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漫游——喀什三題:香妃、艾提尕爾、大巴扎

作者: 笠人

導讀從新疆旅游回來已經近一年時間了,每每看到中國地圖上最西端的喀什,都會有些恍然,心裡總在問自己,真的到過了這個地方嗎?從地圖上看,這裡和我們居住的東南沿海的距離幾乎是橫跨了整個中國的東西部。這裡文化獨特,信仰虔誠。這裡的人們有著一種和我們非常不同的生活狀態。 怕是此生忘不了喀什香美的手抓飯,更忘不了游伴為了喝上一碗骨湯跟店員比劃了半天 ...

從新疆旅游回來已經近一年時間了,每每看到中國地圖上最西端的喀什,都會有些恍然,心裡總在問自己,真的到過了這個地方嗎?從地圖上看,這裡和我們居住的東南沿海的距離幾乎是橫跨了整個中國的東西部。這裡文化獨特,信仰虔誠。這裡的人們有著一種和我們非常不同的生活狀態。

怕是此生忘不了喀什香美的手抓飯,更忘不了游伴為了喝上一碗骨湯跟店員比劃了半天,來回端了幾次的鏡頭,當然也忘不了往喀什的火車上近四十度的氣溫和喀什總是灰色的天空。而對喀什的一切記憶,是由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和大巴扎串起來的。

由於火車晚點,到喀什時已經是凌晨的一點多,夜晚的喀什路寬燈明,與一般的現代城市沒什麼兩樣。

第二天上午我們去看香妃墓。香妃墓在喀什郊區的一個村莊旁,汽車開進一條狹長的道路,路兩旁筆直的樹木直指天空,樹上蒙著層層灰塵,失去了原來的本色。在一個路口汽車轉進入一條更狹窄的村道,很快就看到前面有個建築、人流集中的開闊地,我知道香妃墓到了。進了墓園的大門,朝右轉,很快就看到了香妃墓的主體建築,那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宮殿式陵墓,外方內圓,頂部是一個大圓穹,四角有大圓柱,外牆貼著各種顏色鮮艷的琉璃片,但在歲月長河的衝洗中已經有些脫落、殘破,顯得滄桑。墓室設計奇巧,裡面沒有一跟柱子,不過整個陵墓規模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樣宏大,不覺得很有氣勢。香妃墓其實是阿帕霍加家族墓的俗稱,阿帕霍加家族是喀什地區的貴族,據說曾經在南疆建立政權,後來被清朝中央政府鎮壓,傳說香妃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被帶往北京皇宮的,這讓人把她和戰利品聯系起來。墓室裡按輩分和性別排列著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墳墓,上面蓋著鮮艷的綢布,香妃墓本來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座,但由於其名氣大,現在的人們都知道有個香妃墓,反而把它本來的名字淡忘了。

香妃在當地人們心目中幾乎是神話般的人物,不食人間煙火。在當地講解女孩的口中我們聽到香妃在皇宮裡得到乾隆皇帝的萬般寵愛,過的幸福快樂,可惜命不長久,臨終前風流皇帝還答應她最後一個願望,把她死後埋葬在故鄉,也因此她的棺材在路上走了好幾年。但是我想,如果關於她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作為一個女人,在離故土萬裡之遙的深宮寒夜,獨對孤燈,想起戰死沙場的父兄,作為戰利品的她真的會快樂嗎?我想她想死後回歸故土,這已經是最好最明確的回答了。如果不是出自於對皇權的崇拜的話,也許是維族人希望美麗的事物都有美好的結局,不忍心那麼美麗的她遭受不幸的命運才這樣說的吧。我想金庸筆下以她為原型塑造的小說人物香香公主也許在內心世界上更接近歷史人物的真實吧。香妃墓旁還有經堂、大小禮拜寺等附屬建築,但在漫長歲月中,經歷中亞的風雕沙刻,都已經老化到要用繩子圍起來怕游人靠近產生危險的地步。

巴扎在維語裡是集市的意思,很多人到喀什來,是衝著大巴扎來的,包括我的游伴。大巴扎周日才有,平時這裡並沒有這麼多東西賣,我們是算好時間到達這裡的。進入裡面時,我看到這片大市場的門口上面寫著“國際貿易集市”的字樣。

大巴扎裡賣各種各樣的東西,有服裝、布料、動物皮毛、藥材,也有我們比較關注的維族工藝品,包括樂器、小帽、刀具等,但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整個巴扎,也不是傳說中那麼大。來之前聽說在這裡逛巴扎要比較小心,不要買的東西別亂開價以防止被強賣,但這裡的當地人卻說沒這樣的事情。在一個賣英沙吉爾小刀的攤檔看了一會,還沒開價,店主真的差點不讓我走,直拉著我的衣服要說服我買一件,但我最後還是摔手走了,也沒惡劣的事情發生。後來看到那攤檔和旁邊另一個也是賣刀的攤檔不知道為什麼吵了起來,吵得很凶,差點動手,看他們身旁檔上一應俱全的利刃,真怕他們真的會打起來。巴扎上也賣日用品,在一個地攤上還看到我們家鄉這裡生產的並不是很有名氣的洗頭水,讓我大感意外。

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這樣的,逛巴扎主要目的是看人看熱鬧的,喀什大巴扎是個民族風情濃烈的地方,人們大多穿民族服裝,賣民族特色的東西。我門拿著相機在大巴扎和周圍路上亂照,抓到就拍,那些頭蒙嚴實的頭巾,身披維族長袍的維族女人是我們鏡頭的獵取對像。可能是被拍的多了,那些賣東西的檔主一般都不喜歡被人拍,一看到我們要拍就轉頭或走開,那些買東西的可就不一樣,有的可能很難得才來逛一次大巴扎,一切對她們來說都很新鮮,包括被拍照,看到我們拍她們,有的還擺出很不好意思的姿勢和表情來。不愧是國際集市,這裡的外國人也不少,一個洋妞拿著中國蒲扇,穿著中國民族服裝大搖大擺的走過來,我趕緊搶拍,可惜一眨眼卻走的太近了。巴扎上還有一對黑白雙煞走到那裡都引人注目——一個胖胖的黑種人和一個瘦瘦的白種女人結伴而行,這種組合確實有點喜劇效果。我們最後還和一個賣東西的維族小伙子聊了好長時間,他二十出頭,長的很帥,典型的維族人壯實體格,由於做生意的關系,到過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除了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漢語,還能講英語和印、巴語言,真讓我這個缺少語言天賦的人汗顏。

我們是下午到達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它位於一片小廣場西面,廣場上車多人雜,有很多賣東西的攤檔,有點亂。讓我更感意外的是,大清真寺它並沒有我想像中的恢弘氣勢,與中原地區很多宏大、嶄新的佛教寺廟比,它的規模是算小的,也顯得老舊。大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方型的大門上面是大圓拱,門楣上面鑲嵌著一輪新月和古蘭經。寺前壁是黃色的,兩角有兩根高大的圓柱,但並不對稱。穹型的大門洞兩邊坐著成排納涼的人,大多穿著民族服裝,這裡處於老城區,也是民族風情很濃的地方。進入寺裡沿著小道往前走,大院中間有一廊亭,裡面有一排人正在做禮拜,不過有些人好像不是很專心,看到我們走過去,不時地轉過頭來張望。再前面的院子兩邊各有一座塔狀高台,原來那是寺中阿訇黎明登高召喚穆斯林做禮拜的地方,再走過去就是大堂了,大堂的前門是關閉的,但有側門和兩邊的長廊相通,緊閉的大門前也有跪著禱告的穆斯林。走進大堂,裡面空蕩蕩的,並沒有任何神像,只有牆壁中央凹陷的地方擺著一張制作精致的椅子,那是寺中大阿訇講經時的座位。大堂和兩側的長廊地面都鋪滿大小不一的地毯,那些都是穆斯林捐贈的。走出大堂時,剛好看到一個年輕的穆斯林手捧著經書盤腿坐在長廊裡研讀,一臉的虔誠和專注。穆斯林每天都要作禮拜,他們對宗教信仰的投入和虔誠是我們難以理解和想像的,盡管沒有氣勢雄偉的寺院,沒有具體的神像供他們膜拜,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虔誠,真主永遠在他們心裡。

艾提尕兒清真寺是中國最大的清真寺,喀什歷史上曾經是中亞之都。每年到“坎爾節”的時候,四面八方的穆斯林都湧到大清真寺做禮拜,那時候不要說寺院裡,連外面的廣場、街道上也擠滿做禮拜的人,場面浩大驚人,可惜我們無緣見識。

晚上我們到一個果園餐廳吃飯,不過裡面大多數水果都還沒熟。飯桌就擺在葡萄架下,席間有維族歌手唱歌助興,雖然聽不懂唱什麼,但感覺西域特色的曲調是很動聽的。音樂一響起,接待我們的維族朋友懷裡一歲多的兒子手也舞動起來,雖然他路還走的不穩,但在地上扭動手腳卻暗合節拍,有板有眼。而旁邊一起吃飯的一席人(看似一家人)也隨著節奏翩翩起舞,姿勢挺拔舒展,比那些舞台上的所謂民族舞蹈不知道要原汁原味多少倍,他們後來還嫌不過癮,自己拿出樂器來自彈自唱。我一點也不懷疑舞蹈已經滲透在維族人的血液裡,隨著他們的基因而世代流傳。

兩天後從帕米爾高原下來,我們又一次徜徉在喀什街頭。那天天氣開始變的格外的熱,隨便把洗完的衣服在旅館裡的房間一掛,幾個小時後就干的發硬。走在街上,感覺地面上的熱氣在不斷的往上蒸。來喀什之前聽說走在這裡有走在中亞異國街頭的感覺,但我覺得喀什新市區也是馬路高樓,說實在的,和內地的城市沒什麼不同。於是,我們決定去逛喀什的老街。也許是語言的關系,也許是喀什人並不懷念以前的生活,在馬路上問了幾個人,都說不清楚老城區在那裡。我想起書上說的老城區的每條路都通向大清真寺,於是買了張地圖,按圖索驥,在大馬路一座嶄新的大廈旁邊,轉進了一條地圖上標著通往大清真寺的小巷。我驚喜的發現繁鬧的背後,原來就隱藏著古老和寧靜。我們走進了一條維族味道很濃的小街,小街兩邊都是兩三層高的伊斯蘭風格的小樓,有些樓的走廊邊、窗沿上還嵌著木雕,大多樓房看的出以前有著鮮艷的顏色,只是在歲月的風霜中褪色、殘舊了。樓下幾乎都是小店鋪,有很多賣樂器、小刀、小帽、銅器等工藝品的小店,前面小店後面作坊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還在這裡盛行,也有不少理發店和牙科診所,幾乎每個診所前面都掛著張開大口的露出牙齒的大海報,讓人覺得張牙舞爪的,有點可怕。到了接近大清真寺的路段,賣吃的多了起來,和廣場連接的路口,是一排排小吃檔,好多檔上擺著一排排整齊的白色熟羊頭,看起來又好玩又有點恐怖,至今印像深刻。走在這條路上,我們總算見識到喀什的古老、獨特、本色的一面。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