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東岸走向西之第一章強烈的對比

作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

導讀第一章強烈的對比傍晚6:00,我們離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驅車前往廈門火車站,趕乘開往西安的424次直快列車。廈門是中國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也是福建省鐵路的另一個起點,清朝末年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作為我們探訪沙漠絲綢之路的過站,在廈門的遭遇是有夠“背”的,進到車箱後,才知道從廈門開往西安的424列車是沒有空調的。上午列車就已經抵達 ...

第一章強烈的對比傍晚6:00,我們離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驅車前往廈門火車站,趕乘開往西安的424次直快列車。廈門是中國四大經濟特區之一,也是福建省鐵路的另一個起點,清朝末年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作為我們探訪沙漠絲綢之路的過站,在廈門的遭遇是有夠“背”的,進到車箱後,才知道從廈門開往西安的424列車是沒有空調的。上午列車就已經抵達廈門,並且在火車站裡曬足了一整天的太陽,當我們上車時,車箱裡熱得像烤箱一樣。

晚上7:50上火車,午夜十二點熱氣依然未散,依然如身在烤箱裡般炙熱無比,結果當然是汗流浹背,舊汗未干新汗又出,這種感受真如人間地獄,原本快快樂樂的旅行被這樣一折騰,倒成了在軍事訓練營中受訓,打趣地說:“我們正在接受耐高熱的考驗,也許只有這樣,到了吐魯番我們才不至於中暑。”

我們的座位在硬臥車箱,真沒想到,可是前後車箱都走了一遍,就是沒有看見燒熱水的鍋爐,只好順著車箱慢慢找,結果終於在第五車箱和第六車箱之間找到能夠燒水的鍋爐,我們的位置在第二車箱,打兩壺熱水竟然要“跨越”三節車箱。向乘務員詢問,原來這列車即將退役,多數的鍋爐已經不能使用。“反正臥鋪車箱人數不多,就七節車箱共用一個吧。”乘務員輕松地說道。七節車箱,如果是滿員,少說也有200余人,只能共用一個鍋爐燒開水?偏偏在這炙熱的車箱裡,體內的水分不斷地變成汗水,若不拼命地補充水分,說不定未抵西安已經脫水變成“人干”,可以送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展覽了!

人人都知道,進京(北京)的列車多數是空調車,到深圳的也是一樣,雖然這並非絕對,但是至少在相同的路線中,應該至少有一列是空調的,可是偏偏從廈門這個經濟特區到西安是單列,除了424次這樣的青色火車,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我們從廈門到西安的424次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這真是對廈門這個經濟特區、福建省最發達城市的污辱,從這樣一個沿海的發達城市,到中國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譽--西安的唯一一趟列車,竟然是沒有先進設備的、即將報廢的“廢品”。

從廈門前往西安,必需繞過閩西山區,據說這條鐵路是新、馬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捐資興建的,他當時的想法是:“只有在閩西山區興建鐵路,才能夠讓福建興旺起來。”如果他現在還活著,他會為廈門到西安的火車現代化建設,再度提供資金援助嗎?嘉庚先生已死,我不知道他到底還會不會。現在的中國,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啦!中國的國民儲蓄、國民生產總值等已經名列世界前五名以內啦!飛機大炮已經能夠自己生產,導彈也已經出來了,並且還能夠為巴基斯坦的導彈計劃提供援助啦!有空時,還能夠到台灣海峽舉行各種各樣的軍事演習,把軍艦開到南非進行部隊交流!

為什麼在軍事、經濟上有這樣的成就,對於最基本的民用設施的發展卻是如此緩慢,福建作為全國經濟增長追快的省份之一,為什麼它的鐵路依然停留在單線行駛階段?“福建屬於閩南丘陵地帶,鐵路建設要搞雙線會很困難!”這應該只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如果把一些無謂動作拿來搞經濟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比什麼都強。車箱裡的高熱依然未去,想到這裡,我腦袋裡的腦漿也跟著沸騰,此時此刻,我究竟應該為這一切做些什麼?

到底會不會再來一個陳嘉庚先生,為閩西線的鐵路發展慷慨解囊?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要發展只能靠自力更生。火車一出福建以後,就進入了雙線行駛的階段,如此強烈的對比,為什麼福建人沒有認識到這一切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什麼都要講究“快”,福建省的鐵路明顯是落後啦,難道是在等待另一個陳嘉庚先生的出現,也許..........也許是吧!

筆於:424次直快列車上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