化作了形像的記憶,關於漓江的美麗,那一刻在心頭絢爛綻放。

瞬間過後,一切歸於平靜,只是少了雲煙與陽光的漓江,略顯蒼白。

且行且攝,終於在過了九馬畫山的那個渡口之後有了點點陽光。綠草上的雨滴尚未褪去,盡管陽光並不強烈,卻仍讓那些小水珠按捺不住瑩瑩地躍動著,折射出好看的彩色光亮來,給略顯平淡的行程制造了一份小小的欣喜。

太陽來得急,去得也急。只一眨眼,陽光又躲藏進濃雲裡不肯露臉。沒有雲霧的山水是孤單的,沒有陽光的風景是呆板的,唯有一路流水的清響不急不徐地亮著,一派自得其樂的怡然。

由於沒有導游圖,無法認知那些標注出來的景點。好在所謂風景,不過是三分相像,七分想像得來的。沒了前人的牽強附會,我們看著自己眼中的風景,倒也更坦然些。青山、綠樹、阡陌、農人,剪影、側影、倒影,無一不成了風景。某個瞬間,與漓江上的葉葉竹筏偶遇,無論是打魚謀生的漁夫,還是求鮮過漂流癮的游人,都定格為相機裡的風景。

一路說笑行走。到達雞籠山附近時,天色已晚而我們並未覺察。一紅衣女子忽從密林中閃現在我們面前,告知前行的路被封,建議我們擺渡到江對岸。疑惑間坐著她自家的小竹筏晃晃悠悠地橫渡了漓江,又由她領著上了一條小路,開始了徒步之旅的最灰暗不堪的一段行程。

那條小路,行走的痕跡已經很淡了,很顯然,在近期並沒有人走過這條路。路的兩旁盡是些半人多高的雜草,幾乎要把路淹漫了。時不時地,還有蜘蛛網的細絲迎面纏過來。由於是繞在山後行走,漓江的水聲已經完全聽不到了,心裡卷起無邊的涼意。對於蛇、蟲之類生物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對於利欲薰心的船家的抱怨。

一路無言,只是戰戰兢兢地趕路。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處相對空闊些的地方,群山包圍裡的一片農田,卻沒有一戶人家,一派秀麗清靜的田園風光,隱隱間還聽到了水聲,緊繃著的心開始有一點點緩解。偶然抬腕看表,已是六點多,想著那船家的話,說是走到楊堤碼頭還要一個半小時,心裡這才開始有點為時間緊張起來。於是,再無心欣賞那邊的風景,繼續埋頭趕路。

有道是天無絕人之路,七轉八拐的,終於轉出了山坳,不但重新看到了江水,還遇上了招攬生意的返程游船。談妥了價格上了船,一顆懸著多時的心才總算放了下來。坐在船頭的甲板上看風景,太陽在下山之前又小露了一把臉,天邊有了淡淡了晚霞。舉著相機四處取景之際,發現這一刻的漓江才是真實美麗的。於是頓悟,徒步漓江原是想近距離地親近山水,而這樣的風景,如清荷一樣,卻是應當遠觀才能成就其完美。

盡管江水不再清澈,盡管民風不再淳樸,告別漓江返回陽朔的時候,卻依然含笑,為這一路的行走,也為了某一刻的停留。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