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德、奧、荷三國自助游記第七天

作者: zhaozha

導讀第七天今天我們將坐火車前往慕尼黑,RE換ALX,9:45走,12:23到,耗時2小時49分。徐說,衝著ALX我們也得坐這班車。我們一清早飽餐戰飯,便出發前往火車站。買完拜恩票尚有時間,便走到港口又拍了數十張照片,這裡一如我們剛到時的模樣,新的一天正在開始。 開車不久,徐和張開始擦防曬霜,徐昨天沒有擦,皮膚曬得通紅,今天未雨綢繆,哪怕變成“小白臉”。火車奔馳 ...

第七天今天我們將坐火車前往慕尼黑,RE換ALX,9:45走,12:23到,耗時2小時49分。徐說,衝著ALX我們也得坐這班車。我們一清早飽餐戰飯,便出發前往火車站。買完拜恩票尚有時間,便走到港口又拍了數十張照片,這裡一如我們剛到時的模樣,新的一天正在開始。

開車不久,徐和張開始擦防曬霜,徐昨天沒有擦,皮膚曬得通紅,今天未雨綢繆,哪怕變成“小白臉”。火車奔馳在綠色大地,窗外的美景依然,但我們已不再心動,可能已經習慣了。徐、張、妻三人照例打盹,而我精神抖擻如舊。

火車按時停靠在慕尼黑火車站。買票時,時刻表上寫到達站點為München Hbf Gl.27-36,不知道什麼意思,尚有些擔驚害怕,到了這裡才明白。

München Hbf結構和法蘭克福Hbf一樣,都是大棚結構,然而站台太多,大棚裡排不下,於是27-36站台在大棚外面,稍微要走幾分鐘路。

走出火車站大廳,街上人群煦煦攘攘(當然比起上海要少得多),幾天來習慣了小鎮悠閑生活的我們幾乎無法適應,第一反應是:這裡的人怎麼那麼多!

我們預定的旅館距離火車站很近,步行大約15分鐘。家庭經營的旅館,設施有點老,特別是電梯,是自己開門的。雙人房含早49歐元/晚。

名稱:Hotel Daheim

地址:Schillerstr.20

Phone:089-694249

fax:089-51505682

旅館位於街道轉角處,2扇門開間。櫃台上一名濃妝艷抹的老婦人接待我們。我們問她拜恩票能不能坐這裡的公交車,她回答說只能用於鐵路,我們將信將疑。

2間房間,其中一間可以拿鑰匙,另外一間尚在打掃,還要等一下。先拿一間的鑰匙放下行李再說。古老的電梯要自己開門,只夠站2個人。張和徐先上 ,過了一會兒,電梯下來,打開門,徐張二人在裡面竊笑,原來忘記按鈕了。

房間比我們想像中要緊湊得多,除了一張床,基本沒有什麼空間了,衛浴設備齊全。另一間房卻非常大,有方桌椅子和一張單人床。

中午飯還未吃,旅館隔壁有家面包店,馬路對面也有一家,我說不要過馬路了,就這裡吧。我們買了幾個三明治和蛋糕。放在櫃台裡的三明治同上海的差不多,但這裡會幫你烤一下,味道要好許多。

吃到一半,張忽然對我說,:“你的決策是英明的”,手指對面那家店,“你仔細看看”。我集中目力一望,店堂內三名土耳其人笑眯眯的站在櫃台後面,原來是一家土耳其肉餅店,好險!

吃完東西,直奔慕尼黑的information,就在火車站對面。一中年男子接待,我們問他拜恩票能不能坐這裡的公交車,他淡淡地說,不知道,這個要問DB的information。為保險起見,買了張多人一天welcome card ,價值11歐元(其實不用買,可以用拜恩票)。

張說,這個人態度太差了,很多人反映慕尼黑information的人態度差,但是旅游旺季他要接待的人太多了,態度差也是很正常的。不知道張到底想說什麼?

接下來,我們將前往達豪,Dachau是位於慕尼黑郊外的小鎮。在火車站用拜恩票坐S2到Dachau站,穿過地道就是公交車站了。換724路公交車到,KZ-Gendenstatte站下,724路也能用拜恩票,車次間隔時間30分鐘。

下了車看見一群人遠遠走了過去,其中一名男子穿著皮鞋,腰裡別著手機套,我們猜測,他們估計是中國老總團。往前走,路口左轉,順著他們來的方向,很快就看到了達豪集中營大門。一條直路通向裡面,一邊是鐵絲網,另一邊是圍牆。中間是一大片空地,一個黑色雕塑,看似雜亂無章,但讓人有一種沉重感。

這裡基本保留了原先的模樣,集中營的營房絕大部分由已經拆除,只留下了一幢,裡面放著當年的使用的,如同鴿籠一般的床。營房空地旁邊造了一座圓柱形建築,裡面吊了個巨大的十字架,下面放著鮮花和蠟燭,悼念那些死去的人。邊上的紀念館內,可以購買小蠟燭點燃後,放在上百個蠟燭之中。

再往裡走,是焚屍房,焚屍爐還在,鏽跡斑斑,陰森森的感覺。原路返回後,前去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陳列著許多當年犯人被捕前拍的照片以及死去時候的照片,強烈的反差對比。希特勒當年的很多標語,宣傳畫也有。一台電視播放著焚屍房前搬運來不及焚化、堆積如山的屍體的圖像。德國人直面歷史,不矯揉造作、粉飾太平的勇氣讓人敬佩,正視自己的過去,未來才有希望。走出集中營,心情還是很沉重。但願永遠不要再有戰爭了!

參觀集中營,快的話大約需要1個小時,路上時間較長,單程花了1小時,主要是汽車的班次太少,都等掉了。

回到慕尼黑,已經5點多了,不過天色好像上海下午2點鐘的樣子。我們徑直奔向奧林匹克公園,有很多車子可以到,我們坐14路有軌電車,到奧林匹克花園西站下。在旅館、火車站、information等地方都有免費的交通圖,表示明確,線路齊全,基本不會走錯。當然事事無絕對,在法蘭克福迷宮般的火車總站,我們就坐錯了。

德國很多城市有有軌電車(tram),尤其是大城市。車站設有時刻牌,顯示幾路車還有幾分鐘到達,時間變成0的時候,車就到了,不過並不如同火車般准時,也會相差幾分鐘。但是比起上海的公交車,不知道要准時多少倍。

14路車上人比較多,位子都坐滿了,走廊裡也站了不少人,這是我們來第一次遇到公交車上有這麼多人。

有軌電車在馬路中間行駛,站也在路中間,穿過馬路才到街邊。這裡好像紅綠燈沒有電,路上擠滿了車,路口2名女警察在指揮交通。雖然堵車,但是依然很安靜,沒有人亂按喇叭,沒有車搶道,交警不使用哨子,雖然有。

我們不知到奧林匹克公園在哪裡,徐根據“奧林匹克公園西站”站名,分析出公園在東面。張一路上贊不絕口,徐好像很受用的樣子。

奧林匹克公園沒有欄杆和門票,一大片的綠洲,鑲嵌在喧鬧的城市中,一踏入公園,立刻有種與世隔絕的寧靜感。很多人在這裡慢跑、輪滑、滑板、打網球、踢足球、騎自行車,溜狗很多,不過沒看見把狗抱在懷裡的。

公園中間高四周低,中心是一個人工湖,幾只天鵝在水面轉圈,不時有野鴨結隊飛過。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沒有開門,我們只是看看外觀。所有場館設計為吊車臂吊著屋頂的造型,遠遠看去是“清一色大吊車”。設計師可能是吊車工人出身。因為時間不夠,著名的奧林匹克塔和寶馬大樓我們只是遠遠瞧了一眼。

走了一會兒,肚子餓了,連忙找了一家店,已經在打烊了。買了啤酒和三明治,三明治中間夾的魚和肉是生的,鹽漬的。我們吃完了才發覺,但願肚皮不要有反應。

找店員問地鐵車站位置,她不會說英語,用手勢告訴了我們方向。半路上,一名德國女子帶了三只小狗,非常可愛,看我要照相,就讓三只狗並排坐下讓我拍。這三只狗脖子上的圍巾是esprit的。妻說,回去再也不穿esprit了。

拍照過於投入,照相機的套子丟失,再也找不到了。這恐怕也是旅程的一部分!

終於找到了地鐵站。地鐵沒有閘機口,沒有檢票人員,車上也不查票,完全靠自覺。

慕尼黑的地鐵車廂比較舊,沒有上海的新。車廂內的座位排列類似火車,座位寬大,反正人少,無所謂。車子一啟動,他們三個人居然又開始打盹了。

從瑪麗廣場站出來,這時已經是7點45分,天空依然是藍天白雲,陽光普照。廣場人來人往,擺滿了咖啡桌,坐滿了人,新市政廳眼前。新市政廳很大,雕梁畫柱,裝飾繁復豪華,保存完好。中間的鐘樓很高,隱約可以看近上面的木偶。背後可以看見聖彼得教堂的2個綠色洋蔥頂。到了8點鐘,所有教堂的鐘樓一起響,甚為壯觀。

連著馬利廣場的是一條步行商業街,這時候商店都已經關門了,我們只能在做一次window shopping。

我們晚餐地點定在了著名的HB,《走遍全球》翻譯成宮廷啤酒廠。從地圖上看就在新市政廳的東面不遠處,可是轉來轉去,一路問過去,就是找不到,天已經暗下來了。一家餐廳門口,幾名男子拉住我們,問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日本、香港、台灣、中國一個個點過去,然後讓我們到裡面吃飯。張問他HB,他也不知道,叫來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總算指對了路。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出門帶一張詳細的地圖是多麼的重要!

走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終於看見了Hofbraeuhaus的霓虹燈,我們一陣興奮。這裡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前身社會黨的一大會址,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多次提到。

門口已經擁了很多人,門廳裡掛了一個很大的徽章,很多人在拍照留念。

一進門,一股悶熱和嘈雜撲面而來。大廳面積很大,坐滿了人,我們轉了一圈,終於找到一張空桌了。桌子是木質長條形的,椅子也是長椅,陳舊的感覺。大廳中間是樂隊,大聲的唱歌,高興處所有人一起唱歌、拍桌了、跳舞。我們互相之間講話必須很用力。不遠處是吧台,中間擺了個啤酒桶,後面的牆上全部是啤酒杯。這裡的酒杯是1升的,很大很重,裝了啤酒我一只手拿不住,但是服務生一個人雙手可以抓8杯啤酒!

我們想點豬手,可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說,我畫了一支豬和一條腿,提議給服務生看,可是被否決。點菜時張和服務生張羅了半天才搞定。點完之後,張高興地說,終於知道豬手怎麼說了,是叫“豬的關節”。聽到這個詞語,不知怎的,我突然有一種負罪感。

啤酒很好喝,很淡,不知不覺喝掉了大半杯,頭裡已經開始發暈。於是跟著別人一起大聲的唱歌、拍桌了,非常暢快!怪不得希特勒要在這裡開大會。

這裡啤酒是7歐元一杯,比上海便宜。

晚上10點多鐘,我們走出了HB,門口的人比我們來的時候更多,看來他們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我們搖搖晃晃的走在街上,搞不清東南西北,大呼小叫得向旅館方向前進。

我覺得我已經喜歡上這個城市了!


精選遊記: 慕尼黑

評論