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是一個尋夢的地方。伊豆是一個夢的境界! 踏上伊豆的土地,你會被那純淨的藍天白雲、沒有一點塵土的滿山遍野的紅葉以及美的不可思議的海岸線所震撼。那樣純粹的一種美麗會讓你感動。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心靈也變的純淨起來。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忘卻了都市的滾滾紅塵。內心寧靜而平和。
對伊豆的向往,源於川端康成的小說《伊豆的舞女》。小說描寫了一個純情而又優美的故事, 20歲的高中生“我”在伊豆天城路的旅途中,邂逅了一隊流浪藝人,美麗純真善良的舞女“薰”如清新的海風吹走了“我”心中的憂郁,短短的一段旅程使從小成為孤兒的“我”冷漠的心變的溫情起來。這段旅程從修善寺相遇,翻越了天城山頂經過湯之島、河津町然後一直到下田港分別。當時天城山附近的許多景物、湯之野溫泉、福田家旅館都成為小說中的場景。
曾在去年去過伊豆一次,但只是汽車沿著半島的海岸線走了一圈。那條慕名已久的從北到南縱向穿越伊豆半島最中間的山路“踊子(日語舞女的意思)之旅”卻無緣相見。盡管,在來到靜岡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就去了伊豆五次,但都沒有機會去走一走。終於,在一個陽光燦爛的秋日午後,和朋友一起開車來到了紅葉簇擁著的天城湯之島。
當我走在當年“踊子”走過的那段天城之路上時,才明白,這樣的故事,是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才會發生。天城之路依然是那麼安靜,似乎耳邊還響著年輕的“踊子”清脆而歡快的笑聲;狩野川的水依然清清澈澈的流淌著,似乎能看見“踊子”輕靈的身影在溪谷上嬉水;在福田家的露天風呂(溫泉池)裡,又似乎看見“薰”裸露著年輕美麗的胴體心無雜念的向不遠處倚在房間窗口的“我”招手。於是,“我”的心裡像有清泉流過一樣變的清澈透氣,像孩童一樣純淨明朗。
這就是伊豆!美的讓你沒有雜念,美得讓你遠離了紅塵世界。
“一進入暗暗的隧道,就感覺有濕濕的小水滴在叭噠叭噠地滴下來。而通往南伊豆的前方出口已經有一點小小亮光出現在眼前。”對於舊天城隧道的這段描寫,在我們進入隧道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實了。隧道暗暗的,潮潮的,已經不通汽車了,兩邊的石壁上長滿了青苔,幽幽的讓人感受到了久遠的歷史。小說裡描寫的大路、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橋對岸的福田家都與當年一樣的保留著,成為今天的觀光步行道,同時也成為了伊豆的文學之道和人們的尋蹤之道。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於1899年生於大阪。二歲喪父,三歲時又失去了母親。1920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學習。1926年《伊豆的舞女》發表,1937年《雪國》發表。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辦公室用煤氣自殺。終年72歲。1918年秋天,還是高中生的川端康成,初次到伊豆旅行,路途中邂逅了流浪藝人一家,並與他們共同走過了這段旅程。4年以後,在天城湯之島町.湯之野溫泉的湯本館寫成。在這前一年,川端康成在16歲哪年定下婚約的未婚妻伊藤初代家那一方毀約了,這對於從小就成為孤兒的川端康成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於是,川端康成再次來到伊豆,在天城湯本館(有名的日式旅館)住了下來。伊豆美麗的自然風光讓川端心中的創傷被漸漸淡忘,而四年前與“薰”邂逅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於是,溫柔純情的踊子、溫情的伊豆演繹成了一篇流傳千古的《伊豆的舞女》。
當年,湯本館的第一代女將(女老板)安藤かねさん像自己的母親一樣的照顧川端康成,安慰著他孤獨的心靈。後來,川端把天城湯之島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從《伊豆的舞女》開始,許多名作都在湯本館這四榻半(榻榻米的大小以一張席子的空間為一榻)的房間裡誕生。而這四榻半的房間則被稱作“川端先生”,現在還是按原樣保留著。
時光的流逝,湯本館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的女將安藤たまえさん,她說,昭和33年時,伊豆半島受大台風的襲擊,湯本館被水淹沒,損失慘重,第一個拍電報過來慰問的就是川端先生。
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使得川端康成的小說充滿了像自然的伊豆一樣美麗的意境。站在天城飛瀉而下的瀑布前,在轟轟的水流聲中,似乎聽見了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受獎儀式上,對家鄉的贊美聲,而這聲音似乎已經融入了狩野川低徊輕旋的天籟之音之中,與伊豆美麗的自然風光一起永存於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