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歐洲四國(連載三威尼斯)

作者: 往往

導讀4月27日 星期二 威尼斯天氣晴早餐以後,我們的車向威尼斯進發。天氣晴好,一路都是綠色的田野,這裡還是早春,樹木的顏色還是翠綠的,放眼望去,讓人很是愜意。300公裡的車程,到威尼斯的時候已經中午了。我們先到一個叫作香港餐廳的飯店吃飯,這裡人真多,但飯做得好,量也大。我們很快吃完飯,就到威尼斯——島上的城市去游覽了。威尼斯對我來說一直是夢幻般的 ...

4月27日 星期二 威尼斯天氣晴早餐以後,我們的車向威尼斯進發。天氣晴好,一路都是綠色的田野,這裡還是早春,樹木的顏色還是翠綠的,放眼望去,讓人很是愜意。300公裡的車程,到威尼斯的時候已經中午了。我們先到一個叫作香港餐廳的飯店吃飯,這裡人真多,但飯做得好,量也大。我們很快吃完飯,就到威尼斯——島上的城市去游覽了。威尼斯對我來說一直是夢幻般的地方,且不必說馬可·波羅時代,與中國西域曾有過絲綢之路,就是在畫冊上看到的威尼斯也可稱為世界上最美麗、最獨特的城市之一。它是從海上升起的城市,所有的房舍和街道以及精美的教堂都是建造在數以千計的小島上。縱橫交織的水道就像我們城市的街道,這裡的交通工具,如同陸地上的汽車和計程車一樣,代之以汽船和計程船。這裡的居民最早是4~5世紀為躲避戰爭逃到島上來的。古城建於452年,位於亞得裡亞海濱,被稱為亞得裡亞海明珠。它的西面是蟹湖,東邊環海,一條4千米的長堤,是1846年建造的鐵路橋,把它和陸地連在一起。1932年又建造了公路橋,使它與大陸的交通更加方便。文藝復興時期,這裡也曾十分輝煌,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如提香、丁托列托等都居住在這裡。世界著名的歌劇“茶花女”就是在這裡首演並獲得極大成功的。聽導游說,這裡的人有吃墨鬥魚汁和小蜘蛛的習慣。

乘船進入威尼斯水城,水道很寬闊,兩岸的建築,水邊上的總督府、國立圖書館,以及許多中世紀的建築都進入了你的視線。船靠岸了,當你走上威尼斯水城的時候,夢幻般的水城不復存在,代之以喧囂鬧市感覺。人,到處是人,水邊還有不少買東西的小販。你會感到這也許是在中國的某個水城。我們最先來到聖馬可廣場,這是威尼斯最大的廣場。廣場當中都是能與人親近的鴿子,來此處的游客很多,每個人都拿了許多食物喂鴿子,鴿子的食物太多了,一個個都養的肥肥胖胖,真該減肥了。廣場四周的建築十分古老,下層都是拱形的門廊,有許多咖啡館和優雅的小商店,如果有時間可以品嘗千百年來始終香醇的咖啡。正前方就是聖馬可大教堂,公元828年,福音傳道者聖馬可的聖骨從埃及移到威尼斯,所以決定建造華麗的教堂來供大家瞻仰聖物。這個教堂建造了很長時間(主要在11~15世紀)最後終於完成了這座金碧輝煌的華麗教堂。最難得的是,它融合了各個世紀不同的建築風格:它有拜占廷式的金碧輝煌,歌德式的建築精神,羅馬帝國時期的外觀,半圓拱的內部構造,以及回教宮殿式的圓屋頂。這正體現了威尼斯開闊的,與世界交流與融合的觀念。正面是大型拱廊,有5個奢華的大門,分別以羅馬時期的小圓柱和浮雕裝飾。進入教堂,其奢華更讓人感到驚嘆,這裡不像宗教的聖殿,倒像一座金光閃爍的皇宮。牆壁上金色的鑲嵌畫都是聖經上的故事,最惹眼的是布道壇後的一幅黃金裝飾屏,這是一名金匠用純金打造的藝術傑作,上面還鑲嵌了寶石、琺琅等貴重的材料。在左側的聖母小教堂中,裝飾畫和拜占廷金制聖器,都是1204年十字軍東征時帶回威尼斯的。這裡世俗的奢華遠遠超過宗教的神聖,處處充滿了威尼斯商人的銅鏽味,真使你不得不對威尼斯商人的富有和對宗教的影響刮目相看。

當地的導游,一個姓趙的女孩,其實她已經到意大利6年了,大概也有28、9歲了。她是西安人,畢業於北京語言學院,學意大利語的。她在船上給我們介紹了威尼斯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上岸以後就一直帶我們去看燒玻璃了。威尼斯是玻璃的故鄉,這裡的玻璃制品精致而色彩艷麗。她把我們一行9人(加上全培導游鄭小姐)帶到一個小巷子裡的不大的一個房子中,沒想到,這裡竟然是商店加作坊。上到二樓,來到一個制玻璃器皿的房間。一個當地人給我們表演了玻璃的燒制工藝。他從火爐中取出一塊火紅的玻璃熔料,放在一個長管子頭上,用嘴吹成空的,然後用一把小鉗子,三拉兩拽的就拉出一個奔跑的小馬來。等冷下來,一個紅色的玻璃馬就做成了。然後我們被帶去參觀各種玻璃制品,實在說,各種器皿確實漂亮,色澤鮮艷,制造精巧,但價格也實在不菲。以人民幣計,一套茶具都在幾百、幾千元,再說我們的旅程才剛剛開始,也不可能買了帶著,只有看看了。也許我們沒有買東西,使趙導不大高興,她匆匆的走了,也沒把我們送到回程的船上。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不敬業,素質如此低下,真讓人替她羞恥。台灣的鄭導,無論我們買不買東西始終認真的講解,陪同大家走很多路,10天來,天天如此,為什麼大陸來的人會這樣看中錢而不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呢?也許這只是個別現像,可我總替她擔憂,這樣工作,能混得好嗎?

從玻璃作坊出來,我們才真正進入威尼斯的腹地,一條S形的運河蜿蜒在聖馬可教堂和火車站之間。它連接了威尼斯其他水道,河上有往來的公共汽輪,私家汽艇,各式的小舢板和游覽船。有一種小船叫貢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顏色一律是黑色,兩頭又尖又翹,最有趣的是它兩邊不對稱,劃起來還真得有點技術呢。搖船的人站在船後,只有一支長櫓固定在右後側的船舷上,和江南的櫓固定在船尾不同,真不知他們是怎樣掌握方向的。

走進威尼斯市內,就進入了縱橫交織的水網,細細的水道,有的僅能並行兩只小船,但它卻像北京的胡同,把整個城市溝通在一起。一座座小橋把水道兩邊的街道聯系在起來,有的人家,住房就在水上,房子的窗戶離水面不過1米,當地的居民把自家的窗台上用各種垂吊的植物和五顏六色的鮮花裝飾的十分雅致。這些房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底下都是用大石塊鋪就的,所以地基非常結實,才能長年浸泡在水中而不倒塌。可惜的是,這些小河道因為污染已經泛出臭味,破壞了威尼斯的美麗和神秘,讓人充分認識到,如果威尼斯不注意保護環境,它的旅游價值將喪失殆盡。

大運河的水還比較清,麗都橋是最古老,最美麗的一座。這座橋原本是座木橋,橋中心是活動的,以便大型船只通過,16世紀決定做成石橋,米開朗基羅還曾竟標建橋,但最後被一個叫作安東尼奧的人得到,1592年建成了白色的石橋。橋下是一個大跨度的拱形橋洞,中央的高度為7.5米,橋上是一個有頂的走廊,從側面看,橋的正中心是一個很高的拱形,兩邊各有六個小點的拱形門廊,成為24個店鋪,行人從橋上走過,可以購買東西,也可縱觀大運河的全貌。

5點鐘,我們沿著河岸回碼頭,經過著名的嘆息橋,它建於1600年,是一座全封閉的巴洛克式石橋,它架在總督府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被判刑以後的犯人,就要從這個橋被關進監獄,相傳過往的船夫常常會聽到犯人走過橋時的嘆息聲,所以被稱為嘆息橋。沿湖向碼頭走去,蟹湖的水清澈,碧藍,遠處的麗都島隔湖在望,高聳的歌德式教堂鐘樓,百占廷式的圓頂建築,古老而安祥,如果不是這些熙攘的游客打破了這裡的安靜,這裡該是多麼美麗又恬靜的島國呀。可惜威尼斯商人的經商本能是不會讓這裡與外界隔絕的,所以注定這裡還會熱鬧下去。那種夢幻般的感覺,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了。

還在中午那家餐廳吃了中餐,我們驅車來到一個叫作花園的酒店。這裡真是和它的名字相符,到處開滿了各色的郁金香,紅的、粉的、黃的,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花,一座別致的小樓,兩樽女神的石像站立在大門兩邊的石柱上,一個美麗的噴泉,中央站立著女神的雕像。你可以認為這裡就是個小公園。

在意大利,每一個雕像都是精致的,出了意大利,到了瑞士,就再也看不到這麼細膩和眾多的雕刻了。


精選遊記: 威尼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