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生處有人家

作者: 木子士

導讀藍天碧雲,映襯出十裡龍須的狹長;瀑流湍奔,映照出白雲的流動。逶迤的蒼崖青山,從我們車窗外向後退去,迎面而來的風景,如九寨溝一般的原始古樸,百來戶人家的山村,掩蔭在濃郁蒼翠的十裡峽谷之中。遙望兩側的雲霧山中,點綴著三三二二的白牆灰瓦的農舍。同去的一行人都驚嘆:啊!真是“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就是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太湖源頭第一村,杭 ...

藍天碧雲,映襯出十裡龍須的狹長;瀑流湍奔,映照出白雲的流動。逶迤的蒼崖青山,從我們車窗外向後退去,迎面而來的風景,如九寨溝一般的原始古樸,百來戶人家的山村,掩蔭在濃郁蒼翠的十裡峽谷之中。遙望兩側的雲霧山中,點綴著三三二二的白牆灰瓦的農舍。同去的一行人都驚嘆:啊!真是“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就是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太湖源頭第一村,杭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生態建設示範村,杭州市旅游建設特色村——白沙村。

一走進白沙村,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這裡的天藍,這裡的山綠,這裡的水清,這裡的山民更是淳樸熱情,就像到了自己家裡一樣。白沙村領導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們:源頭第一村,在天目山麓的太湖源頭。距杭州70公裡,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97%以上,全村面積9.5平方公裡。被確定為國際示範林網絡合作伙伴,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所“生態旅游示範基地”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攝影基地。白沙村成為旅游特色村,國家環保局命名的優美小鄉村。是因為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早在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本渚沙先生,在中國林科院竺繁華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白沙村時,就為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而叫好,並提出了開發生態旅游的設想。1998年華抗美先生投資150萬,推出龍須溝風景點,從此翻開了臨安生態旅游第一頁。當年的8月28日開業,接待游客10萬人,六年來已接待游客100多萬。生態旅游的開發,讓白沙山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如今白沙村有65%的勞動力參與為生態旅游服務的第三產業,人均收入中有2000元來自生態旅游收入。嘗到生態旅游甜頭的山民,都踊躍參加旅游特色村的建設中來,自發創建農家樂餐館,村道、亮燈、衛生等配套設施已煥然一新。

離開村辦公室,我們在村人的帶引下,專門拜訪了太湖源頭第一家。第一家在山谷的源頭,當我們沿著溪谷澗底的村道,爬坡到了半山腰處,人如蕩入綠海的小舟,四面白雲升騰,行人忽而飄浮雲海之上,忽而置身晴空之下,如進入虛幻的仙境。再登上一個高坡,有一磐石橫亙溪中,石如屋子那般大,石上寫著七個正楷大字——“太湖源頭第一家”。我們拾級而上,第一家的主人早已走出院門來迎接我們,我們坐在小院裡,熱情好客的主人,拿出山核桃等土產來招待我們。主人告訴我們說,他姓夏,是夏氏後代,來這條山谷安家已百余年了。主人很健談,精神矍爍,雖已過七旬,但看上去才六十樣子,一生從沒生過大病,連感冒也沒上過身。他說,是與這裡的水好,空氣好分不開的。談話間,我們望著大門上“聽濤居”三個大字,夏大伯看我們不惑的樣子,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他的“聽濤居”來歷,那是原國家林業部部長來夏伯家裡作客,聽到這裡的泉濤聲、林濤聲而取的名。我們一行人靜心側耳細聽,那松濤、泉濤嘩嘩而來,那濤聲時輕時響,此起彼伏;悠揚中顯露激越,澎湃裡蘊藏柔情。當晚,我們下榻在夏伯家裡,豐盛的農家晚餐上,那草豬肉的濃烈入味,山黃雞燉筍干的清香,讓我們飽嘗到了淳樸的鄉野情趣。

入夜,瀑流泉水之聲如古箏彈撥之音,融化於呼呼山風、陣陣林濤之中,譜寫出一曲剛柔相濟的合奏樂;明月掛在樹梢,將山野塗抹成一片銀輝;澗谷升發出來的縷縷霧氣,把朦朦朧朧的山谷似乎也托飛起來。啊!一幅淡雅嫻靜的山村水墨畫,把我們也帶入到了夢幻的虛擬世界……

躺上整潔舒坦的農家稻草板床,聞著新裝的板壁木香,倒頭便進入了甜甜的夢境,那舒坦安閑真勝過五星級賓館的客房。

翌日一早,當我們離開源頭村時,村委領導都來送行,他們告訴我們,目前像夏伯這樣的農家樂,在源頭第一村已有百來戶人家。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太湖源景區的鼎力支持下,源頭第一村的農家樂總體規劃已全面啟動。

離開村莊很遠了,我們還依依不舍從車窗回望,那白雲生處的源頭人家,沐浴在晨曦金色的陽光之中。在白雲生處的人家,讓我們拾回了多年失落的夢,讓我們尋找到了一種值得喜愛和珍惜的精神。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