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環抱中有古村,名坑口。現在開發了旅游,恢復了古名龍川。村口就是龍川河,河兩岸,有牌坊,有祠堂。
奕世尚書牌坊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形體巍峨,四柱三門五樓,花崗石為材料。額坊、平板、檐口板、鬥拱、石頭拱、掛落、鰲魚、脊獸以茶園石雕琢。“恩榮”豎匾周雕“雙龍戲珠”紋飾。牌坊上刻著“成化戊戌科進士戶部尚書胡富嘉靖戊戌科進士兵部尚書胡宗憲”字樣,並有“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憲”的字樣。因胡富、胡宗憲2同宗先後任尚書,間隔恰好60年,人稱“奕世尚書坊”。胡富,“辦事果敢,執法尤堅,權貴畏其廉白”。胡宗憲,在倭寇不斷肆掠我國沿海地區時,施計平了倭寇。這兩位尚書,都沒辱沒鄉裡,都是村子的驕傲。
村裡一位老人告訴我說,這裡以前有十多座牌坊,可惜的是幾乎都被人給破壞了,現在就只有這麼一座了。以前還有一座“國母”牌坊,是朱元璋為胡家名秀英的小姐而建。胡秀英一身武功,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屢立戰功,可惜,後來戰死疆場,朱為紀念她,為她建了牌坊。可惜的是,也已湮沒在歷史的沉煙裡。走在鄉間幽靜的小徑上,想像著當年胡家小姐的英武,心底竟微微的起著漣漪—這可是我們胡家女性的驕傲。
坑口,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胡氏宗祠。是舊時胡氏宗族舉行祭奠活動的地方。最為令人稱道的是這裡是融磚、木、石三雕於一體的藝術殿堂。木雕手法有淺浮、深浮、浮鏤、鏤空,內容有山水雲霞、天體水族、戲文八寶、珍禽祥獸及蟲魚花卉等。雕工精細,形態逼真,實在是美奪天工。雖然祠堂建築面積不過1000多平方米,若仔細的欣賞,只怕是半天都不夠呢。難怪,1988年就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裡老人帶路,我們一徑向村子的深處走去。一處水塘邊,正在大興土木,老人介紹,這裡是胡宗憲祖居,正在修繕,將成為旅游景點,和村口的牌坊、祠堂組成一組景點。還沒對游客開放,這次就對我們破例,讓我們進去。於是,進了這俗稱24道門的古民居。果真,門好多。建築面積倒不很大,沒人准確的告訴我們有多少平方米,可是,站在外邊估計著,大約也不過是20多米寬,3、4十米的進深,卻幾乎讓我迷了方向,門實在是多。屋屋相通,一間間體量也不大,小姐樓上,也就20多平米的樣子,卻也月洞門隔開了廳、書房和寢屋,窗下擺著琴桌,書房有著筆墨,遙想當年,小姐臨窗撫琴,桌前丹青,一幅優雅景像吧。我們一個個門跑進跑出,興奮得大呼小叫,後邊,還有個後花園呢,有池,不大,池裡,紅魚悠閑的游動,池的一角,還有山石嶙峋,古樹森森。池上,有回廊美人靠,當年,胡家人坐在這裡觀魚閑談,也是雅興一片。
村外,是一條寬數十米的溪流,溪流上,高高的架著4、5根木頭捆綁而成的橋,橋的支撐就是一組組三根木頭三足鼎立作橋墩。橋面寬不過一米,且沒有欄杆,膽小的人都不敢走呢。站在橋上,四處望去,好風景!一面是古村,一面是深山,遠處是山水環繞,溪對面,是大山,山裡又是別樣的風景了。
古村裡,不知還有多少故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完畢的龍川會把這些故事一一發掘,編寫進旅游資料,就可以有更多的故事讓今天的人品味了。
如今的坑口,是龍川了。龍川河邊,建築材料到處堆著,正在修繕著祠堂周圍的民居,售票處已經開出,停車場也已經有了(雖然還很簡陋),一家公司投資正在進行開發--早該開發了,有精致的民居,有精美的祠堂,有徽州的標志牌坊,有動人的傳說故事,還有美麗的風景,若不是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而地方又貧窮,無力開發,這樣的好景致該早已是游客如織了。
難怪,這樣好的山水,孕育出了名人、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