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篇】到龍脊大寨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五點鐘,於是爬山,直奔在山上最高的“全景樓”。很詫異地,這裡的瑤民遠不向我們在之前幾個地方的人那樣淳樸而與人無爭。一下車,我們就被不同的瑤民圍繞了,“要不要導游”、“要不要紀念品”、“要不要住宿”、“要不要吃飯”把你煩死。最可氣的是當我們告訴他們不請導游之後,居然沒有人給我們指路,多問幾句,居然每個人給你的路線都是不一樣的,折磨地我們一頭霧水,索性自己看景區的指示牌,三緘其口地趕路。上山的一路還是有人不停地纏問,極力拉你去自己親戚的飯店。到最後有個瑤民剛問我們“去哪”,三個人居然不約而同地同時開口,我說的是“謝謝,再見!”Phil說的是“我們不請導游!”探長說的是“我們訂好住得地方啦!”然後三個人笑成一團,倒把那個瑤民給愣在了一邊。
全景樓是山上最高的地方,英文名字就叫“Panorama”,取可以鳥瞰整個景點,盡覽無余之意。半夜十一二點站在全景樓前的平台往下望,黑白的世界也異常豐滿而有層次感,迷朦中看不真切,萬物在靜謐中顯得神秘而不可捉摸。當晚是有月全食的,所以月光異常的清亮。乘著滿月下到梯田裡,梯田裡的水映著月光,聽著田邊涓涓的水流聲,好像月光以變成一層雲衣,托在四周,腳步顯得非常輕快。在水田裡,看見一群鴨子在睡覺,肥嘟嘟的,像是田裡多了一團一團的黑影。我們的說話聲吵醒了它們,它們不滿意地嘟了兩聲,蹣跚地向前擺了幾步,在田的另一頭又臥低了,睡了。不知鴨子會不會打呼做夢,在龍脊,它們也是讓人羨慕的大自然的精靈。
第二天起早,在清晨的陽光下,梯田顯得格外柔美。水田就像鏡子一樣,折射著檸檬黃的陽光,田埂是鏡的架,一層一層地賦予整個風景一種震撼地層次感,彎彎曲曲鋪疊到山腳。如果說水田是柔的,那田埂就是剛毅的,是田的骨,田的魂。山谷裡的水氣在溫弱的陽光照射下蒸了上來,眼看著它一點一點升高,然後散開在半空,變成朝霧——“山上朝來雲出岫,隨風一去未曾回。”說得原來就是這樣的景色。梯田的美景,就留給探長用照片細細訴說吧。
之後在梯田裡穿梭,飽覽山間的晨色,最後索性放棄石板路,走起梯田裡的田埂,摸索著前進。造成的陽光是溫柔而檸黃的,映得矮樹和草也是一片嫩綠色,生機得想讓人觸摸。小小的打碗花和其他不知名的小野花是不是點綴在田間,自由地如同清晨的霧氣。呼吸間感受到的全是大自然的清新。
急急下山,乏善可陳。路經另一個景點,雖也是梯田,但沒有水。一層一層全是褐土的線條壓在初長成的綠野裡,別是另一番滋味。陽光的角度正好,讓遠處的山坡泛起一陣柔光,好像是一層絲綢鋪在山坡上,又恰如一汪碧水瀉在那裡——隱約感覺到的微鱗,看上去像綢的皺和水的波的,是長滿了碧草的田埂。站在山邊,有一種想飛的衝動,張開雙手深呼吸,肘腋間也感到了山風的推動——只恨自己不是一只鳥。
出大寨,趕去了龍脊壯寨梯田。唉,這裡的商業氣就更濃。景區外的小鋪子掛滿了在任何一個旅游景點都可以看到的所謂紀念品,上山的路上所有的本地人都在試圖拉你去吃飯。——於是我們選擇了山邊一個破舊的農戶家裡吃飯——不僅因為這間屋子外沒有人拉客,只有一張紅紙寫著一些最簡單的文字告訴你可以吃飯,其中還不少錯別字;而且因為他們在屋外的陽台上特意擺了幾張小凳子,讓路人隨意休憩。這家農戶果然如屋外小凳子所表現般善意而體貼。女主人為我們就餐,特地穿上了件白色的外套,為我們淘米煮飯。男主人進出廚房,都會很善意的帶上房門,深怕廚房裡的煙火氣熏到我們。一會兒,男主人出來,用生疏的普通話帶著滿臉的笑容問我,“在竹筒飯裡放點白胡椒可好,你們爬山,腿累,白胡椒,腿好。”一會兒,主人家的長子回來了,自己從廚房裡捧了一碗白飯,倒了杯米酒,放在離我們稍遠的一張桌子,先歉意地對我們笑笑,說了句“不好意思,我先吃了”,才獨自就餐。在這家農戶裡,我們體會到了壯族老百姓的本色,好在他們家還沒有被其他人所污染了,幸甚!
【Phil】住在山頂的感覺很爽,尤其是晚上一邊喝著桂林三花酒一邊欣賞月色的時候,真的好羨慕那些一住就是好幾個星期的攝驢們。清晨日出後梯田的美景自是美不勝收,可以拍到一些很好的相片。
【探長】梯田確實漂亮,尤其在放了水之後。不過想一想歷史上這些少數民族是怎麼被趕到這種窮鄉僻壤來,就會有另一番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