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歐洲四國(連載二)

作者: 往往

導讀4月26日星期一佛羅倫薩晴早上起床,還在羅馬。我起得早,我的表沒有換成羅馬時間,還是北京時間11點半,但羅馬時間是早上5點半。來到賓館後邊的小花園,月季剛要開,這裡的氣候比北京冷,還是北京的早春。右邊就是高速公路,不遠的地方有個超市和夜總會,像我們郊區的渡假村,但沒有那麼大規模。天還有點陰,不時還下幾滴雨。早上還是很涼的,我一直穿著薄毛衣 ...

4月26日星期一佛羅倫薩晴早上起床,還在羅馬。我起得早,我的表沒有換成羅馬時間,還是北京時間11點半,但羅馬時間是早上5點半。來到賓館後邊的小花園,月季剛要開,這裡的氣候比北京冷,還是北京的早春。右邊就是高速公路,不遠的地方有個超市和夜總會,像我們郊區的渡假村,但沒有那麼大規模。天還有點陰,不時還下幾滴雨。早上還是很涼的,我一直穿著薄毛衣。跑步、做操,然後吃早飯,自助。8點鐘,我們上了一個有18個座的面包車,司機也換了,他將和我們一起走完以下的行程。這是個葡萄牙的司機,只是語言不通,無法交流。因為我們只有九個人,(加導游鄭小姐)所以座位很富裕,同行的人大都暈車,所以都要坐前邊,後邊的長排椅子就成了我的臥鋪,我一路可以躺著睡覺,免去了許多乘車的疲勞。

汽車沿著亞平寧山脈向北駛去,向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薩進發。路程為300多公裡,要開3個多小時,所以導游有很多時間向我們介紹意大利和佛羅倫薩。意大利為一個移民國家,人種很多,南方人種比較黑,屬地中海形,北方人種比較白,難怪我們在羅馬無法區分哪是純種意大利人呢。意大利有8500公裡的海岸線,面積是30萬平方公裡。它最富庶的地方要屬波河平原,這是意大利的米倉,工業也很發達,紡織業尤其先進。菲亞特汽車制造廠出產的菲亞特汽車和伊維克貨車和中型面包車在世界上都很著名。意大利出產大石,最著名的叫作卡拉拉大理石,潔白、光滑、細膩,難怪意大利的雕塑如此精美,是和有這樣好的原料分不開的。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意大利的瓷磚衛生設備如此有名,都來源於這些精美的大理石原料。

意大利人很注重外觀打扮,有“服裝之鄉”的美稱,在不同的場合意大利人要穿不同的服裝,尤其在赴宴的時候,更要精心打扮,女人還要佩帶首飾和精美的小包。意大利的男性大都和媽媽住在一起,這大概是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地方,而且兒子非常偏向母親,如果婆媳不和,兒子總是站在母親一邊的。為了搞好關系,婆婆常常要去上個烹飪學校,以便做出可口的意大利面條。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國外的司機是非常守規矩的,一般不會在超車道上長時間停留,只有快追上前面的車的時候,才進入超車道,一超過去趕快回到行車道上。和中國的司機相比,真是素質高多了。中國的司機根本不按規矩走,不該走裡道的大卡車,面包車都會占著裡道不出來,壓著速度,使高速路不高速。為什麼我們在這些地方不能學學國外呢。如果北京人都用兩廂車不是也可以稍微緩解道路的擁擠和停車難的問題,同時也能節約能源嗎,其實那些開大車的人,更多的是為了排場,並非為實用。我覺得 北京真應該提倡實用型轎車,不過是個代步工具嗎。

意大利接近6000萬人口,羅馬是最大的城市,有160萬人口,米蘭是第二大城市,有130萬人口,拿波裡110萬,然後是都靈。佛羅倫薩排在第六有60萬人口。汽車行駛了接近4個小時,來到了意大利的雅典,舊稱“翡冷翠”的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意大利語的意思是“鮮花之城”。佛羅倫薩因文藝復興而著名,這裡人傑地靈。詩人旦丁的“神曲”,使佛羅倫薩的語言變成了意大利的國語。科學家伽裡略、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傑”米開朗基羅、拉菲爾、達·芬奇都曾在這裡居住過,整個城市保留著文藝復興時代的風貌,彌漫著文藝復興的氣氛。我們的車先開到米開朗基羅廣場。這是在阿爾諾河畔的高坡上。極目望去,佛羅倫薩就在腳下,這裡依山傍水,星羅棋布的村莊和鄉間別墅點綴在環抱城市的平緩的山坡上,天氣如此晴好,蔚藍的天空,深藍的遠山與紅白相間的小城展現在你的眼前,真是充滿了和諧與優美。最顯眼的建築應是喬托鐘樓。這是一個有著哥特式外形的鐘塔。是喬托於1334年開始建造的,橘紅色的圓頂,鑲有8 根白色大理石的龍骨。下邊的外牆都是用白色和綠色大理石鑲嵌的,底部的浮雕是皮薩諾在喬托留下的圖畫基礎上完成的,很是精美。米開朗基羅廣場的正中有一個大衛的雕像,是仿照米開朗基羅的原作雕刻的,雖不是原作,但也十分雄偉,赤裸的軀體在陽光下分外健壯。基座上還有一組雕刻,也是十分精致的。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聖母花大教堂。它於1294年開始建造,共建了175年。這是一座用白色、粉紅色和綠色大理石按幾何圖形裝飾起來的大教堂,主教堂全長135米,寬38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之一。它的外表華麗精美,外牆四壁雕刻著耶酥、聖母和聖徒。主教堂內卻很樸素,幾乎空無一物,和聖彼得教堂截然相反。聖彼得教堂是外表樸素,內部豪華,這裡卻是外表華麗,內部樸素,也許這更給人接近上帝的感覺吧。主教堂內陳列著一些壁畫,許多著名畫家曾在這裡學習人體的透視畫法,這些畫被稱為人體的百科全書。這種宗教和人的統一結合是東方宗教不可想像的。

聖母花大教堂的旁邊就是洗禮堂,建於4~5世紀,是一個古羅馬的宗教建築,這個建築呈8角形,外帶一個矩形附室,棱錐形的屋頂建於1128年。它的外部全部用綠、白大理石裝飾。和大教堂和諧和像是一體。它最有名的是三個青銅門,銅門四周雕刻著聖經人物和當時藝術家的雕像。在最早,你如果接受洗禮的時候是不像現在受洗只像征性的在頭上淋點水,而是要真正的浸在水中,所以洗禮堂也就很大,而且很豪華了。

佛羅倫薩城市不大,市政廣場也在附近。這是意大利最美的廣場之一。應該說意大利到處是廣場和教堂,但它們各有各的風格,幾乎每一處都是一件藝術珍品。廣場四周都是造型樸素的歷史建築。古老的紅磚建成的像古堡一樣的建築是韋奇奧宮,所有的窗子都是下面為矩形上面是半圓形的,高聳的塔樓應該是一個了望塔,頂樓的每一層都像古城牆一樣建成了鋸齒形,廣場的一側是一個帶有三個大拱門的長廊,這是16世紀一個頗有建樹的藝術家設計建造的,它後邊的建築是麥迪奇家族捐助的博物館,可惜今天是禮拜一,博物館休息。我們又失去了一次機會,只好在它的前面照張像了。廣場中有一個巨大的噴泉,是1575年建成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海王站在中央,周圍環繞著綠色的海神和海馬。海王和海神全身赤裸,每一塊肌肉都雕刻的清晰、准確,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人體美的崇尚。這些藝術品,總給人一種震撼,你無法不被藝術家的創作感動,真是太美了!在韋奇奧宮的門口有一樽米開朗基羅著名作品【大衛】的仿制品(真品保存在美術學院的畫廊裡)。

隨後我們來到老橋。它建於1345年是佛羅倫薩最古老的一座橋,橋分上下兩層,下層都是店鋪,據說以前都是賣肉的或皮革商,使橋上的味道十分難聞。後來費迪南公爵覺得這裡的味道太難聞,就不再允許這些人在這裡經商了,而改為金店和珠寶店,大大改善了這裡的環境。橋的上部連接河兩岸的舊宮和比堤宮,使得公爵們可以通過橋上方的走廊從住所到辦公室去上班。現在,橋的上層沒有開放,下層是買一些小飾物、藝術品或者玩具什麼的。我們從老橋上走過,阿爾諾河的河水靜靜的在橋下流淌,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幾千年前的故事。

聖十字教堂始建於1294年,是一座古典哥德式的建築物,整個立面是1863年增建的,也是用白、綠大理石裝飾的。後邊有一個紅色尖頂的鐘樓。它的著名在於它裡邊安葬了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詩人但丁、天文學家伽裡略、歌劇大師羅西尼等。每一個墳墓上都刻有雕像。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意大利人對藝術和科學的貢獻是和文藝復興分不開的。意大利人尊重藝術、文化歷史久遠。在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以後,人們渴望掙脫束縛,崇尚自由,人性解放的精神都通過文藝復興體現了出來。在這個時候,宗教也發生了變化,在大師們的手下,神即人,他們有人一樣實在的肉體,也有人的精神。所以,所有的神除了頭頂的光環以外,幾乎與常人沒有兩樣。

我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了解淺而又少,因為中國的教育對此只有淡淡的描寫。但文化大革命,在徹底否定了文化的時代,卻激發了我們這一代人對文化的向往。我們不能讀書,卻更渴望讀書,在我們認識和交往的圈子裡,大家把所有可能找到的書拿來交換著閱讀。當然是偷偷的,因為讀書在當時是被視為白專,甚至有資本主義傾向的嫌疑。當我們被發配到農村插隊以後,尤其是以後返城,經歷了大波大折的知青們已經無所顧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不公平的社會挑戰,有一些走向犯罪,但更多的人卻更理性了。追求文化就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意向。那時讀書不再可恥,我們讀了許多書,甚至來不及消化就囫圇吞棗的一古腦吃下去,雖然我們耽誤了學習的大好時光,卻慢慢的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養。所以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曾經是我很大的願望,現在站在這些大師的墓碑前,不能不激起我的崇敬與感慨。

意外的是在我們被帶到比薩,這是日程上沒有的。遠遠的看到比薩斜塔的時候,真讓人激動。它因為伽裡略在這裡作自由落體試驗而出名,在中學學物理的時候就聽說過,我們曾在許多圖片上看到它,當時根本不能想像會有機會親眼目睹斜塔的風采。當你走近它的時候,不得不為它的精巧贊嘆不已。它始建於1174年,距今將近900年了,這是一個8層的圓柱形建築,塔高54.4米,全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重達1.42萬噸,塔內有294級台階。底層有15根圓柱,上面的6層有13根圓珠,頂層則由12根圓柱支撐。兩根柱子之間都建成拱性券門。建塔的時候,建到第三層就發現塔身傾斜,被迫停工達一個世紀。後來繼續施工,建成以後塔頂離中心線2.1米。600多年,塔不斷傾斜,已達5.30,偏離4.4米。這種斜而不倒的現像使比薩斜它聞名遐邇。前些日子,意大利為了安全采取了糾偏工作,我們到的時候,糾偏工作完成,對外開放,才使我們一睹名塔的容顏。在斜塔的旁邊是白色大理石的教堂,建築的十分精致,從正面看,最下層是矩形結構,七個拱門,卻只開了三扇綠色的大門。再上一層也是矩形,外面用20根白色大理石圓柱修成了走廊,遠遠看去很是細巧。再上面是一個梯形,上面又是矩形,頂子是三角形的,在房頂上還有一個鐘樓。幾種幾何圖形組合的如此和諧,其實並沒有特殊的花紋,卻讓人感覺十分精致。教堂旁邊是一個圓柱形的洗禮堂,和教堂是配套的,每一層的設計都是同樣的,只是教堂是長方的,而它是圓的而已。在綠草如茵的廣場,白色大理石建築的前面照張像,可以想見是很美好的。這裡的建築和中國的建築很不相同,潔白的大理石做材料,使得他們顯得輕松,開放,不像大屋頂,使人感到莊嚴,沉重。中國人的拘謹、壓抑從建築上也能體現。

從比薩斜塔走出來,外面像中國一樣有一片買小商品的攤子,買各種小包、玩具、首飾帽子等,小販裡也有中國人,真是我們的同胞遍天下,有些意大利人也會說幾句中國話,3元,2元的向你推銷他的商品。這時,我們感到在外國做一次上帝也還是不錯的。我們不會買那些東西的,鬧不好,再來個中國制造,花錢不說,東西的質量比北京農貿市場的商品質量還差,買回來還不讓人笑話呀。晚上,我們住在佛羅倫薩。


精選遊記: 佛羅倫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